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500阅读
  • 19回复

[推荐]《吊许建业同志》一诗的作者新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岁寒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10-24

右为唐弘仁老人,转自http://www.gzzxb.com/tzzx_new.aspx?id=11877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10-24
最早看到这首署名齐晓轩的诗是在萧三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中,初版1959年,1962年增订再版。有没有哪位在更早的文献中看到过?张冠李戴的始作俑者不知是谁?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10-24
这首诗最早见于罗广斌的报告,可见罗是知道原作者的,不明白他在明知真情的情况下为何不去匡正已经出现的谬误。

我手里没有50年代出版的《在烈火中永生》,不知道罗在其中提到这首诗没有。

我查了一下罗60年代在重庆某军事院校一次演讲的记录稿(刘德彬整理),罗在演讲中引了这首诗,他说:

有些同志写了诗来追悼许建业同志,其中一首写了这样的句子:
十次苦刑犹骂贼,
……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铿尔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10-24
引用第3楼岁寒2007-10-24 10:04发表的“”:
这首诗最早见于罗广斌的报告,可见罗是知道原作者的,不明白他在明知真情的情况下为何不去匡正已经出现的谬误。


同问。
望断云天暮与朝,双星聚首叹今宵。情深每笑银河浅,心近毋愁白馆遥。一曲囚歌明志洁,千针文绣喻松骄。丹心矢志长相守,乌鹊何须更筑桥。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10-24
引用第3楼岁寒2007-10-24 10:04发表的“”:
我手里没有50年代出版的《在烈火中永生》,不知道罗在其中提到这首诗没有。


罗、刘、杨所著《在烈火中永生》和《圣洁的血花》中引用了叶挺、车耀先、蔡梦慰等人的诗,但并未提到这首。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10-24
歌乐山纪念馆的研究人员应该在若干年前就看到罗的这份报告了,不知为什么到现在才想起来去找当事人核实此事,幸亏唐老还健在,否则……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苏日朗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10-27
啊?!我也是在《革命烈士诗抄》里第一次见到这首诗的,当时就很喜欢,背得还很熟,怎么作者又变了啊?
金雀银雀飞起来~~~
离线小美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7-11-04
上来冒个泡. 嗯. 现在红色教育也经常需要炒作.
节节青挺立
叶叶翠昂生
离线yihong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7-11-06
引用第8楼小美2007-11-04 07:47发表的“”:
上来冒个泡. [表情] 嗯. 现在红色教育也经常需要炒作.


Seems to be an effective way to attrach more attention.
离线铿尔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7-11-07
引用第9楼yihong2007-11-06 23:32发表的“”:
Seems to be an effective way to attrach more attention.
[表情]



讶,俺们尊敬的厉大馆长正是这样想的~~~
望断云天暮与朝,双星聚首叹今宵。情深每笑银河浅,心近毋愁白馆遥。一曲囚歌明志洁,千针文绣喻松骄。丹心矢志长相守,乌鹊何须更筑桥。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07-26
引用第3楼岁寒于2007-10-24 10:04发表的  :
这首诗最早见于罗广斌的报告,可见罗是知道原作者的,不明白他在明知真情的情况下为何不去匡正已经出现的谬误。
我手里没有50年代出版的《在烈火中永生》,不知道罗在其中提到这首诗没有。
我查了一下罗60年代在重庆某军事院校一次演讲的记录稿(刘德彬整理),罗在演讲中引了这首诗,他说:
.......


在《蒋美特务重庆大屠杀之血录》中,这首诗的作者就写为许晓轩,有关作者的谬误应该是自此时起。罗广斌是这本书的编者之一,对于这首诗的作者问题不似没有“匡正”,倒像是有意为之。或者其中还有其它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8-07-31
有意为之也许是宣传的需要吧。罗本人就有讲故事的天才。

我倒是觉得刘研究员这个“新考”的说法有点问题,作为专家级的研究人员,他应该早就仔细研读过罗广斌的《狱中报告》的,难道当初读报告的时候他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许晓轩而是唐弘仁么?如果的确没有注意到,那也只能说明他的职业敏感很不够。

另外,刘研究员还提到,曾在烈士陵园工作过的杨顺仁先生当年重编《囚歌》时曾经准备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说,杨已经知道这首诗的真正作者了,那么,刘研究员这个“新”考又“新”在何处?更令我不解的是,刘研究员提到他在考证的时候用的两种材料:《罪行之血录》和小说《红岩》——从小说当中去考证历史,真是比较特别的思路。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8-07-31
m Re:[推荐]《吊许建业同志》一诗的作者新考
引用第13楼岁寒于2008-07-31 16:21发表的  :
有意为之也许是宣传的需要吧。罗本人就有讲故事的天才。
我倒是觉得刘研究员这个“新考”的说法有点问题,作为专家级的研究人员,他应该是仔细研读过罗广斌的《狱中报告》的,难道读报告的时候他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许晓轩而是唐弘仁么?如果的确没有注意到,那也只能说明他的职业敏感很不够。


同感,罗报告有关专业研究人员多年前就应该研读过了,现在才来“新考”这个问题~~,罗广斌同志和刘研究员有关史实研究之思路都很“特别”。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8-07-31
唐老不去主张这首诗的版权,当然是他老人家的高风亮节。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把别人的诗算在许晓轩烈士的头上,真相大白了也不去匡正,这样做就一定是对烈士的尊重么?

罗同志当初应该也是一番好意,但是他给后来者搞出了多少麻烦哦。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8-08-01
引用第3楼岁寒于2007-10-24 10:04发表的  :
这首诗最早见于罗广斌的报告,可见罗是知道原作者的,不明白他在明知真情的情况下为何不去匡正已经出现的谬误。
我手里没有50年代出版的《在烈火中永生》,不知道罗在其中提到这首诗没有。
我查了一下罗60年代在重庆某军事院校一次演讲的记录稿(刘德彬整理),罗在演讲中引了这首诗,他说:
有些同志写了诗来追悼徐建业同志,其中一首写了这样的句子:
十次苦刑犹骂贼,
……
.......


<报告>里提了作者吗?还是只引了全诗?

有些同志写了诗来追悼徐建业同志,其中一首写了这样的句子”, 没有写明作者名字,何以见得罗知道诗的原作者?唐弘仁当年是关押在渣滓洞吧?而许晓轩在白公馆,会不会是诗从渣滓洞传到许那里,许又传给罗,因此罗误认为作者是许呢?当然,这个分析是基于<报告>里没有提唐为本诗作者的前提。


这个,想知道<报告>是怎么写的,MS<报告>里已经点明唐即该诗作者:
  罗广斌在该报告第四部分“脱险人物”一节中,写道:
  唐弘仁,1947年“六一”被捕,1949年4月1日释放,是狱中表现最优秀的人物之一,狱中,曾因教俄文被关重禁闭室,热情、勇敢,一般评价甚高。许建业牺牲后,曾作吊诗一首传于渣滓洞。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8-08-01
引用第13楼岁寒于2008-07-31 16:21发表的  :
我倒是觉得刘研究员这个“新考”的说法有点问题,作为专家级的研究人员,他应该早就仔细研读过罗广斌的《狱中报告》的,难道当初读报告的时候他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许晓轩而是唐弘仁么?如果的确没有注意到,那也只能说明他的职业敏感很不够。


会不会因当时<报告>并未解密?或者当年的研究环境不允许他把这事捅出来?风险较大?
~~追~~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8-08-01
引用第16楼苗溪于2008-08-01 00:04发表的&nbsp;&nbsp;:
有些同志写了诗来追悼徐建业同志,其中一首写了这样的句子”, 没有写明作者名字,何以见得罗知道诗的原作者?.......

我没有用这一条来证明罗知道原诗作者啊。


引用第16楼苗溪于2008-08-01 00:04发表的&nbsp;&nbsp;:

“唐弘仁当年是关押在渣滓洞吧?而许晓轩在白公馆,会不会是诗从渣滓洞传到许那里,许又传给罗,因此罗误认为作者是许呢?当然,这个分析是基于<报告>里没有提唐为本诗作者的前提。
.......

退一万步说,《报告》里没有提原诗作者,这个推理也还是有点问题,因为许建业牺牲的时候(1948年7月21-22日)罗还没被捕,而罗被捕之后先是关押渣滓洞的,到了1949年初才转押白公馆,难道说罗在渣滓洞期间从未听说过这首诗,反而是转押白宫才听说的?那么又是什么人把这首诗带到白宫去的呢?当时曾紫霞想尽办法给关押在白宫的刘国鋕带信都不得,而这首诗,渣滓洞的人主观上没有要把它传到白宫的意图吧?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8-08-01
引用第17楼苗溪于2008-08-01 00:10发表的  :
会不会因当时<报告>并未解密?或者当年的研究环境不允许他把这事捅出来?风险较大?

这能有什么风险?又不牵涉到给哪位历史人物定性。《自白书》的影响比这首诗大多了,不是一样公开地进行了讨论?更何况杨顺仁重编《囚歌》时已经准备改正这个错误,因为唐老不同意才作罢,可见“上面”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不允许”捅出来的意思。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8-08-01
官方现在把这个事情公布出来,虽然时间上来说是晚了,但也算是个进步,是好事。我只是对这个“新考”的说法有意见。另外就是我对作者的结论有不同看法,在15楼已经说过了。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