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红岩春秋》2010年第6期唐虚谷:英烈还是叛徒?
——一个跨越55年的曲折故事
李彦一
1987年,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启动一个重点项目:大规模为英烈塑像。
此举博得社会一片喝彩,但也引发了一场纠结。
用取自长江的千年磐石镌刻的张静芳雕像,被安放在绿草盈盈的步云桥。这是一个单人雕像,而按常理,应是双人像,张静芳身旁,本该有其丈夫、也是直接上级的唐虚谷。
查党史资料,唐虚谷,又名唐毅,1932年入党,落入敌手前任中共下川东地工委委员兼忠(县)石(柱)万(县)南岸工委(又称川东南岸工委)书记,1949年11月14日与江竹筠等28人一同被特务枪杀于歌乐山电台岚娅;张静芳则是受唐虚谷影响参加革命的,长期在唐领导下工作,后与唐一同落入敌手,一同坐牢坐到以身赴难。
论在党内的地位和作用,唐虚谷远高于张静芳,缘何赴难之后两人地位却倒了个个,雕塑有张无唐?夫妇俩在险象环生的地下斗争中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缘何赴难之后却不得长相厮守?了解内情的人,尤其唐家子女百思不解。
通过相关部门语焉不详的解释,唐家子女拼接起一个细节:塑像计划本有唐虚谷,但有反对意见,说早年的一份组织调查材料提到被俘敌特分子交待唐虚谷有变节行为,于是唐虚谷被删掉。
唐家子女呆了!
一个问号迅速变大:唐虚谷是叛徒?
子女不信 1999年11月27日,健在的唐家4兄妹相聚歌乐山,祭奠烈士英灵后,来到步云桥与母亲雕像合影。仰望工艺精湛、刚中见柔的母亲雕像,4兄妹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1950年第一次公布歌乐山烈士名单,唐虚谷、张静芳都位列其中,以后唐家兄妹一直以“烈士子女”存在着,1980年代初,还得到民政部统一换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在家乡,他们早已习惯被称作“唐虚谷后代”,也习惯称呼者——无论普通民众还是党政官员无不如是的尊敬加羡慕的神情。父母,尤其父亲一直是他们心中一面旗帜。“雕塑门”起,大旗轰然倒地,他们深锁心底的圣洁绿地一下萧然,寒风瑟瑟。
站在母亲塑像前,4兄妹痛苦相望,讷讷相问:怎么办?
设问一时无解。如果唐虚谷确实有变节行为, “雕塑门”就没错,4兄妹还能如何。但他们不相信这是事实,不仅仅是感情上排斥,更因为他们自认有依据,那是他们调查得来的材料,那上面每一个字都红彤彤充满激情。
兄妹中,老大唐不屈对父亲了解最多,一则生于1933年的他,在父母被捕时已初涉世事,知道一些早年情况;二则1980年代初他曾参与调查父亲地下斗争经历。
那是一个偶然机会。
粉碎“四人帮”,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中央副主席叶剑英提出:重新系统发掘、整理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在党史领域拨乱反正。各级党史资料征集和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全国大范围展开对党史资料的抢救性挖掘。正是这一波热潮,把机遇推给了唐不屈。
唐虚谷是四川达县地区(今达州市)渠县人,早期革命活动范围主要在渠县及大巴山地区。他1932年入党,先被派往岳池等地开展工作,1933年回渠县,策划迎接红四方面军入川的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以教书为掩护继续开展斗争。1935年初,策划并组建“中国抗日义勇军第二方面军”,任党代表,因上级领导人遇难而与党失去联系。即便这样,他也没有停止革命活动,1938年初,与人一道在渠县发起组织秘密进步团体“爱知读书会”,艰难地开展地下斗争。1939年,经中共南充中心县委审查、批准,他第二次入党,同年任中共渠县特支书记,继后又出任中共渠县县委书记。1940年,先后任中共南充中心县委宣传部长、代理书记。大量资料显示、众多证人证实,在渠县早期地下革命斗争中,唐虚谷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核心人物。1980年代前期成立的渠县党史研究机构,毫无悬念地将唐虚谷列为重点对象。
渠县收集唐虚谷资料遇到一个困难:唐虚谷1941年奉调离开渠县,任职中共梁山中心县委,兼大竹特支书记,此后夫妇俩就活动在下川东地区(今渝东地区),直到落入敌手,夫妇俩这些年的情况,很少流传到渠县。为了填补空白,1981年,渠县党史部门派人赴下川东收集材料。考虑到唐家有一些人脉资源,调查组通过组织渠道,借调唐不屈同行。唐不屈当时还在县民政局上班,局长首先征求他的意见,他没加思索就答复同意。回家后给弟弟妹妹打电话,都高兴得不得了。
外调第一站是四川万县地区(今重庆万州区)。地区党史部门提供的材料,清楚记载着唐虚谷在下川东的足迹:1942年负责云安、小周溪等地工人运动;曾两次到重庆红岩村参加南方局学习班;1946在万县沙滩领导长滩、沙滩农民“抗丁、抗粮、抗捐”斗争;1947年2月,举家迁到万县龙驹,开设“利普实业社”,既掩护身份,也为党筹集经费。从1945年起,他一直是下川东地区地下党领导成员,先后担任万县中心县委委员、下川东地工委委员、川东南岸工委书记,在川东南岸工委负责万县、云阳和石柱西界沱的地下斗争。1948年6月17日,由于叛徒涂孝文(被捕前为川东临委副书记兼下川东地工委书记)出卖,唐虚谷、张静芳在龙驹被捕。
循着一个个线索,调查组先后去了万县、云阳、石柱等地,他们查阅档案、访问老同志,得到大量文字的和口述的资料,有的材料史料价值很高。比如,在云阳县查到了唐虚谷参与并领导云安盐厂工人武装暴动的文字记载。再如,石柱县老地下党员秦禄廷亲口证实,唐虚谷是川东南岸工委主要负责人。秦禄廷说:涂孝文当面宣布的,川东南岸工委就我和唐虚谷两个人,唐虚谷是书记,我是副书记。秦禄廷还证实:涂孝文出卖了整个下川东组织,并且带特务抓走了唐虚谷、李青林、江竹筠、雷震、刘德彬、杨虞裳等。
1个多月的下川东之行,收获很大。一路上收集到的材料,后来被写进《渠县党史人物——唐虚谷》,唐虚谷的故乡人从此对唐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唐家兄妹则通过唐不屈绘声绘色的讲述,更多地知道了父亲的传奇人生,也就从那时起,他们心中的父亲开始偶像化。出生于那个理想主义时代的他们,看过 《红岩》小说,崇拜小说中每个志士先贤,为父母亲是那个英雄群体中的一员而倍感骄傲。
凭着手中掌握的材料,唐家兄妹怀疑“雕塑门”有错。
唐不屈回忆起一个细节。那年在万县搞调查,见到了特赦释放的原国民党军统万县情报站书记员严觉生,严对他说:“当年我做记录,除了姓涂的(即涂孝文——作者注)外,别的人都没有提供有用的东西。唐虚谷最初一个劲说他只是一个合法的生意人,还是冉专员(即叛徒冉益智——作者注)将涂孝文的口供笔录给唐虚谷看了之后,唐才说,叛徒晓得的你们都知道了,我无话可说。”唐不屈认为,这能证明父亲没有叛变。
但相关部门显然并不认可。因为唐不屈早就将严觉生的证明提供给歌乐山烈士陵园,之后才发生的“雕塑门”事件。
4兄妹在母亲雕塑前反复商量,最后决定自己搞调查,拿出确凿证据,还父亲清白。斯时唐不屈已退休在家,这个任务就由他承担。他也乐意。
胡康民遗愿 胡康民属性情中人。
1978年,他任重庆市江北区科协副主席,秋冬之交的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位干瘦、矮小的老人。老人自称易文斐,溉澜溪街道搬运队搬运工,“求见”区科协负责人,希冀认可一项“发明”,并加以推广。
老人抖抖索索从旧纸盒里取出他的“宝贝”——用几十块方形小木块组成的“计算机”。胡康民凭经验一眼看出那“发明”推广价值不大,但他还是热情地为老人让座、奉茶,亲切地同老人摆谈,从老人的工作到生活,再到老人的过去……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胡康民多年后回忆说。原来这个落拓的小老头竟是1926年入党、1928年就当了红军团长的老革命!老人少年时代即追随共产党,终生不改初衷,为革命,他打过仗,坐过两次牢,4次失去又3次恢复党组织关系,历经坎坷但百折不挠。
老人的坚守故事让胡康民唏嘘不已,同时在胡康民心中点燃了一把火,接下来的事就超越了自然科学。胡康民鼓动老人再次写自传和申诉材料,自己则积极帮助老人查找资料、寻访知情人,然后携老人的材料到相关部门呼吁,跑了一趟又一趟……功夫不负有心人,沉冤终于昭雪,老人恢复了党组织关系,调整了工作。
帮助易文斐,在胡康民纯属性情使然,但其中的正直和热情,尤其实事求是精神,正是新时期党史工作所坚守的基本原则。不知道是不是与这件事有关,几年后中共重庆市委组建党史研究机构,胡康民成了首批调入人员。
仿佛淘金者走进了富矿,胡康民一头扎进新的工作就再没出来。整个后半生,他都心无旁鹜地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堆里奋力挖掘,通过散乱的历史片断,拼接历史链条,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一天,他偶然看到一份存档材料,那是一位曾在渣滓洞坐过牢的老同志文革前夕写给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信,信中介绍,一名叫唐虚谷的地下党员在渣滓洞牢房为难友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指导难友开展对敌斗争,博得了难友尊敬,大家初称他“老唐”,以后改口“唐大哥”,再后来连姓都舍掉直接称“老大哥”。胡康民联想到了《红岩》小说。那里面也有位受难友尊敬的“老大哥”,且是全书中唯一只有代称而无真名的人物。难道此“老大哥”即彼“老大哥”原型?如是,为何小说不直接设计一个与真名相近的名字,如江竹筠的江雪琴、陈然的陈岗?一连串设问涌上胡康民心头。但求解有点难,一则小说主要作者罗广斌已于文革中过世,二则找不到其它相关材料,紧接着事情又一个接一个上手,胡康民分身乏术,就把这事放下了。
这一放就是将近20年。其间胡康民先后担任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红岩春秋》杂志主编,他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研究和川东地下党历史研究上的斐然业绩,成了公认的重庆市党史专家,获得国务院专家津贴,他亲自挖掘、整理的“狱中八条”等党史研究成果,被当地乃至全国多家媒体争相刊载,引起很大社会反响。他最受同仁敬重之处,除了执着和热情,就要数独到的见解了。多年积累,他已对川东地区革命进程了然于胸,脑子里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每个历史片断他都能轻松地找到其生长的根和生发的逻辑。因此,他往往能在众说纷纭中以不拘一格的思维拨云见日,拽住破解历史谜团的逻辑线索。
跨入新世纪不久,一天,胡康民对重庆几位中青年党史工作者谈起了唐虚谷,他说,唐虚谷的事可能是冤案。
斯时他已年过“古稀”,退休在家,但思绪仍然在历史烟尘中驰骋。没了行政事务和刚性任务,他有充分时间作深入思考,在位时暂时搁置的研究线索重新进入了他的思维隧道。
他给远在渠县的唐不屈打电话,约他来重庆。当着唐不屈和他一位弟弟以及几位重庆中青年党史工作者的面,胡康民大声讲出他心中多年的疑窦:“说唐虚谷有变节行为,那谁因为他而遭难?没有。说唐虚谷出卖了组织,那地下党组织因为他而遭受了什么损失?也没有。
说到底,他出卖了什么?”
他说:“看待历史事件,一定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全面客观,不能听风就是雨。”
一番话让在座的人眼睛一亮,其中唐家兄弟更是兴奋不已。
稍后,胡康民讲了他的一个研究心得。
唐虚谷生于1908年,高小毕业后当过学徒、参过军。1928年考入四川中山大学训政特科。1930年,一个不愿出远门吃苦但又附庸风雅的富家子弟,出钱请唐虚谷代其到上海读大学,唐虚谷遂中断了在中山大学的学业,改读上海同济。同济大学学术环境相对宽松,图书馆有《新青年》等进步杂志,甚至还有马克思主义著作,校方对进步青年的活动也不大干涉,唐虚谷在新环境中打开了眼界,看到了社会的正义力量。在校期间,他大量阅读马、恩著作,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几年学成归来,富家子弟从他那里拿走了文凭,他则确立了一生的奋斗目标。1932年,他在家乡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人生跨越。胡康民说:“唐虚谷先解决了‘主义’,再投身革命。”
在胡康民看来,革命队伍的形成尽管是“万流归海”,但相较于“逼上梁山”和随大流者,先解决了“主义”的这类人,革命目的性更明确,信仰更坚定。说到这里,胡康民拿唐虚谷几个子女的名字作例子。唐虚谷、张静芳夫妇共生育3男2女,唐虚谷分别为他们取名:唐不屈、唐不疑、唐不华、唐不畏、唐不文。胡康民说,这些不落俗套的名号,实际是唐虚谷在黑暗统治下的呐喊,折射出唐虚谷作为革命者的人生追求。
末了,胡康民说:“我越想越觉得唐虚谷这个人不简单,值得好好研究,可能将是一篇‘大文章’。”他想在有生之年做完这件事。
胡康民要在座的人先做些准备,能找到的材料尽量找,然后安排时间听他详细介绍他所掌握的情况,一起拟几个观点。
唐不屈已花了几年时间收集、整理父亲史料,自认有基础,自告奋勇提出由他先写出个东西来。
一个尘封多年的历史悬案,循着新的思路进入了研究视野。
知情者满怀期待,唐家子女尤其如此。
不幸的是,胡康民所说的坐下来听他介绍情况并提炼观点还没来得及实施,一次意外的糖尿病并发症竟猝然掀翻了他的生命之舟。
胡康民谢世时,在他书桌上,未完的文稿翻开着,摞在旁边的工作笔记、档案摘抄、采访记录、知情人回忆材料、历史书籍厚达盈尺,书房里到处是书和资料,书橱塞满了,地板上还码着好几堆。他的同事第一时间赶去,含着泪默默清理,但没有找到胡康民所说的唐虚谷材料。有人回忆起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当时我看到这个材料很高兴,但管档案的人说密级高,只准看,不准复印,不准抄录,我只好硬背。”同事们后悔不迭,如果早早上门聆教,抑或当初就问清文件何名,存于何处,归在何档,何至于如此!
一切都晚了。
研究、揭示唐虚谷身份之谜的工作如断线风筝,一下失去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