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35楼秋雨于2007-08-02 21:22发表的“”:
[quote]引用第21楼越歌于2007-07-26 10:47发表的“”:
一部戏使非戏迷开始看戏,这当然是好事情,但是事实上,我并不认为这对戏曲的普及有多大的意义——被一部新鲜的甚至是特立独行的戏吸引的人大多只是尝新而已,至于老观众,反而有可能会流失,当然这不是说红剧,我只是说,改革需要慎重,要注意保护戏曲的本体,事实上,能留下来的戏大多是老戏,或者很戏曲很程式的新编戏……当然,这并不是说剧团不应该改革,不应该走向学校,而只是说在选好剧目的同时应该长效——被昆曲的吸引的年轻人大多也只眩目于传统的牡丹亭:)
戏曲演员当然是很不容易的,辛苦地练童子功、寂寞地坐冷板凳,绝不一定能换来出人头地的机会,要有天赋,要有活,要合观众的眼缘……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戏曲演员总体水平是下降,甚至是一代不如一代的,他们的努力程度也远不如前人,这不是太苛刻,而只是伤心~~~~~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他们不容易就放松了要求了嘛 [表情]
在舞台上,我喜欢举重若轻的表演,并不是说用了多大力,动作幅度多大、耍了多少技巧就一定是好的,比如水袖乱飞,这和没水袖一样,都是憾事~~~~
引用35楼秋雨:
记得当初几个东北名演员合力推销东北二人转的时候,大多数人并不接受,甚至反感电视屏幕上不时地出现他们的镜头,久而久之,则已经慢慢的接受了。
一部好戏,能站立起来,有脍炙入口的唱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再加上演员精到的表演,让观众喜欢欣赏甚至热爱,这就是成功。
如果从一部戏能让观众接受,这就是他的成功之处。悄悄地说,俺就是看了越剧:第一次亲密接触以后,才喜欢上越剧的。
越剧是传统的,但也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剧种,仅满足于唱堂会,折子戏,满足于一些人摇着茶壶闭着眼睛陶醉,这几乎没有可能延长它的生命力。大家的讨论让我想起17世纪法国的“古今之争”。那是文艺复兴后期,因为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时代精神,使文化艺术领域出现惟古代是从的潮流。布瓦罗等古典主义者坚持遵循古代艺术规律,而一批年轻的学者提出当代人应该开创自己时代的新艺术。这是文艺理论史上著名的事件。
我想古今中外所有时代的事情,在适当的时候,都会出现“古今之争”,这也许是规律。
说到《红色浪漫》,关键是剧的质量,我感到它具有不同于传统的审美品位,能引发不同的声音,形成讨论,其实也是它成功的地方。
作为越剧的剧目,我完全能够理解戏迷的挑剔,只是觉得《红》剧的创作具有多层次的审美追求,难以完全从传统规范“一刀切”地衡量。(这个问题我正在考虑)
当然,归根结底它还是越剧,应该富有越剧的品质和趣味。(这个问题越歌的三篇观感回答的很精彩)
我想我们大家都有一句心里话:为《红色浪漫》喝彩!
[ 此贴被冬青1218在2007-08-05 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