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2171阅读
  • 15回复

[原创]陈然策反杨钦典的一段小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苗溪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04-28
向岁寒学习,搬点东西过来。
原文2005年秋发在陈然纪念馆,俺和筱香共同采访、筱香执笔、本人修改,标题为“[原创]”应该不算过分吧。:)

************************************************************

这则小故事是一位杂志社的李先生讲述的,他小时候和罗广斌家住邻居,常常到罗家听他讲故事。虽然近40年过去了,他对这个少年时代听来的故事依然记忆深刻,恐怕也是因为它从未见诸任何出版物吧。

**************************************************************
一九四九年初,狱中党组织有一个考虑,就是要着手进行策反,争取活着迎接解放,要大家都想办法,跟看守接触,在看守里面发现可以争取的人。陈然发现杨钦典不太喜欢说话,在看守中属于比较厚道的人,就有意同他接触,有时间就跟他聊聊天。而那时,杨钦典对陈然已颇有好感,陈然在狱中的浩然正气和在审讯室里的不屈精神,实在令杨钦典敬佩。

杨钦典身为看守所的警卫排长,在外面吃饭可以不要钱,没人敢收他的钱,但是工资低,他本人又是从农村出来的,要寄钱回家,他就想发财。陈然从杨钦典平时发牢骚,流露出对薪水不满的情绪中看出了他的心思,就想趁机把它作为取得杨钦典信任的突破口。于是陈然就对他说:“你想找钱,我帮你。”杨钦典觉得很奇怪:“咦,你能帮我什么忙?你怎么帮我?”陈然说:“你把这一个星期的报纸拿给我看。”杨钦典开始不敢,陈然就慢慢给他讲,只是看看经济消息,没有政治目的,打消他的顾虑,让他放心,。“你不拿报纸来,我就没办法帮你挣钱。”后来,杨钦典就背着其他看守给陈然拿了些报纸。陈然既是搞工厂的,又是搞报纸的,从报纸的蛛丝马迹中分析政治经济形势,简直就是轻车熟路。陈然看了报,就说:“你把这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拿去买肥皂。”“是不是哟?管不管用?”杨钦典半信半疑。陈然说:“你相信我!我不会害你的。”接着陈然又说:“这点钱,我家也是有的。就算你赔了,我也赔得起你。”杨钦典听了陈然的话,虽然不明白这其中的缘由,但还是照做了。领了当月的工资后,他就把工资全部拿去买了肥皂。没过几天,重庆物价大涨。大概押了二十多天,还没到第二个月发工资时,肥皂就涨价了。肥皂是日用品,涨价也得买呀。杨钦典赶快卖了肥皂,赚了笔小钱。以后陈然又以同样的方式,告诉杨钦典买卖其它的商品,每次都让杨钦典赚了钱。大概就搞了这么三、四次,让杨钦典发了一笔小财。从此,杨钦典就对陈然特别的信任,关系也特别的好了,而且几乎是无话不说。后来陈然让他拿些报纸来看看,“解解闷”,他也去找来。狱中《挺进报》的消息来源,其中一部分也来自于杨钦典给陈然找来的报纸。

突然有一段时间,杨很少来露面,更很少来说话聊天了。一天,他找到陈然,看看四周无人,就悄悄拿出一封信塞给陈然。那是一封从他老家寄来的信,信中说,家乡已经解放,而且分了地、分了牛,他老婆劝他回家,说家中的日子很好过了。这可让杨钦典左右为难了,本来可以高高兴兴回家过好日子了,可是他是国民党兵,还是关押共产党政治犯的看守,他回去后,共产党岂会放过他?而他的家乡既已解放,重庆迟早也保不住,共产党一打来,他又能往哪儿走?陈然得知这个情况后,就立即跟狱中党组织汇报,分析了杨钦典的情况,并建议加紧做杨钦典的策反工作。而那时的杨钦典对共产党已经有了好感。陈然抓住杨钦典心理,及时地劝他弃暗投明。陈然对他说:“你要多给我们方便,等解放军打来了,我们可以给你作证,你是一个有功的人员。”杨钦典答应了,以后的事实证明杨钦典也做到了。
~~追~~
离线hxg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04-28
引用第0楼苗溪2007-04-28 04:34发表的“[原创]陈然策反杨钦典的一段小故事”:
这则小故事是一位杂志社的李先生讲述的,他小时候和罗广斌家住邻居,常常到罗家听他讲故事。虽然近40年过去了,他对这个少年时代听来的故事依然记忆深刻,恐怕也是因为它从未见诸任何出版物吧。
**************************************************************
一九四九年初,狱中党组织有一个考虑,就是要着手进行策反,争取活着迎接解放,要大家都想办法,跟看守接触,在看守里面发现可以争取的人。陈然发现杨钦典不太喜欢说话,在看守中属于比较厚道的人,就有意同他接触,有时间就跟他聊聊天。而那时,杨钦典对陈然已颇有好感,陈然在狱中的浩然正气和在审讯室里的不屈精神,实在令杨钦典敬佩。
.......


不大可信。一来是那位李先生小时候听说的,第二手的转述加上年代久远,难免有添油加醋成分;二来罗广斌写了《红岩》小说之后,在向人们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往往连他自己也很难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小说(这也不能怪罗广斌,纪念馆搞了多年研究,到现在不也在很多事情上分辨不清吗)。

比如第一句就不对头:“一九四九年初,狱中党组织有一个考虑,就是要着手进行策反,争取活着迎接解放,要大家都想办法,跟看守接触,在看守里面发现可以争取的人……”
事实上,无论渣滓洞还是白公馆,都没建立过党的组织,又何来党组织的考虑?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04-28
引用第1楼hxg2007-04-28 13:30发表的“”:
比如第一句就不对头:“一九四九年初,狱中党组织有一个考虑,就是要着手进行策反,争取活着迎接解放,要大家都想办法,跟看守接触,在看守里面发现可以争取的人……”
.......


用“狱中党组织”这个词,有可能是当年我们写故事的时候不够严谨,不过通过报纸看时事、经济,然后“倒买倒卖”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事迹,并没有出现在任何书刊、报纸、小说中,至少说明李先生没有搞混,而罗广斌编些这个不能用来宣传的也没啥意思。
~~追~~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04-28
引用第1楼hxg2007-04-28 13:30发表的“”:
……二来罗广斌写了《红岩》小说之后,在向人们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往往连他自己也很难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小说(这也不能怪罗广斌,纪念馆搞了多年研究,到现在不也在很多事情上分辨不清吗)。.......

罗广斌是个讲故事的能手,这个特点早在中学时代就体现出来了。关于这一点,马识途老人有非常生动的回忆——罗给同学讲马老的故事,马老自己听了半天才明白他在说谁。
罗广斌的这个天分,对于小说《红岩》的创作当然是有利的;但也正因为他太有讲故事的癖好了,所以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关于渣滓洞和白公馆的谜。

引用第2楼苗溪2007-04-28 14:12发表的“”:
而罗广斌编些这个不能用来宣传的也没啥意思。

嗯,在那个年代,有经济头脑似乎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因此这个事情大概不会是凭空捏造的。但考虑到罗一贯的作风,我们还是暂时把这个当作历史故事,而不是历史,来回味吧。


引用第3楼marienbad2007-04-28 18:43发表的“”:
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原来狱中没有党组织…… [表情]

在狱中搞组织,是严重违背地下工作的纪律的。据一位党史工作者说,当时南方局对党员的教育是,一旦坐牢,就“本本分分”地坐牢。
渣滓洞中没有党组织,曾紫霞在《战斗在女牢》中曾经明确地提到过。白公馆的情况比渣滓洞复杂得多,更不可能有正式的组织了。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hxg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04-29
引用第3楼marienbad2007-04-28 18:43发表的“”:
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原来狱中没有党组织…… [表情]


也不是所有监狱都没有,主要在于不同监狱的情况有所不同。
如上饶集中营,几乎每个“中队”都建立了秘密党支部,这些秘密党支部在领导斗争的过程中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那是因为,关押在上饶集中营的都是新四军被俘军官,都来自同一部队,大多知根知底,甚至在敌人面前也没有太多可以隐瞒。建立支部,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只会形成一个领导斗争的坚强核心。
渣滓洞、白公馆与上饶集中营不同,关押在这里的主要是地下党员。由于所处的特殊的斗争环境,地下党的组织体系采用的是上、下线单线联系的方式,党员之间不发生横向关系。这既是组织形式,也是一条铁的纪律。另外,地下党员入狱之后,除非被上下咬死、无可诋赖,一般情况下不能承认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即使是在难友之间也不能暴露党员身份,这也是一条铁的纪律。由于这些纪律,再加上狱中斗争的复杂性(可能有叛徒、奸细隐藏在难友中),这里的党员不可能建立横向的组织联系,也就不可能建立党的秘密组织。当然,由于斗争中的相互支持和关照,难友间会形成一些心照不宣的默契,也会自然而然形成地形成斗争的核心,但那绝不是正式的组织。
[ 此贴被hxg在2007-04-29 09:36重新 ]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3-20
今天又复习了一下<圣洁的血花>,看到这段:

        一提到受刑,陈然同志就想起特务怎样脱掉他的衣服,拍着他结实的肩头说:
        
        “老乡,我们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这是上头的命令。我们是老乡,所以得交待清楚。嗯,先来一套老虎凳。”
    

  
我就在想,这个叫陈然“老乡”的,会不会就是杨钦典呢?可是,看守也管审犯人、用刑吗?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3-20
引用第9楼平平淡淡于2009-03-20 13:01发表的&nbsp;&nbsp;:
陈然转囚到白公馆还在继续受审吗?


也是哈,这个还真不清楚。但是这个“老乡”,还真是一下就联想到杨了,除非那时候就兴认老乡,二处或渣滓洞的特务都上赶着跟陈然攀老乡。
~~追~~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3-20
引用第11楼平平淡淡于2009-03-20 16:49发表的&nbsp;&nbsp;:
我个人觉得<圣洁的血花>也有些许的文学味,比如江竹筠的这一段,“一九四八年六月十四日,大约九点钟(转者按:晚上九点钟)的光景,我们几个男同志,被监禁在万县警察局的一个小屋子里,不久,穿着蓝色长衫,外套着红毛线衣服的江竹筠同志.......”
(大夏天的怎么还会穿着红毛线衣。)

呵呵,这个我也一直有疑问的。不过人家专业人士解释说,下川东地区属于山区,早晚温差很大。。。。。。
唉,红毛衣啊红毛衣,从夏天到冬天一直都穿着——傅老说11.14那天岚垭附近的居民看到两位女士中的一位穿着红毛衣……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3-22
11.14已经进入冬天了,穿红毛衣不足为奇。但江姐被捕在6月,正热的时候,不应该穿红毛衣了吧,我猜测是被捕后可能允许从家取一些衣物和生活用品的吧。
[ 此贴被红旗飘飘在2009-03-22 10:26重新编辑 ]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3-22
引用第14楼红旗飘飘于2009-03-22 10:21发表的&nbsp;&nbsp;:
11.14已经进入冬天了,穿红毛衣不足为奇。


你误解我的话了。
冬天穿毛衣当然没什么奇怪的,我的意思是那么冷的天气,旗袍外面只套红毛衣太单薄了些(推理:如果毛衣外面穿了别的冬衣,老百姓怎么看得见里面的毛衣?)。参考:10月28日王朴从白宫被提走时刘国鋕把自己的大衣脱给他。

不过,这件红毛衣一定是江姐的服装中给战友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件了,否则《血花》不会特意提到,后来的所有作品也不会把这件毛衣一直写下去。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高卿楚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3-23
引用第14楼红旗飘飘于2009-03-22 10:21发表的  :
11.14已经进入冬天了,穿红毛衣不足为奇。但江姐被捕在6月,正热的时候,不应该穿红毛衣了吧,我猜测是被捕后可能允许从家取一些衣物和生活用品的吧。

猜测没有错,确实允许从家里取衣物。有的是暗中押着回去拿,有的是托人代为取来。江姐的衣物是一自称法院廖推事的去李承林家从曾琼英处拿走的,还特别取走了江姐自己的10块银元(后来用了一块叫押送给刘德彬松绑)。江姐去法院工作后,她的大部分主要的衣物用品依然放在李承林家。李承林被抓走后,赵经理太太(李显群的干妈)气急之下,打开衣柜,扯出江姐穿过的一件旗袍,又撕又咬又剪又骂,她认为肯定是江牵连李。
离线cloudhu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4-02
===========================================================
杨钦典身为看守所的警卫排长,在外面吃饭可以不要钱,没人敢收他的钱,但是工资低,他本人又是从农村出来的,要寄钱回家,他就想发财。陈然从杨钦典平时发牢骚,流露出对薪水不满的情绪中看出了他的心思,就想趁机把它作为取得杨钦典信任的突破口。于是陈然就对他说:“你想找钱,我帮你。”杨钦典觉得很奇怪:“咦,你能帮我什么忙?你怎么帮我?”陈然说:“你把这一个星期的报纸拿给我看。”杨钦典开始不敢,陈然就慢慢给他讲,只是看看经济消息,没有政治目的,打消他的顾虑,让他放心,。“你不拿报纸来,我就没办法帮你挣钱。”后来,杨钦典就背着其他看守给陈然拿了些报纸。陈然既是搞工厂的,又是搞报纸的,从报纸的蛛丝马迹中分析政治经济形势,简直就是轻车熟路。陈然看了报,就说:“你把这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拿去买肥皂。”“是不是哟?管不管用?”杨钦典半信半疑。陈然说:“你相信我!我不会害你的。”接着陈然又说:“这点钱,我家也是有的。就算你赔了,我也赔得起你。”杨钦典听了陈然的话,虽然不明白这其中的缘由,但还是照做了。领了当月的工资后,他就把工资全部拿去买了肥皂。没过几天,重庆物价大涨。大概押了二十多天,还没到第二个月发工资时,肥皂就涨价了。肥皂是日用品,涨价也得买呀。杨钦典赶快卖了肥皂,赚了笔小钱。以后陈然又以同样的方式,告诉杨钦典买卖其它的商品,每次都让杨钦典赚了钱。大概就搞了这么三、四次,让杨钦典发了一笔小财。从此,杨钦典就对陈然特别的信任,关系也特别的好了,而且几乎是无话不说。后来陈然让他拿些报纸来看看,“解解闷”,他也去找来。狱中《挺进报》的消息来源,其中一部分也来自于杨钦典给陈然找来的报纸。
===============================================================
我认为这一段不太可信

我听说陈然和杨钦典有联系是在9.6小萝卜头一家遇害后,因为杨钦典亲手掐死了小萝卜头所以内心有负罪感,又无人可述说。再加上和陈然是大老乡,所以偶尔向陈然唠叨两句,因此逐渐建立起联系的。
离线cloudhu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04-02
引用第9楼平平淡淡于2009-03-20 13:01发表的  :
陈然转囚到白公馆还在继续受审吗?


据说陈然被转到白公馆后,因为别的事情牵涉到他,好像被提审过的。

当然只是据说哈
离线liehua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12-26
引用第18楼cloudhu于2009-04-02 19:46发表的  :
===========================================================
我听说陈然和杨钦典有联系是在9.6小萝卜头一家遇害后,因为杨钦典亲手掐死了小萝卜头所以内心有负罪感,又无人可述说。再加上和陈然是大老乡,所以偶尔向陈然唠叨两句,因此逐渐建立起联系的。
.......

从洛阳晚报登的连载:《黑白人生》看,杨钦典是在杀害小萝卜头之前和陈然联系上的。参见:http://news.lyd.com.cn/cy.asp?newsid=100762

http://news.lyd.com.cn/cy.asp?newsid=101256
其他http://news.baidu.com/ns?word=%C1%AC%D4%D8+%BA%DA%B0%D7%C8%CB%C9%FA+&tn=newsB&from=news&ie=gb2312&bs=%BA%DA%B0%D7%C8%CB%C9%FA+%B3%C2%C8%BB&sr=0&cl=2&rn=20&ct=1&prevct=no
离线樊川错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05-10
陈然是河北廊坊香河人,杨钦典是河南偃城人,这怎么算是老乡?不解
人生如负重行远
离线五月花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0-05-11
我的理解:大老乡——是同为北方人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