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根据国民党方面保存的照片,父亲与台湾籍地下党员王耀东,多年来就生活在海拔1000多米的一个洞穴里,此洞穴口宽50厘米、高40厘米,洞里仅长110厘米、宽170厘米。
(图为:刘光典临刑前留影,图片来源:资料图)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往事被世人所淡忘,但也有一些曾经的秘密渐渐浮现出来,让今天的人们唏嘘不已。刘光典——这个几十年秘而不宣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各种媒体中,他于1949年6月从北平出发,赴台湾执行绝密任务、1959年被枪杀于台北的事迹已被解密,又一个忠贞、坚强的
共产主义战士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暮春时节,本刊记者来到刘光典烈士小儿子刘玉平的工作室,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在他那间略显紧凑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一尊出自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张荣达之手的刘光典半身雕像,话题也就由此展开。
本刊记者:这尊雕像非常传神,看上去很年轻,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对未来的憧憬,很符合刘光典烈士的性格,而且特别能让人对刘光典烈士的传奇故事产生崇敬之情。
刘玉平:父亲去台湾
执行任务时,我只有一岁多,实际上对父亲是没有什么印象的。但是对于父亲从我们生活中销声匿迹,几十年来生死不明,我一直以来总是心有不甘,总想把他的行踪事迹搞清楚。由于历史上的复杂原因,凭借个人力量想把当年隐蔽战线的事情搞清楚,几乎是办不到的,但我还是用20多年的时间去收集有关父亲的资料,并把父亲的一些重要史料整理出来。后来,
有些朋友知道了我父亲的事迹,都很感动,张荣达先生就照着我父亲20岁时的照片,雕了这个半身像。我总对人说,现在是60多岁的儿子,天天陪着20多岁的父亲。
本刊记者:为了熟悉刘光典烈士的生平事迹,请您先把您父亲的家世及您所了解的情况为我们梳理一下。
刘玉平:我们家的祖籍在山东莱阳,后来迁到东北的旅顺农村。我父亲出生于1922年,据说父亲结婚时,有个测字先生讲父亲年龄与母亲相差太小,因此将父亲改为1918年生人。爷爷是个铁路工人,奶奶是个纯朴的农民,他们有着劳动人民勤劳、善良、质朴、本分的优秀品质。爷爷、奶奶非常疼爱、关心我的父亲,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供父亲去读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先后落入日本侵略者魔爪。此时,父亲正在旅顺老铁山韭菜房的一间公学堂学习。父亲15岁时,爷爷因病去世了,他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逐渐长大的。这以后,他当过学徒,做过煤矿财会工作,做过医药生意。父亲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曾就读于哈尔滨铁道工学院。
父亲20岁那年,经人介绍认识了同样生长在铁路工人家庭的母亲。我的母亲叫王素莲,是河北唐山人。这一年,父亲和母亲在通州西门的一个四合院内结了婚,有了美满的小家庭。后来为了生计,父亲带着母亲回到山东老家谋生。婚后第二年,也就是1943年,我的姐姐刘玉芳出生。在山东老家,因为父亲会日语,曾在枣庄一带的伪警所任职。但他毕竟是二十几岁的热血青年,痛恨日寇的残暴,便利用职务之便暗中保护老百姓和抗日人员。后来他弃职回到东北,从事医药、毛皮生意并有了一定积蓄。拿着这些钱,父亲跑到
北平辅仁大学进修经济管理专业,同时往来东北、上海、北平做医药生意。1945年春,我的哥哥刘玉胜出生,当时我们家就住在北平的东单豆腐巷。
从这些经历可以看出,我父亲是个有头脑、有能力,而且善于学习各种本领的青年。他在医药生意上轻车熟路,各行各业朋友也不少,有大学文凭,又会英语、日语。这些经历对于他后来从事党的地下情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本刊记者:您父亲是什么时间参加革命工作的,以他的这种个人能力和美满家庭,竟然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异常危险的工作中,您认为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他。
刘玉平:1945年
抗战胜利后,我父亲结识了东北老乡洪国式,两人的相识彻底改变了父亲的人生轨迹。洪国式1938年就参加了革命,是老资格的地下工作者。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洪国式转入沈阳地下,受中共东北社会部辽南站领导。经他介绍,父亲在1947年加入中共东北社会部大连情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