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1682阅读
  • 62回复

罗京去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09-06-07
我不喜欢这种话,某人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事实上,很少有时代会因为一个人的逝世结束,更何况是罗京,且不说比他出道早得多的邢质斌尚在播新闻联播,和罗京同时期的,大多数也都还在,就是比他资历要浅一些,或者浅很多的那些播音员,他们难道真的会和罗京的播音有这么大差异吗?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09-06-07
引用第12楼满陇桂雨于2009-06-06 01:43发表的  :
他们那一代播音员,张宏民,薛飞,杜宪,还有谁?留下的已经不多啦。


还有李瑞英和李修平,更早的一代赵忠祥、李娟都退了,邢质斌还在播。张宏民相对要晚一些了。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09-06-07
引用第22楼穆阑于2009-06-07 16:50发表的  :
我不喜欢这种话,某人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事实上,很少有时代会因为一个人的逝世结束,更何况是罗京?

作者就是说,他不敢说罗京的逝世标志着时代的结束啊。

引用第22楼穆阑于2009-06-07 16:50发表的  :
和罗京同时期的,大多数也都还在,就是比他资历要浅一些,或者浅很多的那些播音员,他们难道真的会和罗京的播音有这么大差异吗?

我想他要说的不仅是播音的问题。他最后不是问了一个问题么?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23楼 发表于: 2009-06-07
这文的表述的确有点问题。。。。。汗,又被人哀伤地代表了
离线wxrx33

只看该作者 24楼 发表于: 2009-06-07
引用第23楼穆阑于2009-06-07 16:52发表的  :
还有李瑞英和李修平,更早的一代赵忠祥、李娟都退了,邢质斌还在播。张宏民相对要晚一些了。






李修平要晚几年,张宏民比罗京还早一年到央视;
还有一个卢静,现在好像回母校作老师去了。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25楼 发表于: 2009-06-07
引用第25楼江南茉莉于2009-06-07 18:33发表的  :
这文的表述的确有点问题。。。。。汗,又被人哀伤地代表了 [表情]

还好吧。没说代表全体人民什么的,亿万电视观众,也许数字大了点,不过在央视的播音员里头罗京算是口碑最好的之一,这个大概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个“我们”,我的理解也表示对罗京的逝世怀有惋惜之情的人们,似乎没有要去代表对此事无所谓的其他人的意思。

罗京被人诟病的有两件事,不提也罢。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wxrx33

只看该作者 26楼 发表于: 2009-06-07
引用第27楼岁寒于2009-06-07 19:15发表的  :
还好吧。没说代表全体人民什么的,亿万电视观众,也许数字大了点,不过在央视的播音员里头罗京算是口碑最好的之一,这个大概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个“我们”,我的理解也表示对罗京的逝世怀有惋惜之情的人们,似乎没有要去代表对此事无所谓的其他人的意思。
罗京被人诟病的有两件事,不提也罢。



握手。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27楼 发表于: 2009-06-07
删改了相关帖子。
关于那个文章,萝卜青菜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28楼 发表于: 2009-06-07
引用第26楼wxrx33于2009-06-07 18:48发表的  :
李修平要晚几年,张宏民比罗京还早一年到央视;
.......


我完全不记得张宏民那么早了,反正那会儿基本上轮不到张宏民的活儿吧。
只看该作者 29楼 发表于: 2009-06-07
看到消息,第一反应就是太可惜了,这么年轻。第二反应就是,原来我看了他这么多年。
他的嗓音真的很好,无论如何,罗京走好。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09-06-08
那天苗溪问我为什么对罗京的逝世那么在意,我想了一下,的确有点奇怪,要说是因为老在新闻联播里面看见,好像解释不通,老看见的多了去了,就像木兰说的,有比他资格老的,也有比他资历只是略浅一点的,从播音技巧、水平上来说,可能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我觉得他的嗓子并不浑厚,而这恰好是他有别于大多数男播音员的地方——他嗓音的独特之处在于干净和清朗,这种音质难得一见,再加上他清秀儒雅的外表,所以他的新闻联播总有些特别。说句可能要遭配音迷们打的话,罗京的嗓子老让我想起配音界的童自荣。

这几天听了几段他的朗诵,觉得并不特别好,因为有些东西不适合用他那种嗓音来念,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赵忠祥说,无论多复杂的新闻稿,罗京念起来都鲜有磕绊;记者王小节说,罗京处理语言的能力很强,碰到连他都念不下去的情况,记者们就会觉得一定是自己的文字出了问题。所以我觉得他天生就是播新闻的料。

针对母语为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考试”(汉语的“托福”),最早的听力考试材料就是罗京和李瑞英念的。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09-06-08
主要还是因为太年轻了。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32楼 发表于: 2009-06-08
引用第27楼岁寒于2009-06-07 19:15发表的  :
还好吧。没说代表全体人民什么的,亿万电视观众,也许数字大了点,不过在央视的播音员里头罗京算是口碑最好的之一,这个大概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个“我们”,我的理解也表示对罗京的逝世怀有惋惜之情的人们,似乎没有要去代表对此事无所谓的其他人的意思。
罗京被人诟病的有两件事,不提也罢。


我倒觉得,起码有一件根本不关他的事。。。
离线我是青年

只看该作者 33楼 发表于: 2009-06-08
死者为大,毕竟做了那么多年的新闻主播,赞杨的声音大些,也没什么
把他们铭记在心~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34楼 发表于: 2009-06-08
唉,这首千里之外,歌词实在不吉利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35楼 发表于: 2009-06-09
我师傅(老领导,在他手下我业务长进很大)是他的亲戚。
正好去年我和师傅又在同一个项目中成了上下级,所以知道罗京得病的一些事情。今年入春最后一次和他说罗京的事情,听上去就比较不好,说医生说了,移植是最后一个办法,不行就不行了。当时我心里就特打鼓。
其实与他是否是我师傅的亲戚无关,罗京的魅力32楼岁寒已经概括得很好,我一直喜欢这个央视播音员。加之从师傅那里知道他另外的一些可爱之处(我觉得有些简直是可怜之处,中国一号不休假,他也甭想自由休假),所以对他的离世感到非常难过。
我只能想,天堂又多了一个“干净和清朗”的声音、又多了一个“清秀儒雅”的面庞。那个地方,迟早我也要去的...............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36楼 发表于: 2009-06-10
引用第37楼allegro于2009-06-09 13:57发表的  :
(我觉得有些简直是可怜之处,中国一号不休假,他也甭想自由休假)...


“中国一号不休假,他也甭想自由休假”,为什么呢?这不合理吧。地球离了谁不照样转,播音组又不止他一个人,难道有什么特别规定不成?他一病,离开了,不是<新闻联播>一天也没停吗?
~~追~~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37楼 发表于: 2009-06-10
引用第39楼苗溪于2009-06-10 00:27发表的  :
“中国一号不休假,他也甭想自由休假”,为什么呢?这不合理吧。地球离了谁不照样转,播音组又不止他一个人,难道有什么特别规定不成?他一病,离开了,不是<新闻联播>一天也没停吗?



管业务的领导以及党国主管领导也是慧眼识珠的,对罗京的赏识起码不低于岁寒。
如果不是我师傅说我也没注意,ms胡哥在皇家电视台露面的所有新闻,配画面的声音都是罗京。目前ms是李瑞英。
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这么个不成文的规矩。还得有专人出声呢。其实一般老百姓谁注意这个啊。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38楼 发表于: 2009-06-10
引用第17楼岁寒于2009-06-06 11:12发表的  :
“曾获国家语委、全国语工作先进工作者”,这段话别无数媒体复制使用,但我没看见哪家媒体把那两个错字改正过——应该是“语言”而不是“语音”、是“文字”而不是“文学”。

经证实,央视已经知道了这个错误,如果明天的悼词出现这个荣誉称号,应该不会再错了。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2009-06-10
罗京用离去把央视捞出了水面

罗京之离去,足够怆然,引国人同悲。他的播音生涯止于去岁之8月最后一日。他对央视的贡献,则延续至今,波及未来。他的贡献不止于播音。他用无言的离去,把大火之后沉于水面之下正隐忍渡日的央视,又捞回到水面之上。



十数亿国人,大致可分三类:一部分人是看着罗京变老的,一部分人是看着罗京长大的,一部分人是看着罗京懂事儿的。这张“国脸”,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一张刻度盘,已生长在很多人的生活里。他的猝然离去,就像我们每个人被割掉了一小块肉,虽无大碍,但疼一下,颤几颤,愣半晌。



用“国脸”谓之罗京,既形象准确,又偏颇失当。他的价值,不仅在于脸,还在于声,更在于人。他于每晚7点钟的存在,就是他最重要的价值。从新闻播音的专业技术上说,自他之下诸多男播音员,业务特色各有所长,但综合能力均逊之一筹。足球行家们说,时下全球的守门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大利的布冯,另一类是其他所有守门员。这个分类法亦适合央视的播音组:一类是罗京,另一类是其他所有男播音员。



斯人决然而去,坊间赞誉雀起,罗京受之无愧。此时若有过誉,亦为人之常情常理。一时间,媒体聚焦,盛誉弥漫,大概说明了两件事:一是罗京不仅业务纯熟,而且为人不错,虽非完人,但几无明显瑕疵,这说明,人民群众很需要从名人堆里多找出一个好人;二是罗京的意义已经泛化为一个新闻传播的符号,这说明人民群众仍然需要一个阳光健康的央视,渴望一个稳定持续、业务考究、乃至锐意进取的《新闻联播》。



不可否认,过去十余年的央视新闻,较之前一个十年,锐气和活力都下降了不少。也许央视并没有倒退,而只是在狂奔了一段后做中场休息,化蛹蛰伏。但十年的改革开放时光,足以将受众的需求与品味提升N个档次。央视那些曾经乍翅高飞的新闻人,人人夹起了一副隐形的翅膀,似飞而顿,似有还无,不进则退,不争自哀。挑剔的受众一旦不能被强大而积极的新闻姿态所裹挟前行,他们就有了挑三拣四的闲情,并把八卦一下央视,当成抒发失望的窗口,来表达一种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的期待。



当某播音员打嗝、某主持人穿大裤衩、某狂人山呼海叫等等,成为公众视野里拷贝最多的央视新闻时,央视人自己,恐怕都莫名其妙,不知人民群众这是怎么了。



其实,以新闻同行的专业眼光看,即便在一个长达数年的时间里陷入了整体性的相对低迷,但央视的新闻人仍在每一个局部空间和局部战役里殚精竭虑、日夜奔忙。一个新闻媒体,亦如一个人,不可能日日亢奋,年年冲刺。只是倘若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缺少一些大取向、大格局、大智慧,那么所有这些具体的努力,都会在走向公众的旅途中,因大失小,逐步衰减。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央视新闻人刚以在地震灾区的搏命式努力换回一些公众的美誉,就又在一夜之间,淹没于一场大火的魅影里。



罗京,就是在这时,用他个人决绝离去的方式,将一个有温情、有纽带、有正面美誉度的央视,送回到公众的面前,送回到报纸版面的头条上来。虽然很多媒体下意识地将罗京去世的新闻,放在了自己的娱乐版上,但不可否认,过去的一周,乃至未来的若干天,是近十年来国内媒体上有关央视的正面新闻最多、最集中、最自觉的一段日子。



这也许是罗京对自己的单位所做的一次意外、额外、不见外的最后贡献了。



这个贡献的达成,成本太大。而痛悼战友的日子,亦终将过去。将一个正面的央视形象,努力地延长下去,甚至焕发出一个新的十年、N年,才是素衣垂泪的央视人接下来的要务,也是对陈虻、罗京这一个个早逝战友的最好怀念。从公众对罗京的集体追思中,央视人,乃至立于央视背后或左右,那些能拉一把或推一把央视的人们,或应看出这几分端倪:



其一,很多人喜欢和不舍罗京,是因为他们觉得国家电视台的新闻产品之主线,在增添亲近、灵动的同时,仍应以庄重、大方的基调为主。



其二,人们怀念一个在本职岗位上业务精湛的播音员,说明任何一个媒体,或一个新闻人,都时刻莫忘,需按照新闻规律的要求去做,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首先把本职做到最好。



其三,公众对罗京的赞与念,其实表达的是对《新闻联播》的一种期待,是对国家电视台的新闻产品能够更加锐意进取的一种期待。



每一段历史,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都有局限性。罗京如是,央视如是,你我如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罗京及其岗位贡献,侧重于上情下达这个环节,远不是央视新闻人最能体现锐意进取姿态的部分。罗京之逝,除了是一张“国脸”的谢幕,一个好人的离去,更是一次不期而至的民意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人民需要一个更好的央视。



至于“好”字何解,莫问罗京。不想再潜伏于水面下的央视人,自有破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2eab70100dn1u.html?tj=1
[ 此贴被秋雨在2009-06-10 14:29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