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版块有点意思.。其实,今天应该很难发生“叛变”的事情了,因此也就无所谓叛徒的存在了;但是,大家还是有兴趣来讨论。所以我觉得这反而有点意思了。
简单说,我觉得那时的叛徒最本质的行为特征就是真正否定了自己曾经认定的东西,主要是政治信仰。而向对立的政治组织提供包括自己原来的政治组织、组织的行动(已经进行过的和计划进行的)、相关人员(上、下级和知道的)等信息。严重的并直接参加对自己原来组织的破坏行动。
而之所以要背叛自己曾经的信仰,我认为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是其本人主动选择了改变政治信仰,这在西方社会似乎不是十分不被认可的;主要是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不同而致。政治信仰自由是“天赋”的基本人权。这实际上不应该定义为“叛徒”。而第二种情况,则是在不正常的情势下的“被动”的选择放弃自己原来的政治信仰。主要是在威胁、酷刑、利诱、哄骗,甚至因背叛者受到本人或家人的身体损伤、生命的消灭逼迫等等情形下,“背叛者”在知道或者不知道,甚至不完全知道的情况下,“选择”了与“敌人”的合作。这种情形的“背叛者”的行为属于“变节”性质---即其是因为品行的问题,与前述情形有应该是本质的区别。但我认为发生这种情况的内因主要是性格不同而导致的心理应对能力差异所致。
明摆着的是,无论对哪一方的人来说,都有所谓刚毅、坚强(另一种说法则是“顽固、死硬”),懦弱、胆小怕事(另一种说法则是“贪生怕死”、“软骨头”)的不同类型的人;而这个不同的类型,反映出来的书记上最根本的就是“性格”和“心理素质”。
小说《 红岩》中的“叛徒”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我认为没有必要刻意以当时的哪一个人去“套”,去对照。如同那里面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也不一定都是烈士的行为一样!我所说的“那个时代”,既指1949年前,也指《红岩》这部小说创作的时代。因此那种模式的叛徒一是不具现实意义,二是有“脸谱化”的痕迹。不然,我们如果再去讨论王连举、温其久、王金标的原型是谁,是不是就有点迂腐学究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