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426阅读
  • 1回复

《江姐印象》昨首演 空政老演员演绎红色经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难忘当年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9-13
本报讯(记者 王舒阳)昨日,第三届老年文化周音乐专场《江姐印象》在老干部活动中心举行。枫桥街道民间乐社、新四军烽火艺术团的老团员们用他们激情的演出征服了台下的观众。

《红梅赞》、《绣红旗》等一首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唤起了台下观众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这个由纯业余音乐团体花费两个月时间排练的《江姐印象》是根据大型民族歌剧《江姐》改编,其改编者正是在《江姐》中演奏了二十年二胡的蔡胜德老师,从空政歌舞团退休后,蔡胜德与同为空政歌舞团音乐编导的老伴卞艺妮回到苏州。虽然已退休多年,但是二十年演奏《江姐》的情结没有变,于是老两口决定将大型歌剧《江姐》改编成四十分钟的小型音乐专场《江姐印象》,将老一辈革命家勇于奉献的精神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给更多人。

经过两个月的排练,昨天《江姐印象》在老年文化周上进行了首场演出,台上的演奏者们激情昂扬,台下的观众们更是一直随着音乐哼唱《江姐》中的歌曲选段。演出接近尾声时,只听见台下有人高喝一声“好! ”,大家循声而去,发现为之喝彩的是著名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慧芬。“蔡胜德老师的这场《江姐印象》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回忆,更多的还是听觉上的享受。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掏心窝的表演了,这场表演所有的参演者内心都充满了真挚的感情,这令我非常感动,这真是一场非常动情的音乐会。”闵慧芬对这场演出赞誉有加。

来源:2009年09月11日 苏州日报



(第三届老年文化周音乐专场在老干部活动中心举行。 □记者 杭兴微摄)
离线难忘当年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9-13
对于歌剧《江姐》的配器,作为业余爱好者,忍不住顺便说下自己的感想:

60年代为纯民乐风格,质朴清幽,风韵浓郁,但还是单薄了点儿(有些“土”,哈)。

为适应时代发展,到70年代末复排时,经朱正本老师等人改配器为中西结合,管弦乐队+民乐伴奏,很大程度上改善和加强了原创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堂鼓、蜂鼓、云锣、钹、笛、弦、二胡、扬琴、月琴等的伴奏,都可以很明显地、很清晰地听辨出来。再加上歌唱演员的民族唱法结合美声发音, 使得这部经典歌剧听起来既符合现代审美,又传统典雅,使得江姐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更加大气、洒脱,整体风格既气势磅礴,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例如,蔡胜德老师的二胡在第二场“相对无言”中的伴奏,第六场“黑夜将晓”江姐上场时的过门处理,第七场告别前的“红梅赞”独奏,都极大地感染着观众。

听听如今的新版演奏吧(清唱剧不算在内),包括指挥(据说是从北京军区长征组歌演出组“请”来的?),含混不清,有时影响到演唱者的声音,而且将民乐特征几乎完全改为交响乐了,听起来特别不对味儿,再加上王莉又是唱美声的,使得听起来更像是一部西洋歌剧风格,或者是“国瓶装洋酒”,不伦不类 。

今年11月新版江姐将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这必将带来新一轮的“江姐”热。不知胡温核心谁将去看?

还是希望借鉴和承接好以前版本的配器优点,使得歌剧江姐在此点上不至于误导后人,画蛇添足。
[ 此贴被难忘当年在2009-09-13 11:45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