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年轻戏迷还是不少的,而且不少还是脾气火爆的年轻戏迷
越剧在农村的市场也是很大的,越剧的故乡嵊州有上千个民营剧团,一年产值数亿。我们这农村每逢过年、老板贺寿啊什么的,都会请几个民间剧团来唱上几天大戏,一台就要付款上万吧:)至于城市呢,当然老观众为多,但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也不少,而且往往更狂热:)
但我仍然同意MD的观点,不可能有跃进的发展:)其实也不需要~~~
冬青姐姐,你太抬举我了,我的所学和职业与戏曲扯不上一点关系,至于相关专著,我这人懒,是一本也看不进去的:)至于您说的概念化的东西,那正是我水平不够,生拉硬套了:)其实,我连票友也算不上,最多算一戏迷:)
徐天红,那是我最喜欢的女老生:)
至于女小生的问题,我想乾旦(男旦)和坤生(女生)都是迎合了人们的一种审美需求。乾旦,男人看到的是“演女人”,而女人看到的是“男人演”,坤生呢,男人看到的是“女人演”,而女人看到的是“演男人”。因为建国后的政治环境和人们的思想环境,乾旦渐渐消亡,只留下个别人。其实越剧女小生也在很长时间内不能上台,或只能演女角,男女合演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发展。但一旦改革开放,女子越剧便重新焕发生机!人们对女扮男总比男扮女具有更大的认同度吧。事实上,在最早期,越剧也是全男班,但这却被艺术规律淘汰了。
应当承认,越剧的女戏迷比男戏迷多。在越剧女戏迷看来,女小生代表了她们心目中完美的男子形象:英俊、潇洒、儒雅、文秀、深情、委婉……不染浊气!如果说女小生有“女气”,那么其实就是这样的风度和气质吧。越剧的这一特点和它特有的唱腔、音乐,造就了中国最能表现爱情之美的剧种:)
当然,说到女子越剧,也是有不足的。一个是不利于拓宽题材——像京剧中的某些政治戏、纯武戏,在越剧中绝无市场(这个其实换男女合演也一样,越剧主要是以情动人:)))还有一个就是演起现代戏来,由于缺乏程式相佐,女子气息暴露无疑,会比较别扭——当然解放前,越剧几位女小生大师都演过现代戏,一些戏还大获成功。我想原因一是由于当年的发声方法不像现在那么“科学”,音响效果也没今天这么“精致”,所以带有更多的粗犷的味道和山野之气。二呢是老一辈艺术家的功底的确不是今天的演员赶得上的。徐玉兰老师当年能翻好几张桌子,范瑞娟老师70、80还能轻松压腿过顶,尹大师的靴子功、扇子功那都是一等一的!
反观现在的一些女小生呢?腿功不好——不能胜任高靴;腰上无力——整个人提不起来,软塌塌的;依靠小麦——丹田之气练不出来,尖声细嗓,容易老化。这样的女小生,别说现代戏,就是传统戏我瞧着也女声女气的难受!
说到男小生,无论是出于越剧戏迷的审美,还是越剧本身的特点,都只能作为补充。发展男女合演的瓶颈,如岁寒姐所说,还是音调和声腔与女声不能对接的问题。音律我不是很懂,就不多说了。上越提出男女合演要和女子越剧错位发展,我非常同意。但我认为,越剧男演员同样应该先学、学好传统戏,否则绝不能很好地奠定基础!赵志刚当年一曲叹钟点艺压群芳,沙漠王子和何文秀奠定第一男小生地位——无论他现在如何,我始终认为他是越剧界不世出的男小生。他在传统戏和古装戏上表现出的清新自然儒雅文秀的气质,我认为可以作为男小生应修炼的气质的典范!
男女合演几十年来,能被接受的男小生寥寥无几,但一旦被接受(如赵志刚),这种喜欢也能直压女小生——我想这应该说明男女合演的相对滞后不只是戏迷的问题吧:)除了赵志刚领衔的上越一团和他领衔的本子,其他男演员皆很难独撑一剧。看浙越戏的朋友都会发现,浙越是由一群“女强人”撑着的,每出戏基本由旦角作为当仁不让的第一主角,而以男小生、男老生等为佐。除了红色浪漫,概莫能外——这也是我看到红剧时欣喜不已的一部分原因:)
而红剧这样的本子,这样贴合的唱腔设计,无疑也很难推广,而华老,不又要转回老生去了么?在越剧里,老生一般只能作为配角存在:)))
给个链接,这几位姐姐都是牛人:)正文后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讨论男女合演的音调对接问题的:)
http://bbs.cctv.com/forumthread.jsp?id=7893766[ 此贴被越歌在2007-08-13 14:46重新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