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争中诞生的《青春之歌》
太原新闻网 2005-12-26 15:14 来源:太原日报

在新中国电影史上,《青春之歌》是一部佳作。但在它的诞生过程中,正值“左”倾文艺思潮流行,加之各种特殊的背景因素,各种各样的纷争伴随始终。
京沪争相改编 组织裁决了断
《青春之歌》原是女作家杨沫苦心创作多年、历经坎坷才得以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1958年初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书,《北京日报》同时开始连载,立刻获得各方面的好评。
最早看上《青春之歌》并提出改编成电影的是上影的导演蒋君超。他是白杨的丈夫,因而与白杨的姐姐杨沫十分熟识,早在3年前他看过小说后就表示很喜欢,并提出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身为北影厂编剧的杨沫爽快地同意了妹夫的要求。只是蒋君超的改编工作进展甚慢,直拖到1958年3月才终于完成剧本。杨沫阅后提了意见,蒋君超又着手进行修改。
就在这时,北影厂长汪洋找到了杨沫,要她自己改编《青春之歌》。杨沫没有同意,理由是蒋君超已经把剧本改编了出来。汪洋听后显得不悦,说:“你是北影的编剧,应该为北影改编自己的小说,怎么能让上影搞呢?”杨沫说蒋君超前些年就着手改编,表示不能单独再干。
事情并未告罢。汪洋向电影局作了汇报,不久即由副局长陈荒煤出面,把杨沫找到自己家中,整整谈了一个下午,仍是希望她来改编,并说了许多由北影厂来拍摄此片的理由。这时杨沫才知道,周扬得知蒋君超改编该剧后,心里并不认可,批评了北影厂,提出《青春之歌》应当叫杨沫本人来改编,其理由是杨沫有生活,对自己的小说熟悉。
这一来倒使杨沫忐忑不安起来,既然领导反复出面劝说,再不服从显然不妥,只好给蒋君超写信,告知这一情况。蒋君超闻讯十分着急,因为上影方面已将《青春之歌》列入当年拍摄计划,由沈浮任导演,连演员都作出安排,岂能说改就改?况且小说已产生巨大影响,显而易见谁拍摄谁成功。于是蒋君超受命赴京活动,与杨沫一起找到主管电影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杨沫还再次去找了陈荒煤,请求维持自己与蒋君超原来的协议,甚至提出与蒋君超两人合作改编。无奈北影厂态度异常坚决,认为《青春之歌》是写北京地下工作的,作者又是北影的,编、导、演应该全部由北影厂独揽,不容外人插手。
京、沪方面因争拍该片相持不下形成僵局,最后由电影局领导出面作出裁决,以确定北影拍摄、否定蒋君超担任编剧而了断。
面对毁誉交加 崔嵬痛下决心
取得了《青春之歌》改编拍摄权,北影立即紧锣密鼓地投入筹备,决定让崔嵬与陈怀皑联合执导。杨沫很快完成了文学剧本的第一稿,两位导演立即介入,共同对剧本进行加工完善,同时开始了演员物色与挑选工作。
这时,一个始料不及的情况出现了。1959年第2期的《中国青年》发表了署名郭开的文章,对《青春之歌》首次进行了公开、严厉的批评。在小说好评如潮的形势下,这篇文章不啻是一个尖锐而刺耳的反调,而且《中国青年》杂志又是一本发行量很大的全国性刊物,立刻在全国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轰动,由此掀起了一场涉及范围很广的大辩论。
面对汹涌而至的有关《青春之歌》及林道静形象评价的激烈争论,给正在积极筹拍此片的北影带来无形而巨大的压力。北影厂经了解得知文章不是该作者自己主动要写的,而是有个记者参加他们单位召开的《青春之歌》座谈会,听到有些老工人对小说写了很多谈恋爱的事儿提了意见,认为林道静跟好几个男人谈过不够严谨,一再鼓励他整理出来。
这个结果让杨沫和崔嵬、陈怀皑没有想到,当然也受到莫大鼓舞。崔嵬激动地表示:不管怎么批判,我们拍《青春之歌》拍定了!
明星争演未果 新人脱颖而出
刚排除了《青春之歌》评价的干扰,有关主演之争又凸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青春之歌》是以林道静为绝对主角的,因而选好她的扮演者是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
鉴于小说已产生的巨大影响,崔嵬借助媒体发动广大群众对林道静和其他角色的扮演者提出建议,结果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反响,甚至远在印尼的华侨也给北影厂寄来了演员名单表。
与此同时,有多位著名演员通过各种途径,表达了希望饰演林道静的意向。其中来头最大、关系最为密切、活动最为积极的,当属戴有明星桂冠的白杨。她得知《青春之歌》将拍电影后数次来京,甚至专门去找过夏衍等文艺界领导。
然而,崔嵬是个很有主见的导演,在演员的选择上并不盲目迷信明星大腕,而是主张镜头面前人人平等。尽管由杨沫亲自出面转达白杨想演林道静的强烈愿望,一再强调白杨的形象、气质、技艺对角色的把握都绰绰有余,但崔嵬主观上还是认为林道静是个二十来岁的青年,白杨虽然演技很高,毕竟年龄偏大,不太适合。崔嵬委婉地表示,无论名演员还是新演员,都要通过试镜头,选中谁就是谁,如果白杨真的超群绝伦,也可以考虑。究竟谁来扮演林道静,成了众所瞩目之举。
时至3月,北京下了场雪,为抢雪景摄制组开拍了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此时更加着急寻找主演的崔嵬,想起自己在中南区任文化局长兼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时,有过印象的湖北歌剧院演员谢芳,她气质很好,外貌和风度都与林道静相似,便速派副导演刘春霖赶去武汉把她接到北京。
23岁的谢芳风尘仆仆出现在摄制组,大约是见她显得瘦小,气色不好,而且相貌亦甚平常的缘故,崔嵬与陈怀皑并未露出十分如意的样子。但两人毕竟是有经验的导演,知道对电影演员的观察和选择还须通过银幕,便照例进行了试镜头。谁知化妆师仅在谢芳脸上抹了一层底彩,就有人说“这个有点门儿了”,待到几个正侧面肖像拍出来,一个五官端正、肤色柔润、两只乌黑闪亮的眼睛含着笑意四下顾盼的少女形象,通过样片在银幕上显现出来,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效果。
镜头试完过了很久,人选仍久拖不决,以至被“晾”在北京的谢芳等得不耐烦了,一再急着返回武汉参加歌剧院组织的小分队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后来她才知道,从文化部主管电影的副部长夏衍直到北影厂领导,在聘请有经验的老演员还是起用新人上争议激烈,几经反复,最后还是崔嵬力排众议,坚持认为她的形象和气质非常适合角色,才正式敲定作为林道静的扮演者,为此担了很大风险。
审查针锋相对 总理高度评价
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对影片的拍摄极为重视,亲自作出指示:一定要把《青春之歌》拍好,要用最好的胶片拍,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重点项目。因此仅用5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片的制作。
可是在影片审查时,却遇到不同反应。最早来厂审看的陈伯达,看了样片后提出否定意见,认为影片有小资产阶级情调。因陈伯达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宣部副部长的身份,他的说法颇令北影厂紧张了一阵。不过让北影厂很快又转忧为喜的是,北京市委主要领导彭真等人,稍隔不久集体审看了影片,一致给予了赞扬,并批准它作为十年大庆的献礼片上映。紧接着,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在审查同为献礼片的《青春之歌》、《风暴》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最使北影厂为之受到鼓舞并难以忘怀的是,周恩来总理不仅亲自调看该片,而且亲切接见了厂长汪洋以及杨沫、崔嵬、陈怀皑、谢芳等主创人员。那晚,周总理在西花厅阶前迎候大家,邓颖超也亲切和蔼地来到放映间。与杨沫握手时,她笑着说:“我很喜欢看《青春之歌》。”看片过程中,总理兴致一直很好,不断询问拍摄外景地以及演职员情况。
影片放映到一半,总理就凭着对艺术作品的高度鉴赏力,看出这是一部很好的影片。中间休息时,他特意高兴地握着谢芳的手说:“祝贺你的成功!”影片放了近3个小时,总理对杨沫说:“小超身体不好,一般电影只能看到一半,这回却全看完了。”随后总理热情地表示:“影片拍得很好,我很满意。”当听说陈伯达认为影片有小资产阶级情调时,总理当即予以反驳:“我们都是这样走上革命的路的嘛!出身不能选择,道路可以选择。”
待到《青春之歌》公开上映,果然轰动一时,不仅国内出现各地电影院爆满的盛况,而且在日本等国也很受欢迎,生动印证了这部纷争中诞生的影片,在新中国电影史上不愧为一部经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