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380阅读
  • 0回复

转帖:与闻一多先生相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6-08-01
http://sjzrb.sjzdaily.com.cn/html/2016-07/25/content_1265700.htm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founder-content>
  □袁学骏
  一年多前,我到昆明云南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知道现在的云大前身就是抗战期间西南联合大学。这里曾经汇聚了北大、清华等高等院校的大批著名学者。那里应当有我心目中崇敬的爱国者、民主战士闻一多的足迹。只是年代已久,学校面貌已新,以为找不到闻先生的什么遗迹了。不料一天下午,我们从驻地沿着一条古老的小街向云大会堂走的时候,湖北一位朋友欣喜地告诉我:“街那边胡同里有闻一多旧居和他被枪杀的纪念碑。”我一听就马上让他带我们去看。他领着我们从路西串到路东,走进藤萝架起的密密匝匝的有点黑暗的胡同里,果然看到墙上有闻一多先生的画像,还有一个纪念碑亭。再往左手看,也果然有一座不太高的石碑。碑文中记述了1946年7月15日傍晚闻先生在云大做了《最后一次演讲》之后,回到家门前就被一群国民党特务杀害了,身上竟中弹十余处。
  我们向闻一多画像鞠躬,表示作为后人对他的敬重。过路人告诉我们,闻先生的院落现在已经是云南师大的一部分,成了一个幼儿园,又说让孩子们继承他的爱国精神吧。走出阴乎乎的胡同,心中崇敬感仍然萦绕在心头。
  这天晚上,与会者们在云大外面一个餐厅里吃过饭,天已经黑下来。会上又通知大家去参加美国学者的经典民乐表演。我便随着众人回到云大,在一个古木参天的院落中找到了看节目的会场。这是一座可容纳200人的大厅,前有舞台幕幔,上有两排八角宫灯,再看房顶是彩绘的,很有些古色古香的味道。正门外有人喊快来照相,我便走出来站在台阶上,心想这里灯光不佳照相效果不会太好。猛然一抬头看见,门上方有一块匾额,写着“至公堂”三个大字,这字笔力苍劲而稳健。但为什么叫至公堂呢?云大一位学者告诉我,这是300多年前小明王的最后一个临时离宫。哦,这原来还是一座老王宫呢。他又说,小明王到这儿已经山穷水尽,不久就被清军剿灭,后来取孙中山“天下为公”之意,就叫至公堂了。那为什么把这里当做会场不当展馆呢?这时北京来的一位同仁插话说:“这可是中国革命史上很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当年闻一多为向国民党反动派讨还杀害李公朴先生的血债,就是在这个厅里做了最后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讲。”听到这里,我心中一下子明白了,想看看里里外外是否有闻一多的形象和语录,但天黑没有找到。当美国学者们弹奏着吉他等乐器尽兴地表演时,我并没有进入他们从远方带来的艺术美感之中,而是总想着闻先生那蓬勃着的头发,严厉的目光,沧桑的面颊。他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又想象,闻先生在这里大声演讲时那种痛斥国民党当局杀害李公朴先生的愤怒和他演讲时的风采。似乎闻先生还在这台上紧握着拳头发誓:“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似乎闻先生还在决绝地宣布:“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似乎看到听众们激奋的表情,听到他们热烈的掌声和口号声。
  我身边又响起热烈的掌声,大家对美国学者们的表演给予热情的回报,我也机械地鼓着掌。翻译做着很流利的解说,我也未能体会到美国音乐的美妙。这一夜,我回忆2000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时,普遍反复演唱的《七子之歌》,这是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时就写下的名作。也和广东的学者讨论闻一多,回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研究史上,几代学人都公认闻一多在古典文学研究上的贡献,赞同他提出的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一般学者多强调诗的音乐旋律美和画面形象美,而闻先生还强调了词汇运用和节段外形之间的匀称性。记得我曾经读到闻一多先生的诗集《死水》,他在那有些颓废的情绪中,却饱含着深沉的爱国之情,很有当年楚国大夫屈原《离骚》的韵味。这是闻先生研究古典文学受到《诗经》、《楚辞》的影响所致。这部新诗集,也标志着他在中国新诗方面取得的进步和成就。闻一多是五四以后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是颓而不废,表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对民族兴衰存亡的关注,流露出的一些无奈可以理解。富有血性的闻一多,终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在中国民主同盟的组建和领导工作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为了正义,义无反顾,视死如归,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闻一多先生的死,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声慷慨悲壮的绝响,也是一声征召世人走向革命的号角。他把自己的血肉之躯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向往民主自由的人们。于是他就永生着,一直高高地矗立在后人们的心中,他的声音一直回荡在至公堂和万千课堂上。在他牺牲70年后,我回想在昆明与闻先生巧遇,或说是我怀思着他的人格,踏着他的足迹行走,对他的爱国热忱、文化艺术成就进行了重温。现在写下这篇文字时,与闻先生又是一次遥远的神交。作为后人,此乃吾生之幸。我想,再有机会还去至公堂,也去闻先生故乡湖北浠水县他的纪念馆与他相见。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