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演员王莹对时下许多年轻人来说可能显得陌生,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她可是家喻户晓的电影、话剧女明星,曾主演了《自由神》、《铁板红泪录》、《女性的呐喊》、《同仇》等影片,因话剧《赛金花》,爆发了和蓝平争角事件,使这对好姐妹彻底分道扬镳,也为她在文革中被江青迫害之死而埋下伏笔。
其实,她是我党早期电影界中为数不多的共产党员,在沈醉的《军统内幕》中,也披露了她因革命而被捕一事,在《抗战前军统特务在上海的罪恶活动》一节中,这样写道“第二天以后,陆海防又继续交出一些与他有过工作关系的人,其中经我去逮捕能记到姓名的有电影演员××。当时她正在主演一部影片叫《自由神》,特务们把她逮捕以后,曾当面讥笑她“自由神今天可不能自由了”。她被关在侦察大队的楼上受到优待,上海区长王新衡和侦察大队长王兆槐找她聊天,请她唱歌。戴笠本来也是准备找她胡调的。当他发现自己部下已先他而来,便假装正经教训了一大顿,说他们会受共产党的迷惑,要影响工作等。我原来也天天和她谈谈,从那次以后也不敢随便找她了。”
由此可见,王莹被军统特务逮捕是事实,并且特务已掌握她是共产党身份,但最后不知因何她被释放?是自首还是被我党营救,成了一个谜?
王莹后来出走美国(许多文章介绍是受周恩来的指示下出国的),曾在美国白宫演出过抗战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而名噪一时,并下嫁给了国民党白崇禧秘书谢和庚(地下党员)。解放后,冲破重重阻力,终于回国,这些经历,在她的自传体小说《两种美国人》中有详尽的介绍。
王莹,早期应该是受作家阿英的影响而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并深深暗恋着年轻英俊的阿英(阿英在湖南作过她的老师),这些可见她的另一本自传体小说《宝姑》,说实话,王莹的文笔相当老道,回国后,却很失落,分配到北京电影厂作编剧,但剧本没有投拍。后住在香山脚下一个偏僻的地方,埋头创作出了《宝姑》和《两种美国人》的两部分量很重的文学作品。她曾在上海和同时代的电影演员艾霞起名“影坛才女”。
由沈醉的《军统内幕》一书,可以看到所作“交待”对其及其不利,尤其在那个极左年代,王莹被扣上“叛徒、特务”的帽子不足为奇了。
相关链接:
王 莹(1913—1974)
原名喻志华,又名王克勤,安徽芜湖人,中国电影、话剧女演员,作家。
从小受母亲熏陶,喜唱民歌,爱好表演。母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当过童养媳,备受欺凌。1927年,进湖南湘雅医院护士学校学习,后因替中共地下组织传递情报,被反动当局通缉,潜逃至南京,愤然写了一封檄文式的长信,痛斥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键镇压进步学生运动的罪行。此事轰动全湘,她又遭追捕,于是逃到上海,在浦东一所小学任教。
1930年加入共产党,并入中国公学和复旦大学文学系学习,同时加入复旦剧社,主演了《压迫》等剧,初步显示出表演艺术的才华。后又相继参加上海艺术剧社、辛酉剧社等进步社团,演出《炭坑夫》、《塞上风云》、《赛金花》等剧,尤其是她扮演的赛金花,蜚声剧坛,梅兰芳曾赠花篮祝贺。
1932年,她经中共组织安排进明星影片公司,连续主演了《女性的呐喊》、《铁板红泪录》和《同仇》等3部影片,以高昂激越、声情并茂、真挚自然的表演,获得好评。1934年,她又转入电通影业公司,主演了影片《自由神》,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执著地追求真理、进步的新时代女性想象。此外,她还在上海的一些报刊上,经常发表诗歌、散文、游记和影评,如《剪秋箩》、《春雨》、《衣羽》、《西安的女儿》、《冲出了黑暗的电影圈》、《新女性的推荐》等,引起了文艺界的重视和赞扬。由于她积极参加反帝救国的民主运动,曾4次被捕入狱,在铁窗中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始终保持了令人钦佩的名节。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二队,辗转15个省区,深入前线和农村演出抗战剧目。1939年,二队改为新中国剧社,由王莹任副团长兼主要演员,先后到香港、南洋等地演出为祖国抗战募捐。1942年王莹离开重庆赴美国学习,并帮助史沫莱特撰写《朱德传》,还担任美国民间组织东西文化协会的董事。后应美国政府邀请,在白宫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和高唱《到敌人后方去》、《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受到罗斯福总统夫妇及驻华盛顿各国使节的赞赏。
在美国的最后纪念,除经常为旅美华侨的进步报纸撰写社论、通讯外,潜心于自传体长篇小说《宝姑》的写作。1955年王莹回到北京,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创作长篇小说《两种美国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在监狱中含冤去世。
主要作品:
《女性的呐喊》(1932) 《铁板红泪录》(1932)
《同仇》(1934) 《自由神》(1935)
[ 此贴被红旗飘飘在2008-06-28 18:5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