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0573阅读
  • 17回复

[分享]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剧社演出的话剧《热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岁寒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09-01
本贴所有资料均由《热血》创作人员提供,谨致谢忱。

■剧情简介■

  《热血》是著名导演、歌曲《我们愿把牢底坐穿》的曲作者周特生先生,根据自己1947年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监狱中亲身经历,创作的大型话剧。

  该剧真实地反映了1947年重庆“5•29”大逮捕和渣滓洞监狱中“狱中绝食”、“顶住叛变逆流”、“粉碎敌人感训”、“争取春节联欢”以及“11•27”大屠杀等对敌斗争史实,塑造了一大批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光辉形象。

  2003年7月16日至27日,在校领导和团委的关心支持下,“水杉剧社”师生一行30余人,前往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监狱原址参观考察,为排演《热血》进行前期准备。回宁后,经过了大量的人物小品和片段的排练,12月28日,话剧《热血》如期进行了连排演出。

  为进一步完善提高本剧质量,2004年2月起,剧社又对本剧进行了重新调整排练。经过5个多月的辛勤努力,5月24日至27日话剧连演4场,取得圆满成功,受到了专家和师生的好评。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9-01
部分剧照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9-01
导演的话
我 们 感 动 着——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剧社排演话剧《热血》纪实

作者:柏昱


  很久以来,我们没有感动过了。

  2003年,从灼热的夏季到严冬岁末,我们一直被感动着,并且感动着许多人。

  这一切都源于一位八旬老人和他所写的一部话剧。

 
缘起:一位老人的执着
    一段历史的震撼

  两年前的一天,我从著名表演艺术家田野老师手中接过了厚厚一摞文稿。那是田野老师的老师,著名导演周特生先生所撰写的一部十四集电视连续剧《路漫漫其修远兮》。迫不及待地一气读完了剧本。我被深深地打动和震撼了。

  可以说,我是看着周老的戏长大的,但只知道他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话剧导演,并不了解他是人间地狱渣滓洞的幸存者,也不知道他就是那首我们从小学就会唱的歌曲《我们要把牢底坐穿》的曲作者,更不敢相信,已经年谕八十的他支撑着重病的身体,洋洋洒洒以剧本的形式写下了这几十万字的亲身经历。而这段经历却又是我在以前所受的革命传统教育中从未听说和涉及过的。
  提到渣滓洞,我和许多人一样,马上会想到的是江姐、许云峰、陈岗等一系列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和他们宁死不屈的动人事迹。可在周老的这部作品中,我却了解到了另一些没有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在渣滓洞中与敌人周旋斗智,为改善生存条件进行合法斗争,为保存革命力量迎接新中国的到来所做出的不可忽略的贡献。我感到,他们和江姐、许云峰一样,都应该在渣滓洞革命斗争史册上留下光辉的一笔,以惠后人。而这段历史在以往同类艺术作品中从未被表现过,并且每个人物都有原型,每段情节都有据可稽。我意识到自己遇上了一个极好的作品。特别是在得知周老对剧本精益求精、数易其稿后,我便和田野老师一道恳请周老将其改为话剧,让我们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剧社排演。没想到周老一口答应,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剧本的改编。2002年作为向党的十六大献礼的重点剧目,话剧剧本在《剧影月刊》上发表了。
2002年夏天的一个上午,我和田野老师登门拜访了周老。我努力地把眼前这位瘦弱的老人,与剧中那个潇洒倜傥、大智大勇的剧社社长联系起来与老人谈了三个多小时,听他说重庆的“抗建堂”,听他说在渣滓洞中的斗争故事,听他说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我惊异与老人传奇的经历,分明的爱憎和敏捷的思维。

  从周老夫人的口中我还了解到,为了这个剧本的创作,2000年由于连续高强度的写作,周老中风病危被送进医院抢救;2001年周老患脑疾儿子状况不好,老伴赶去银行取钱,准备送孩子去医院就诊,让正在写作的周老照看好儿子。可等老伴从银行回到家时,儿子已经没气了。而沉浸在剧本创作中的周老却一点也没察觉;2002年在修改剧本的过程中,周老又突发心肌梗塞,几次被送到医院抢救,可他不顾医生的叮嘱,病情稍有好转就又开始了写作。老伴劝他不要这么拼命,他说:“我得抓紧,赶在十六大前完成向党献礼啊。”
  
  手捧着几十万字的文稿,面对着侃侃而谈的老人。我真切地看到了一个老党员对党矢志不渝的忠诚,看到了一位老导演对艺术真谛的不懈追求,我也感到了一种生命的顽强、历史的厚重和使命的崇高。我更意识到自己将进行的已不仅仅是排一出话剧的艺术创作,而是在穿越时空完成几代人一个共同心愿,在重现历史的过程中,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力量。
于是,我很快完成了导演工作剧本的缩编改写。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这个戏像一条红色的血脉,流淌过半个多世纪,把周老、田野老师和我以及水杉剧社的同学们四代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我感到当年周老他们那一代共产党人的热血,仍然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由此,我就将剧名改为了《热血》。


准备:一个明智的选择
        一次的决策远见

  我长期担任指导的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剧社,是直属校团委的大学生社团。2000年剧社成立以来,成功地演出了著名戏剧家田汉先生的独幕剧《获虎之夜》和《咖啡店之一夜》,以及《青春风景线——校园戏剧小品专场》等剧目,是江苏省高校中为数不多坚持现实主义戏剧传统的学生剧社之一。一直以来,校团委对剧社的发展和艺术创作始终给予着具体的关怀和大力的支持。

  在阅读完周老的剧本后,校团委一班人立即召开会议,专题讨论剧本的排演操作事宜,并及时向校领导做了汇报。经过认真研究和周密的策划,校领导不仅决定斥资投排话剧,而且强调要把此剧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项目抓实抓好。据此,校团委在剧社招考选定演员后,作出了一个极富远见的决策,利用暑假组织全体演员前往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监狱原地参观学习。
为了达到有备而去有得而归的目的,出发前校团委对全体演员进行了一周集训。在熟读剧本的基础上要求大家广泛查阅资料,搜集革命先烈的斗争事迹,并大量观摩了《江姐》、《血沃中华》、《刑场上的婚礼》、《上绕集中营》等一批革命历史影片,使大家提前进入情况找到感觉。同时,对剧本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去参观学习。经过充分准备。2003年7月中旬,剧社师生一行30余人登上了大西南的列车。而许多同学却不知道在出行前,我和团委老师为买火车票还发生过一点小小的争议。

  出发参观学习时,正值天气阴湿闷热。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出于对同学的关心,有的老师提出是不是给大家买卧铺票。而作为导演,我却认为,这次去重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实践和假期游览,而是一次寻迹历史、体验艰难、洗涤心灵的艺术创作过程。应该在每个环节上帮助鞭策演员进入创作。经过讨论,老师们达成共识并赢得了同学的响应,全体演员坐硬座,订了九张卧铺以备途中有人生病等不时之需。

  经过了三十多个小时的颠簸,同学们克服了气候炎热、缺水缺觉、饮食不周等困难,安全抵达山城重庆。

  在重庆,同学们参观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红岩记念馆、歌乐山渣滓洞原址。所到之处,每个同学都仔细地看认真地记,生怕遗漏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同学们的认真态度赢得了纪念地许多工作人员的赞叹。参观红岩纪念馆时,团队太多,讲解员忙不过来。可得知我们是为了排演反映渣滓洞对敌斗争的话剧从南京远道而来,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十分惊诧。一位身怀六甲暂在小卖部工作的讲解员同志主动锁上柜台,给同学们进行讲解。讲解结束后,她深有感触的说:“这是我接待过的最好的团队,同学们听的非常认真,好多人都流了泪。我没想到现在还有学校会去排演这样的话剧,并且为此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重庆参观。我也没想到,现在的大学生还会因为参观这个展览而流泪。你们的同学让我很感动,让我重新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

  在歌乐山渣滓洞监狱原址,担任讲解的是一位刚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她真诚地和我说:“我在上大学时,也是话剧社的积极分子。那时,我们大多是排一些先锋实验剧,从没有演过革命题材的现实主义话剧。分配到这里工作后,我才逐步接触到先烈们动人的事迹。你们的同学真是很幸运,可以演这样一出戏,并且有这样好的参观学习机会。我很羡慕他们。”

  为了让同学们切实地感受到剧中的情境,在参观渣滓洞时,我要求所有演员根据剧本提供的史实,在各自所扮演角色曾呆过的牢房里滞留5分钟。当时天气闷热异常还下着细雨,同学们静静地在牢房里或蹲或站,努力地去感受牢房里的光线、气味、温度,并藉此让自己的心与先烈的英灵产生共振。

  之后,许多同学在参观日记中写下了对“狱中5分钟”的真切感受。胡浦的扮演者张晋同学写道:“把门关上,我们静坐在阴湿的地上,汗水随即就滴落下来,这儿实在闷得可怕。”张坤的扮演者卜艳同学写道:“我面对着墙壁,闻着从墙内透出来的霉味,忽然想到,当年的革命英烈,特别是像我一样的女性,她们要忍受比男性更深一层的痛苦的折磨。”赖光的扮演者曹磊同学写道:“置身于此,感受着先烈们的生活,不禁自问,如果我是他们,能经受得住酷刑的考验吗?”童鸿的扮演者张毅同学写道:“离开渣滓洞很长时间后,那种闷热、潮湿、压抑的感觉,以及那浓烈的霉味仍然挥之不去。我深深记住这牢房里的5分钟。”江姐的扮演者李想同学写道:“短短的5分钟,让我贴近了先烈,让我生命经受了一次洗礼。”刘医官的扮演者许纯清同学写道:“狱中的5分钟很短,但这5分钟是我人生一次永远值得珍藏的经历。”屈宗的扮演者尚在清同学写道:“在这里,我明白了信仰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汪组长的扮演者翁振生同学写道:“仅仅是5分钟,我体会到了,什么是人生的追求,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生命的信念。”猫头鹰的扮演者胥文斌同学写道:“我庆幸没有生在五十多年前,不必经受这些。但这5分钟让我一直提醒自己,作为新世纪的青年,该做些什么?信念有是什么?” 刘国志的扮演者吴慧杰写道:“第一次和历史如此亲密的接触,第一次和烈士如此近距离的对话,我只想大喊一声,我们也要无愧于党的荣誉。”

  在重庆的参观学习,不仅使同学们对剧中的历史背景、人物、环境有了直观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大家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回校后,许多同学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些入党积极分子也认真的向党组织写下了思想汇报,而“演红岩戏,做红岩人。”成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排练:一位老艺术家的奉献
        一群业余演员的热情

  就在同学们前往重庆参观学习体验生活的时候,有一位老艺术家已经在为这出戏的排演辛勤地进行工作了。她就是著名的戏剧家田汉先生之女、表演艺术家、话剧《热血》的艺术指导田野老师。

  田野老师是水杉剧社的创始人之一,为“水杉”这棵校园话剧的小苗的茁壮成长倾注了巨大的心血。
 
  在同学们去重庆之前,田野老师就因糖尿病、心血管病住进了医院。可她人在病床却心系《热血》。当我们在重庆参观学习时,她已经在病床上逐字逐句把导演工作本又改了两遍。同学们从重庆回来去医院探望她,她又十分关切地向同学们询问参观学习的感受,并帮助他们澄清对历史背景、剧中人物以及情节发展的模糊认识。病情刚刚稳定,她就不顾医生的劝阻,几次从医院跑到学校辅导同学们的小品、片段排练。出院后,她更是全身心扑到了排戏上。为了一句台词反复斟酌,为了一个调度夜不能寐。特别是在后期的连排中,她不顾七十高龄,和同学们在排练场摸爬滚打,说台词反复示范、走调度身体力行,好几次都工作到夜里12点以后。在她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田汉先生为革命戏剧事业呕心沥血的不朽风范。

  作为本剧的导演。起初我对排演心中一度没底。因为,我面对的这群20岁左右的大学生们,别说演话剧,大部分人连话剧都没看过。再则剧中的时代和人物离他们太远,要在短时间里靠近人物,创造形象谈何容易。对此,艺术指导田野老师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信心。

  在田野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我们从重庆回宁后,稍事休整就开始了人物小品的排练。排练中,我们十分注意启发演员明确心理行动线,紧扣规定情境,抓准人物性格特征,真实感受真实体现。经过一周的反复练习,演员们大致把握了所扮演的角色。其后,我们又用了一周多的时间进行关系小品的练习和片段的试排。磨刀不误砍柴功。直到“十•一”长假,我们才正式进入剧本排练。

  进入剧本排练之后,许多演员都放弃假期休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排练中。

  童鸿的扮演者张毅同学生性散漫。用他自己的话说,大学四年他早上起不来床是常事。可是,在国庆长假七天的突击排练中,他每天早起晚睡,早上八点准时到达排练场。同宿舍的同学感叹道:“真想不到,演戏让张毅转了性。”屈宗的扮演者尚在清同学原本打算在国庆期间参加一个外语强化班的学习培训。虽然连培训费用都交了,可他毅然放弃,来参加排练。他说:“学习培训外语的机会以后还会有,但演这个戏的机会我一生只有一次。”白佑生的扮演者端茂军同学是“水杉”一期的元老。为了能留在“水杉”演戏,大四毕业后他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目前,在读研究生的同时,还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为了国庆排练,他早早和单位协调好工作安排,天天准时准点投入排练。扮演特务的周超并不是南林大的在校生,是通过在“水杉”的同学介绍加入剧社的。虽然在剧中只是跑跑龙套,可为了专心演戏,他辞掉了本已找好的工作。扮演徐远举的左宏成同学,外公去世他谁也没告诉,强忍悲痛坚持排练。

  后来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说:“我不想因为自己的事影响大家排戏的情绪。”扮演刘国志的吴慧杰同学为了演好带镣入狱,不断揣摩。一天,在上厕所时忽然找到了感觉,便忘我地在厕所里走起了戏,把别人吓了一跳。扮演田班长的张楼同学没事就说自己的台词。几天下来他同宿舍的同学都听熟了,他一说上句,其他同学就能接上下句了。

  七天的高强度排练,对同学们的精力和体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许多演员一下场刚坐下没一会儿就靠在一起睡着了。一些演员甚至是带着病坚持排练。经过七天的努力,我们奇迹般地粗排完了前三幕。为了能在年底把全剧树起来。国庆之后。大家充分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在复习迎考的同时,艰难的拿下了剩余的三幕戏。


演出:我们被感动着
我们也感动着许多人


  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2003年12月8日,话剧《热血》的连排彩排终于与观众见面了。由于学校正在进行基本建设,剧场尚在建设之中,演出是在一处地下室仓库进行的。

  由于健康和演出环境的原因,创作者周特生先生十分遗憾地没能亲临现场观看。可他仍然要委托老伴给大家带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并由他的学生田野老师在开演前进行了宣读。

  演出历时120分钟。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和各院部的主要领导、《剧影月刊》编辑部以及来自南京大学、江苏省老年艺术团、《新华日报》等单位的离休老干部们和江苏人民艺术剧院的一些专业演员观看了演出。

  由于排练时间紧、演出条件不尽完善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演出难免存在诸多遗憾。但同学们饱满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却深深打动了观众,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同学在看完后激动的说:“我本来是想随便来看看热闹的,可是戏一开演,心就被抓住了。因为没有座位,我站了两个小时看完了全剧。没想到,由我们同学自己演出的这种革命题材戏会这样吸引我打动我,他们演的很真实、很感人。”当年曾经参加过“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学生运动的老干部徐静霞激动的说:“我已经是做奶奶的人了,看到这个戏就又想起了我和你们一样大参加学生运动的时候。看完戏回去后,我就问上大学的孙子,我说,人家南林大的同学是大学生,你也是大学生,可你为什么就没有人家朴实热情呢?你们下次再演出,我一定要把孙子带来看。”江苏人民剧院演员王羽老师看完演出后表示:“同学们的演出在技术上虽然还有很多欠缺,但可贵的是你们对艺术有一种极其纯真和饱满的热情。这是现在很多专业演员都已丧失的可贵之处。”校党委书记陈景欢老师刚做完腰椎手术出院,按照医嘱,本来最多只能坐三十分钟左右,可他还是坚持看完了全剧。演员李想的母亲平时对女儿的管教十分严厉,认为排戏会影响学业。几次都要女儿退出剧社。看完女儿演的江姐后,她激动地拉着田野老师和导演,一定请他们与女儿合影。她说女儿演这个戏长大了、懂事了,学习非常努力。感谢“水杉”剧社,感谢老师的培养。

  话剧《热血》的演出感动着许多人,可演出背后的很多故事也让我感动着。

  我想到了那位叫欧卓锋的老“水杉”。他几年前已经毕业去澳大利亚留学,这次本来是利用假期回到南京会同学见朋友的。听说在排戏,他一定要求我安排一个哪怕是龙套角色。为了这个只有一句台词的龙套角色,他把原定返澳的日程推迟了十多天。由于旅途劳累,从四川回宁后过艺群同学视网膜脱落住院手术。出院之后就全身心投入排戏。还有来自四川绵阳的卜艳同学,因为暑假去重庆参观学习还要排戏回不了家。爱女心切的父母,就在我们去重庆途径绵阳时上了车,陪女儿一起到了重庆,在车上团圆了几个小时。到达后就又返回了绵阳。为了能看到女儿演戏,顾峥瑜同学的父母从家乡宜兴轮流来到排练场为女儿加油鼓劲。周超的父亲不仅没责怪儿子因为演出而辞去工作。而且还主动找出家里什物给剧组做道具。由于初次登台,张晋同学紧张地一下忘了词。他走到台中,真诚地向观众鞠躬致歉,继续表演。谢幕回到后台,他和其他的演员因为演出中的遗憾抱头痛哭……

  历时半年的排演,使我拥有了一段难忘的受教育被感动的人生经历。在感动之余,我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是肤浅、浮躁、现实而不易被打动吗?话剧《热血》的排演让我意识到,以前我们看年轻人的眼光可能是有所偏颇的。他们并不是铁板一块、并不是没有激情、并不是拒绝传统。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给他们以真善美的引导,让他们有发自内心的感动。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9-01
演员的话
我得到了什么

吴慧杰 (刘国志的扮演者)




    ……
 
    刘国志是我演的第一个角色。这个人物所处的时代离我太遥远了。怎么去把握他,现实中没有模范可以让我去观察。对话剧一无所知的我这时候开始知道了“规定情境”这一概念。《热血》中有关刘国志的那段戏是一个很激情的戏,当时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在渣滓洞里面搞感训活动,刘国志的哥哥从香港赶来救他出狱,可刘国志却放弃了出狱后即可以出国留学又可以在香港做老板的“光明前景”,选择继续留在渣滓洞。
 
    第一次演这个人物,始终演不对这个人物。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刘国志不出去?出去后他还是可以继续为党工作的,那他为什么还不出去?刘国志有这样一段词:“皮鞭烙铁只能摧残我的肉体,而我和我的同志们一起,为了共同的事业和理想并肩战斗着,我的心是踏实的是快乐的!”。他对事业的忠诚和对理想信仰的坚定真的是我们现在的人难以理解的。真的要用心去体会这个人物!在规定情境下体会这个人物。在当时的环境中,刘国志出狱与否,关系到敌人的感训活动是否成功,敌人的感训活动一旦成功,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样刘国志这个人物的“动作”就清楚了,就是为了同志们共同事业的成功,他绝对不能向敌人屈服,即使再优越的条件,即使出狱后还可以为党工作,
    
    但是在渣滓洞这场斗争中,是不能允许他屈服的。
 
    想到这里,我不禁再一次为刘国志这个人物感动,在他们那一代人物身上,我看到的是我们这一代所没有的那种信仰,和对信仰的那种坚定!我被感动了。这个人物我似乎有些把握住了,演绎起来时,我始终怀着对他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崇敬去刻画他。刘国志的那句话“我和我们的同志们一起,为了共同的事业和理想比肩战斗着,我的心是踏实的是快乐的!”一时间成为我们剧社每一个人的座右铭,我们在为《热血》这个戏并肩战斗着,我们的心也是快乐的,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的心交给了《热血》。演出完之后,观众的热烈掌声告诉我,我没有去演一个脸谱化的人物,我下场后身体被掏空的那种感觉告诉我,我用心去演了,我把我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了。那一刻我觉得我很幸福。
 
    田老师说过:没有感情的投入,谈不上艺术。我们虽然还谈不上什么艺术创作,但是我觉得我们真的全身心的把自己的感情投入了进去,观众的掌声也告诉我,我们是成功的。
 
    我得到了什么?
 
    在一次次的感动中,在一次次的全身心的投入中,我感觉到了我的成长。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9-01
Re:演员的话
引用第3楼岁寒2006-09-01 10:25发表的“演员的话”:
刘国志有这样一段词:“皮鞭烙铁只能摧残我的肉体,而我和我的同志们一起,为了共同的事业和理想并肩战斗着,我的心是踏实的是快乐的!”
.......


写的好!
读四、五十年代的小说、散文,当然还有烈士书信,觉得他们的用词、句式、表达方式,和当代的文字有很大不同,不过我又无法指出到底哪里不同,反正一看就是那个年代的文字。上面这段台词就很有时代感。
~~追~~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09-01
是啊,周老自己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所以写出来的就是那个年代的话。某同学前不久刚跟周老通过电话,他很热情,对刘、曾二人可是有很深的印象哦!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09-01
不过看剧照,这表演实在够业余的,你心中纵有万丈激情,观众看不出来也是枉然。
~~追~~
离线佳爱然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09-02
既然排出来了就是好的!我看不错,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09-13
Re:Re:演员的话
引用第4楼苗溪2006-09-01 11:10发表的“Re:演员的话”:
读四、五十年代的小说、散文,当然还有烈士书信,觉得他们的用词、句式、表达方式,和当代的文字有很大不同,不过我又无法指出到底哪里不同,反正一看就是那个年代的文字。


那时候是正儿八经的国文啊。现在中国大陆的语言全是拿新华社人民日报社论当的模版。倒不是说,我看台湾的国语还有点你看好的那种气质,比如小马哥儿嘴里的词儿。反倒是当下那些貌似是烈士事业的继承者们,个个都是发僵带套儿的语言......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7-04-07
这个剧又要重排了,下面主演博客里的话。主演今年考上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专业的研究生,不容易啊,原本是一个林业大学的本科生!祝贺他一下。


热血重排

又要演《热血》了,这次是重排《热血》中的规模最大一次。
各位能回来的都回来了。
我还是“刘国志”,张毅还是“童鸿”。。。
只是楼楼不能回来演“田班长”,小飞也不在国内,等等,有些可惜。
五月底演出,五一长假是没有的放了。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可父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01-17
本想转帖,哪知早有了。看来我还是有点“孤陋寡闻”。惜周、仲等老这些渣滓洞亲历者的愿望未能真正完全实现。尤其是似未得到重庆“官(馆)方”的重视----甚至认同。颇感不解和遗憾。
离线紫裳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04-07
热烈祝贺!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8-12-17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8-12-17
引用第13楼若水于2008-12-17 12:38发表的  :
这部话剧的剧本贴在这里
http://www.liuguozhi.com/wenxuan/news_more.asp?lm2=90



谢谢。

红围巾、“我有一个梦想”,不谋而合啊。

结尾处的“我宣誓”最令我感动,比较没想到。

第5场后面的“上一条”、“下一条”连接有错,麻烦管理员去改一下。
~~追~~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8-12-17
这个剧是有舞台录像的,看看将来是否能有办法弄到。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8-12-17
引用第14楼苗溪于2008-12-17 13:11发表的  :
红围巾、“我有一个梦想”,不谋而合啊。
.......


同感,只是变成了紫霞送国志围巾,还有刘国志对紫霞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保重”。

有一次和周老谈起这个演出本,问他为什么改成刘国志在渣滓洞和江姐、李青林一同牺牲(他原来的本子中刘是转移到白公馆的),他说导演认为要有爱情内容,这样更适合学生,他也认同。但此剧只有渣滓洞一个场景,没法两地相思,只能把刘国志留在渣滓洞了。
[ 此贴被若水在2008-12-17 17:18重新编辑 ]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9-01-02
为这部话剧付出了大量心血的两位老人——艺术指导田野老师和作者周特生老先生2008年中先后故去,令人唏嘘不已。。。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弗公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9-01-03
可惜与周老缘悭一面。在此追悼!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