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重庆集中营史实初探(节选)
弥兵
(此文对白公馆和渣滓洞的历史由来以及其中被关押人员的情况进行了梳理)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在重庆歌乐山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集中营,它包括白公馆、渣滓洞两座看守所和十多个秘密囚室。其中白公馆和渣滓洞被人们称为两口活棺材。对于这两所看守所,有两种说法值得商榷。一种说法就是习惯上人们都把它称作监狱,但严格来说,他们仅仅是看守所,在这里关押的人都是侦讯期中的临时拘押,他们的案情没有定性,他们也没有经过法庭的判决,没有具体的刑期。另一种看法就是认为白公馆是关押的重要的政治犯,这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可以随便举出很多例子,否定这种说法,如在白公馆关押的熊世政烈士,他在党内就没有任何职务,同样的还有陈兴宥、宣灏、王振华、黎洁霜、尚承文、朱念群、国立六中的五位山东学生,而在渣滓洞关押的人中,却有很多是当时地下党的领导干部如万县县委书记雷震、副书记李青林、下川东地委委员杨虞裳、梁(平)、垫(江)边特支书记兰蒂裕、重庆地下市委妇委书记胡其芬、中共上川东第一工委委员陈以文、上川东第八工委委员蒋可然、中共重庆北区工委书记齐亮、下川东地委委员唐虚谷、中共重庆市委电台特支宣传委员成善谋、宜昌特支书记陶敬之等一大批党的领导干部。事实应该是,这两座看守所分属两个不同系统。白公馆看守所直接属军统局(后改为保密局)管理,渣滓洞看守所属于国民政府重庆行辕(后改名为西南长官公署)看守所。
白公馆原是四川军阀刘湘部下白驹的郊外别墅,白驹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后人自居,用白居易的号“香山居士”中的“香山”将其别墅取名“香山别墅”并将这四个字刻于大门门楣上,人们习称白公馆。
白公馆看守所成立于1939年秋,是国民党军统局局本部直接管理的看守所。据军统局自编《十年大事纪》载:“4月(民国28年)在重庆成立临时看守所。10月28日,临时看守所在歌乐山下觅定地址。”1938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军统局也随之西迁,在市区枣子岚垭建局本部,并将重庆望龙门西湖会馆改为看守所,直属特务总队。由于望龙门看守所地方小,离街近,不利于保密,因此,在1939年4月,戴笠命原南京皮巷看守所长侯子川在小龙坎枣子堡设临时看守所,接收从望龙门看守所转移囚禁的“人犯”。1939年5月,为躲避日机轰炸,军统局以军事委员会战地服务团名义,把磁器口、五灵观、缫丝厂一带民房强占,将这里作为军统局乡下办事处,将部分人员迁往这里办公。不久,戴笠亲临现场查看,并决定把歌乐山下白驹的公馆改设看守所,将军统重庆临时看守所由枣子堡迁入,将大门终日封闭,另开一小门进出,原别墅用来贮存物品的地下室被改作为地牢,原防空洞被作为刑讯室,命侯子川为所长。
抗战时期的白公馆看守所,为过渡性的看守所,受戴笠和军统局司法室直接领导。仅设所长一人,另有传令兵、事务员和医官,警卫工作则由特务总队派人负责。所关人员,一般为侦讯期中的临时拘押或短期徒刑,绝大多数都由望龙门看守所汰选后送来,在这里,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押、侦讯,一部份军统违纪分子或有变节行为的人,则可以办清手续开释,而对于坚持不屈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或者被判处“无期徒刑”、“长期监禁考核”,或者死刑待决,则多于每年的军统成立纪念日,自白公馆解往贵州息烽监狱。因此,在军统局内部,有望龙门是“小学”,白公馆是“中学”,贵州息烽监狱是“大学”之称。而对于革命者来说,白公馆则是革命与反革命的分水岭,要么经不住酷刑的折磨或高官厚禄的利诱,甘当叛徒,从狗洞子里爬出;要么就是从容就义或是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愿把这牢底坐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