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ieba.baidu.com/f?kz=674360840我们应该记住什么往事
——“11.27纪念60周年”随想
岷啸
眼看又到了“11.27”,在山城重庆,自从1949年以来,在歌乐山搞纪念活动已经成了惯例,甚至成了颇具象征意义的活动。其中既有在那场内战屠戮中牺牲者们的后人的祭奠,也有他们的昔日战友同志真情的哀思寄托追念,还有跟他们在黑牢里共为难友而逃过劫难侥幸活到后来的人们。当然,还有组织起来参加的群众和相关方面的人士的有组织的“纪念活动”。我相信,在60年里,这些前往祭拜的人们,在自己心中是有着自己的悼词的。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对那里的300多个共和国先烈们的祭奠,随着那本红色经典小说《红岩》而加温,在共产党历史宣传中,已经到了可与二万五千里长征媲美的高度。80年代初期,刚刚走出中国当代最大的民族灾难阴影时,以甄别张露萍为代表的纠正“冤假错案”期间,曾经给揭示、还原这里的真实历史带来了希望。然而,宣传的需要仍然高于对历史尊严的尊重。而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市场化后,祭奠盛典与长眠于斯的人们渐渐变成了不同的两件事。在打造、提升(不必讳言的还有“包装”、“炒作”)等市场营销概念的引导和现实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制约下,曾经阴森冷寂的歌乐山监狱犹如舞台换景般,被“与时俱进”的装扮弄得几乎面目全非了。自然,这些极具“回报”的系列活动,巡展、讲演(由并非亲历者的“讲述”)、文学创作性“回忆录”、沿袭小说的戏剧影视作品等等,淹没了历史。把80年代早期刚刚拨开的尘封往事又深埋地下。不知不觉中,有心的人意识到,那里,那些历史已经被“符号化”了。于是,终于有人问道,当年的白公馆、渣滓洞“本来面目”究竟若何。
这似乎应该是我们关注那两个监狱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的真正的意义。
2009年凤凰卫视的《血色黎明——渣滓洞看守所纪事》,较之其他的“宣传”稍稍走近了历史一点点。本来,我还对它有更高的期待。非常遗憾和失望的是,它仍然没有走出《红岩》以及今天市场化的束缚局限。据闻是囿于对两个监狱死的和活的资源具有垄断性话语权的占据者——所谓的红岩联线的那个颇富表演才华而漠视历史责任的负责人的导向。
将要到来的“11.27”恐怕不会给人以回复历史的展现,也不会有尊重历史和先人的解读。所以,我认为,对已经过去60年的“11.27”,怀着对历史和先人的尊重,我们的权力和义务是,只有提出“应该记住什么样的往事”这样一个问题来纪念它。当然,这首先是重庆掌控这个“红色资源”的人们面对历史必须应该面对和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