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8835阅读
  • 174回复

听说《士兵突击》很好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160楼 发表于: 2007-11-17
■采访手记   古道热肠"康三多" 《士兵突击》人生哲学

  为了“有意义”

  约康洪雷导演采访的过程并不那么平顺。电话打过去,他不太乐意的样子:“还有什么可说呢?实话说这一年为了《士兵突击》我对媒体说了太多的废话,不想再浪费时间了。”然后,他又颇为挑战地说:“你的话题得能挑起我的兴趣,我有兴趣那咱们谈才有意义。”

  于是,为了“有意义”,我给他发去了采访提纲,试图挑起他的谈兴兼表达我的诚意。结果他几天没理我。

  当我不抱希望地发短信过去问时,他不加标点的回信来了:“来函已看日久未复惰性使然愧愧今见战书下汗颜你定时间地点我去”

  待到两军阵前,却全无“战”的火药味,接了战书的康洪雷是个直脾气、热心肠的汉子,一上来热腾腾说了很多“有意义”的话,让人只有频频点头的份儿。

  他说的全是原本大家都熟悉的大实话、简单道理,却说得人心里暖乎乎的,觉得人就该这样踏实地活,觉得社会就该像他说的那样美好。

  因为,他这人让人相信。

  他曾经说,自己是在“愤怒”中创造的,因为不满电视剧创作中男欢女爱、过于功利的浮躁风气。于是,“愤怒”出《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他一举成名,又“愤怒”出一部《士兵突击》,让众多观众疯魔,将之当成了“心灵宝典”、“人生指南”。

  你以为他四十来岁还是个“愤青”呢,结果他是个乐呵呵待人挺宽厚的人。他说,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他很少抱怨社会,抱怨身边的人。

  他只是活得认真,相信公道,坚持自己。那种纯粹就像他的“许三多”。

  而且,别看他的片子那么地火,他是著名的“一线导演”拿着“二线导演”的报酬。他说,把戏拍好就行,从不为了挣钱去拍戏。他一年最多就拍一部戏,因为不想明白他不接。这可苦了跟着他的拍摄班底,他不接戏大家也跟着没收入。于是,他成立了一个公司,让大家能按月领薪水。

  他希望,自己拍出来的戏能让别人从心里尊重影视圈的人,“尤其电视剧快成了‘粗制滥造’同义词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不能让大家小瞧我们。”而且,他强调于自己作品的社会意义:“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们更不能单单就做娱乐。”

  还能怎么形容这个人呢?拍《士兵突击》他能自己感动得号啕大哭。不过别指望他说,对他来说那已经过去得太久了。

  年底,他带着《士兵突击》原班人马拍摄的新剧《我们的团长,我们的团》就要在云南开机了,那是一个抗战背景下的惨烈故事。满腔热忱的康洪雷又会奉献出一部什么作品呢?

  他说:“我还在想,快想明白了。”

  “康三多”生活信条

  一不借钱二不求人

  记者:在您的生活经历中,您也像许三多一样坚持吗?

  康洪雷:我很少放弃,一直在坚持。我从话剧团到电视台,借调了八年,其中四年是没有工资的,没人相信。有人说,你不花个三万五万的,怎么能进电视台?我一直坚持两个信条:一不借钱二不求人。我就试试我进得来进不来,八年之后我进来了。这八年应该怨恨电视台吗?我进来之后,所有的工资、待遇,单位都给你了,什么都没耽误。我总觉得这八年对我来说是天降大任,所以我那八年一直快快乐乐地工作,从来没有抱怨过,一直鼓励着自己,让心态一直处在健康的状态。

  记者:许三多也有很困惑的时候,您心里始终都能那么有数吗?

  康洪雷:我曾经跟大家一样,也愤青过,但那样有用吗?发现没用之后,就按照有用的方式、自己心里那个方式去做,尽管难了点。努力工作,不偷奸耍滑,有多大力气使多大力气到你的事业上去,对人要诚恳,待人要和善,用最大的努力看到对方的优点,这都是我这么长时间总结出来并努力去做的。时间长了,周围的环境都好了,人际关系也好,干工作也顺利了。我始终觉得一切没有捷径,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走,方觉得走得那么踏实。

  “康三多”创作信条

  追求温暖乐观

  记者:您拍电视剧不算很高产,但基本上每一部都有不错的反响,您拍摄一部作品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

  康洪雷:首先要健康,我指的是心灵的健康,然后人物鲜明,不晦涩,人物可以在努力挣扎当中积极向前,有这些就够了,剩下的就是我的事情了。我不喜欢不健康的、特阴晦、特得瑟的题材。

  记者:记得您说过,以前您只要看见您的小女儿纯净的眼睛,就知道自己要拍什么了。

  康洪雷:那是我早期在没有理论支持时的想法。我以前经常带着女儿坐在监视器旁边看,我就特别明白电视剧是她这样年龄的孩子也可以看的,而且要看得懂的。看着她的眼睛,我就知道在戏里要表达什么、不能表达什么。这个想法在多年以后终于得到认可,包括我们周边国家的电视剧就是这样,你看韩剧,爱情不接吻,激情不上床,连手都不拉也让你看到撕心裂肺的爱情,人家能做到我们怎么能不做到呢?前提是你明白自己在公众平台上工作,所有人都能看到你的东西。

  记者:您似乎特别知道您拍摄的电视剧所要承载的社会意义。

  康洪雷:我称之为“魂”的东西。每部作品我都知道要拿它干什么。像《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我做了父亲之后对父母的重新认知,你只有做了父母才发现,你很多东西跟你的父母相比差得太远,他们身上的许多品质你必须仰视才可以看到。我做《青衣》,表现的是一小撮接近病态地爱恋着国粹的人方使国粹流传到今天。《士兵突击》是“不抛弃,不放弃”,只有这样,方给你带来丰厚的成果。我做《民工》,表现的是人们奔走在幸福路上的同时代价的付出,所以我戏里的民工没有抱怨,都是自己的问题,你对自己有多大的认识,你就能走多远的路。我的《有泪尽情流》,是“居安思危”,当危难到来的时候你有心理支撑吗?有对策吗?我还有一部没播出的作品《一针见血》,刘烨演的,警察戏,为了对付流氓我可能比你还流氓,但是我不能变成流氓,因为我是警察。

  在这些作品里,你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东西———温暖。我所有的戏都很乐观,绝没有灰心丧气的东西,戏中的人物一定是跟大家一样在生活的长河中默默地、不改初衷地跋涉,夹带着美好的东西,甚至给别人一点。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161楼 发表于: 2007-11-17
■中国魂本来就在我们的心里,它深深地存储在你以为最不需要的那个盘里

  记者:《士兵突击》在今年的火爆程度已经可以称之为一个现象了,在听说有观众反复观看六遍、十遍,甚至是几十遍的时候,您的感受是什么?

  康洪雷:我们做东西就想,做出来要让大家尊重地看我们。我觉得现在大家把影视圈看得越来越低级,比如说有人找你签名,签完了回头就骂“这傻X,让他给我签名他就签名”,这多可悲!为什么这样?以前不是这样。像田方老师、田华老师他们那一代演员,是非常受到尊重的,他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他们塑造的人物身上所焕发的力量、那种中国魂的东西,能够满足观众所有的精神需要,以及他们面对未来所需要的精神支持,这是很重要的。

  记者:重新寻找这种精神力量,像您所说的那种中国魂,是您拍摄《士兵突击》的初衷吗?

  康洪雷:这不是寻找的问题,中国魂本来就在我们的心里。只是我们在所谓现代化迅猛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有人暂时认为那个不重要了,把它深深地存储在你最不需要的那个盘里。你用你的A盘、C盘、D盘天天在社会上打拼,用哪个你都打得很吃力,就是心里的那个盘没打开。我只是把我那个盘打开了,用它放大来做了一个东西给大家看。结果大家一看:哎呀,温暖无比!就会觉得:“我为什么不用我这个盘?”大家会打开来看自己的成长过程、内心世界,对照自己现在的处境,然后重新审视人生之路。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那些原来就在你心中。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162楼 发表于: 2007-11-17
记者:那么您心里那个盘,是一直打开的、还是什么时候忽然发现要打开的呢?

  康洪雷:我一直是打开的,我不仅是在戏里倡导这些,我生活中就是这样。我觉得这是非常受用、非常实际的。因为我们很多人面对困难、不如意、甚至是劫难的时候,一直把原因归结为客观,归结于社会,从来不会对着镜子反省是不是自己有问题。这样的心态要是成为国之心态,那是很可怕的。

  所以《士兵突击》这个片子反映了很多关于“自己”的问题:我怎么抗争?我怎么说服自己?我怎么战胜自己?我怎么坚持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走了多少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的东西丢掉了多少?我们还穿着几件从家带来的衣服?毛泽东曾经说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现在很少有人提了。

  我们也许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我们是未来的艺术家,有责任通过我们的眼睛看见这个社会。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每一个人要反思自己,从看别人的缺点到看到别人的优点,再看到自己的缺点,在克服缺点之后往前又迈了一步的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以及经历
这个过程之后给你带来的巨大收获和实惠。

  ■已经有很多同行在努力看人的缺点、社会的弊病,我就不用了,我要用最大的努力去赞美

  记者:《士兵突击》所引起的巨大社会效应,是否在您的意料中呢?

  康洪雷:这不是意料不意料的问题。这部戏播出之后,好多媒体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这是开拓了中国电视的一个先河,还有什么引领中国电视剧走上另一台阶什么什么的。我看完后觉得很可笑,我们的媒体和评论为什么停留在这么让人担心和幼稚的地步呢?我始终觉得评论走在我们的创作之前,才是正常的。如果不评论别人只说我们自己,作为一个在公共频道上工作的人,你要做一个什么东西给大家看,这个谱儿,我觉得我们干这行的人必须要有。

  记者:您为什么能这么清楚自己心里这个谱儿呢?事实上我们在电视上大量看到的作品都不像《士兵突击》,包括当初您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这样,您为什么一上来就不像别人呢?

  康洪雷:我为什么要像他们呢?我们都是成年人,能看到一个东西的好与不好,能看到问题所在。看到跟风带来的灾难性结果,我为什么还要去跟风?再说了,文艺要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我喜欢用我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故事、表达对社会的认知。

  记者:我想知道是什么让您成为这样一个人呢?

  康洪雷:这当然跟我对社会的认知和成长的环境有关。我觉得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特点,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念。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生活变得匮乏了。

  我们的工作恰好就是与精神产品相关的,那我们不来做谁来做?我在新华书店里经常看到与上级打交道的多少多少招,与人交往的多少多少招,商务活动三十六计等等。我看到这样的书其实非常担忧,如果人和人交往、人和事物打交道都要用公式和技术来运行和衡量的话,这个民族和社会就没希望了。你毫无诚恳可言。

  诚恳的心态是需要培养的,我们管不了天下,但是我们可以管自己。已经有很多人、很多同行是在努力看人的缺点、社会的弊病,那我就不用了,我要用最大的努力去赞美。我觉得我们现在缺这个。

  记者:您是说缺乏真诚的赞美吧?

  康洪雷:对,真诚的赞美。另外就是缺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这不能只是口号,必须要做出来。怎么唤起民众的真诚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单纯呢?我觉得只能靠行动。《士兵突击》就是这个行动的一部分。我们会一直这样行动下去,至少告诉周边的人,你周围的人也是善良的,请你放心。

  记者:您说的这些让我想到一个说法,就是今年文化潮流有一个明显的倾向:重归传统文化和重建道德体系,您是有意识在重建吗?

  康洪雷:不能说重建,还是那句话,那些东西原本都在我们心里,只是你决定把哪个拿出来多少的比例问题。我们过去把对别人的敌视和批评当作价值体系重建的方针大略。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实践才发现这不大合适,它只能把我们的一颗热心越泼越冷,把柔和的心越泼越硬,于是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冷漠、敌意、抵触。

  如果我们大量真诚地赞美身边人的好,时间长了也会成为习惯,我想这是不是能把人与人之间所谓硬的心慢慢化开呢?把它变得非常柔和、能够坦诚面对周围一切事物呢?我希望在这种环境中去生活。我把我的愿望放在作品中去试验,如果这个东西的根基是虚伪的,我相信一定会招来社会的唾骂。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听到很多人看了这部剧的反应,不光是觉得谁好,而是开始反思自己,这让我觉得不光是做了一件娱乐的事。

  ■《士兵突击》不是理想国,我从来不构建理想国。关键是我们自己付出没付出?

  记者:有人说,《士兵突击》是一面镜子,它之所以轰动,是因为反射出我们内心缺失已久的渴望,比如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对他人的责任、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等等。不过也有人说,您在电视剧中所表达的这一切都是经过拔高、提纯的,是不是过于理想化了呢?

  康洪雷:这一点,我不能苟同。我从来不构建理想王国,进行乌托邦式的社会展示。《士兵突击》中所构建的团队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我眼中所看到的。而且鼓舞我走到今天的好多事情,远比电视剧中感动得多、温暖得多。你仔细想想,在你身边这样的事有的是,只要你做。关键是我们自己付出没付出?我们自己柔和起来没有?眼光放远了没有?变得不那么轻易地怀疑人?不信你试试,马上会发现,天是蓝的。这个环境你能说它是理想王国吗?它是需要你去建构的。

  记者:据说《士兵突击》给今年的征兵工作都带来积极影响,很多年轻人因此决定参军。那您觉得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会有史今这样的班长、袁朗这样的领导、钢七连这样充满荣誉感的集体吗?

  康洪雷:我想比《士兵突击》里那些战友还负责任的有的是。关键是你做到没有。如果说让我告诫这些马上要进入军营的年轻人,我要说,你要做成什么样的人,你方可遇见什么样的人。你做成成才这样的人,就会遇到很多像袁朗这样的人,你做成许三多这样的人,就会遇到史今这样的人。关键不是看军营怎么样而是看你怎么样。

  还有,你必须要相信你眼前的一切,相信很重要,你不相信饭是热的,茶是暖的,你还怎么生活?你不能因为不尽如人意就不相信社会不相信人,时间长了你连自己都不相信。哪怕你吃了亏你依然要相信人,你等等看。许三多的相信就让他走了很远。

  记者:不过有意思的是,剧中的五班班长老马也获得了非常多的喜爱和共鸣,很多人觉得像他那样无奈面对现实、心有不甘又不得不妥协的状态是最真实的。

  康洪雷:这是社会中特别普遍的问题,可以叫社会软弱症,其实不是对社会的妥协,而是对自己的妥协。因为坚持要费力气,要费心血。你不坚持,舒服了一时,会后悔一世。老马你看他是无奈,其实他是向自己的惰性妥协,并不是说社会需要你那一面。这是你在所谓污泥当中滚了很长时间染没染的问题,如果你把污泥当作终极目标,那连骨头都能染黑了,如果你只把它当作一个过程,那爬出去以后洗洗你还是白的。

  ■只要《士兵突击》的演员们愿意,新剧中我会尽量以他们为主

  记者:那么您即将开拍的新戏呢?《我们的团长,我们的团》据说将完全采用《士兵突击》的演员班底?

  康洪雷:那和《士兵突击》的时代背景不一样,面对的问题不一样,是直接面对生死,可能比这个戏更加伤感,更加壮烈。那部戏要写一个永远带着欠别人的心态生活的滋味,而且是生命的亏欠。我们在生活当中常听人说:“我不欠你的。”听这话我也很害怕,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欠人很多。如果我们都带点歉疚心理去过日子,这日子就过漂亮了:你某年某月某日帮我买过一张地铁票,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欠你的。

  只要《士兵突击》的演员们愿意,新剧中我会尽量以他们为主。这样做起码对得起那些厚爱《士兵突击》的观众,因为他们想看续集,想看那些演员。我们不想拍续集,就让观众在一部新戏里,看见他们人物关系都发生了变化,看看他们新的魅力。

  记者:新剧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康洪雷:剧本还在创作。好的电视剧一定要有好编剧,所以我庆幸我背后有这些好的编剧撑着,我踩着他们的肩膀方能走到今天,所以,我欠他们的,我更有理由拍好他们交给我的剧本。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163楼 发表于: 2007-11-17
11月7日,《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形象破天荒地被百度搜索网用作了LOGO,同一天,央视《艺术人生》栏目把《士兵突击》剧组请到演播室。一部电视剧的走红程度和它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似乎在这一天被集中证明了。

  在访谈中,康洪雷导演说了许多像是大道理的大实话,其中似乎闪动着那个令人难忘的“许三多”的影子——用简单、相信、坚持赢得人生。
[ 此贴被秋雨在2007-11-17 23:37重新编 ]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164楼 发表于: 2007-11-17
引用第159楼苗溪2007-11-16 05:43发表的“”:
秋雨看起来是张译的粉丝哦。
记得一两个月以前心血来潮加入了561的QQ群,但没两天就给踢出来了,可能是人满为患了。


呵呵,谈不上粉丝,只是这些文字能给我一种纯真的感动。转这么一大段,也不知道这里是否允许:)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65楼 发表于: 2007-11-30
何东把吉雪萍骂死喽,越歌看了那期节目没?


对了,我家小胖现在动不动就用木木的口音叫“班长”,惹得哥哥、姐姐侧目。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66楼 发表于: 2007-11-30
引用第135楼江南茉莉2007-09-04 17:21发表的“”:
笑晕。。。。。。光荣地跑题的结果是光荣地串题~~~~
越歌同学看的是刘小峰冯春哲王静版的《英雄虎胆》,故而有联想到于洋和王晓棠的可能。。。。
秋雨同学看的是吴秀波宋春丽王海燕版的《新英雄虎胆》,故而有“医生”和“金狐”之说。。。。
.......

跑个题儿:

http://military.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114/71/36/1_1.html


荒唐!电视剧居然将烈士遗照变成匪首遗像! [图集]
[编辑] [删除]
作者:柳树青青 发表于:2007-11-20 14:27:26
核心提示:在红色经典电视剧《英雄虎胆》中,辛亥革命先烈禹之谟遗照赫然成了一匪首遗像。目前我国对革命先烈肖像、名誉权的保护尚存法律空白,专家为此呼吁专门制定一部《中华英杰保护法》。

2007年11月1日下午5时,湖南长沙南方明珠大酒店16楼。禹之谟烈士的后人们面色凝重,这天是他们与上海华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法律顾问马国云正式会面的日子。同行的还有他们的代理律师凌跃进。

马国云表示,公司愿意协商处理好“误用” 禹之谟肖像一事,但否认了侵权等法律问题,马还表示,公司愿意给予禹之谟后代一定的经济补偿。

双方最终不欢而散。

  至今,制作方没有给烈士后人任何答复,烈士后人称将择日向法院起诉,以维护先烈的名誉权和肖像权。

“剧中匪首像我祖先”

  事情还得从2007年9月17日说起。

  那日上午,在长沙某公司任会计的禹宪接到弟弟从益阳打来的电话。在电话里,弟弟告诉他一个很令人吃惊的消息:“我们的曾祖父禹之谟的遗照出现在一家电视台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英雄虎胆》中,但身份竟然成了土匪头子何老大!”

“一直挂在我家里的照片,怎么会出现在电视剧中呢?”禹宪伤心地告诉《法制周报》记者,弟弟最初在电话中甚至怀疑他是否“出售”过曾祖父的遗照。

  放下电话,禹宪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电视机,发现该电视剧中的确有曾祖父的遗照。

  为进一步确认此事,当天下午禹宪在长沙定王台音像市场买来《英雄虎胆》的DVD在家播放,和家人一起观看。

 “在第五至第八集里,曾祖父的遗像出现了不少于10次”。“这相片我太熟悉了。”禹宪指着墙上挂着的曾祖父遗像说,“在我家里挂了几十年了,几天来,禹家人都感觉到“心里头压着什么东西”。

  9月20日傍晚,禹宪特意赶到位于长沙岳麓山的曾祖父坟前,这里与黄兴墓毗邻,禹宪跪了许久,她觉得“对不起祖先”。

9月20日傍晚,禹宪特意赶到位于长沙岳麓山的曾祖父坟前,这里与黄兴墓毗邻,禹宪跪了许久,她觉得“对不起祖先”。

  10月8日上午9时52分,在湖南长沙中南汽配城,《法制周报》记者见到了革命先烈禹之谟的后代禹宪一家人。

  禹宪的父亲禹坚白今年已85岁,原本乐天知命的他,现正为祖父遗照被电视剧错用一事而愁眉不展。

  “祖父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心中不灭的明灯。”禹坚白虽然年事已高,但口齿清晰。从卧房拿出祖父的相关书籍和资料时,老人的手微微有些颤抖。“这些书籍和照片我已经收藏了多年,以后要祖祖辈辈传下去。”

  突如其来的事情让禹坚白觉得不可思议,他最初疑惑不解:为什么电视剧中的土匪遗像和祖父的照片那么像?于是他仔细将那部23集连续剧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发现遗像竟出现了90多次,甚至还有特写镜头。

  禹宪用相机将电视剧里的画面拍摄了下来,将冲洗出的照片与曾祖父的照片比对,发现“完全一样”。

  今年2月6日是禹之谟就义100周年纪念日。禹宪介绍,曾祖父的家乡湖南双峰县还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居然把辛亥革命先烈的遗照当成心狠手辣、残害百姓的大土匪头子的遗像,这严重伤害了我们的感情。”禹宪说,他们希望制作方能给个说法,并称将保留起诉的权利。

先烈遗照被误用?

  9月20日下午,禹宪向电视剧制作方——上海华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反映此事,该公司一高姓经理表示,目前他们尚未知道此事,公司会联系导演、美工,把事情调查清楚。

  9月21日,华集公司的高经理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称,是“误用”了烈士遗照,美工选这张照片时,并不知道他是先烈禹之谟。

  高经理解释说,为了剧情需要,美工在网上选图片。剧中何老大照片来自互联网,是在google上搜索到的。因为需从成百上千张照片中筛选,而这些图片一般不带说明,加上需要用相隔大半个世纪的照片,所以美工不慎将禹之谟遗照选用于剧中。

  “剧中何老大的照片已在禹之谟的遗照上做了修改,如移动颧骨、印堂位置,调整胖瘦,加减胡须等。”高经理称,何老大是虚构人物,他们是“无心之失”。

  禹宪认为华集公司这一说法难以自圆其说,同样在google网站,他在搜索禹之谟照片时都有图片说明。她希望马上停播这部电视剧,央视8套正在播,央视1套、广西电视台已播放过。如果电视台继续播放,就是第二次侵权。

  对于禹宪提出的停播请求,高经理称“暂时不能答复”。 他表示,华集公司将联系投资商,共同协调处理此事。公司愿意和禹氏后代共同商量对策,并尽快向外界澄清。公司已在想办法删除剧中的相关镜头。

  10月12日,禹宪发现,正在某电视台播放的该电视剧中仍有曾祖父的照片。

  10月20日,禹宪委托湖南湘剑律师事务所律师凌跃进向《英雄虎胆》投资方上海华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八一制片厂、广西电视台等6家单位发去了律师函,但是至今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复。

  11月14日下午,记者辗转联系到了上海华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律师马国云。马国云表示,制作方并没有侵权,禹之谟的遗照在该电视剧中并没有剧情,只是作为道具,美工已在照片上做了修改,看起来只是有点相似。


  “为了不激化矛盾,目前,制作方已经把该电视剧中涉及到禹之谟肖像相关的剧情删除。”马国云说,“毕竟是革命先烈,即使有点相似也不能用”。

 9月25日上午,禹宪发现深圳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英雄虎胆》中仍有曾祖父的遗照。于是向湖南省有关部门反映。

  10月8日下午,湖南省委宣传部文化艺术处副处长蔡宁在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接到禹之谟后人的反映后,湖南省委宣传部当天即通知湖南省广电系统暂时不要播放《英雄虎胆》,并向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反映此事。

  “禹之谟是全国有名的烈士,长沙的岳麓山都有他的铜像,制作单位这样做,是对历史的无知!”蔡宁说。

  11月12日上午,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一位刘姓处长告诉禹宪,国家广电总局已经要求全国各电视台停止播放电视剧《英雄虎胆》,电视剧司已经责令上海华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收回子片,删除相关剧情,直到家属满意之后才能播放。

  至于之前给禹家带来的负面影响,刘处长表示,电视剧司已经明确要求上海华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积极与禹家协商处理。“如果协商不成,建议烈士后人向法院起诉,维护烈士后人的权利。” 刘处长说。

  11月15日上午,记者从湖南省委宣传部文化艺术处了解到,国家广电总局接到湖南省委宣传部反映的情况后,非常重视,立即下文通知全国各地电视台停播《英雄虎胆》,并要求制作单位删除剧中的相关剧情,重新送至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审核。

烈士保护遭遇法律空白

  湖南省民政厅优抚处副处长叶习武在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称,烈士和土匪本“水火不容”,制作方的这种做法如何能让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在九泉之下安息。

  “制作方这样做也是对中国历史的不负责任” ,叶习武表示,制作方应停止侵害烈士肖像权、名誉权,并进行更正。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位张姓历史老师认为,把英雄的遗照作为电视剧中的土匪遗照,不管是用于剧情还是道具,都是侮辱英雄的行为,是对传统的、根植于大众心里的美好事物的亵渎。

  湖南环楚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李迎军表示,目前我国对于革命先烈和历史人物的权利,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进行保护,也没有专门的政府机构来管理和监督。要维护烈士的肖像权,还只能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之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专家说法


  应为保护英杰立法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博士肖军称,《虎胆英雄》中对禹之谟的肖像的使用,完全可以认为是对烈士肖像的侮辱性使用。因为,烈士的形象是要靠特定的肖像来维护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使烈士的形象和肖像发生变化,造成对烈士形象的丑化,都是对烈士肖像的侮辱性使用的行为。

  肖军说,在法国,圣女贞德是法兰西民族的英雄,对她调侃打诨被视为违背道德的极端行为;同样,在印度,甘地是圣雄,老百姓把对他指手画脚视为犯罪。不让烈士遭遇“恶搞”,除了道德的唤醒外,更需要法律跟进,用法律手段遏阻无道德的“恶搞“。

  肖军认为,中国当前需要制定一部中华英杰(包括历史英杰、民族英雄、革命领袖、革命英烈和英雄模范)保护法。这样,一旦发生对英杰进行侮辱、诽谤、歪曲、否定、诋毁的事件,就可以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英烈们的合法权益,追究“恶搞”者的法律责任。

相关链接


  禹之谟其人

  禹之谟,1866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青树坪镇,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实业家。

  1900年,禹之谟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道路。在日期间结识了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等人,1902年回国创办织布厂。

  1904年,黄兴创立华兴会,禹之谟首批加入,积极组织反清斗争。次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不久禹之谟在湘组建同盟会湖南分会,并被推为首任会长。1906年8月,禹之谟为反对清廷盐捐浮收和提款兴学等反动政策,率湘乡驻省中学200名学生回湘乡与县衙据理力争。8月10日,被湖南巡抚庞鸿书以“哄堂塞署、图谋不轨”罪名逮捕入狱。

  1907年2月6日,禹之谟在靖州东门外慷慨就义,年仅41岁。遗体始葬湖南双峰青树坪,民国元年公葬于岳麓山。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67楼 发表于: 2007-11-30


我就奇了怪了,那美工、道具不会自己化妆一下,照个匪首照,然后做做旧,现在野生华南虎都能做,做个60年前的匪首像就很难吗?干嘛非要在网上找现成的呢?
~~追~~
离线越歌

只看该作者 168楼 发表于: 2007-12-02
引用第166楼苗溪2007-11-30 13:33发表的“”:
何东把吉雪萍骂死喽,越歌看了那期节目没?
对了,我家小胖现在动不动就用木木的口音叫“班长”,惹得哥哥、姐姐侧目。 [表情]

当时没看,后来在网上补的。如果苗姐姐没看过,这里有http://you.video.sina.com.cn/b/8794048-1228635932.html
这个节目里,上场演员的前后顺序是有点怪,按一般情况,草原五班、钢七连、老A,很清楚的三段,可这个节目完全打乱,提问题的水平也着实不怎么样。
但主要问题不是节目做的怎么样,而是态度——李梦和薛林来了,也说了话,但播出时愣是剪得一点没留;主持人明明用不播出来“引诱”魏嫂发言,又言而无信地播了。这就是对剧组很不尊重的问题了。
他们不清楚士兵突击的剧迷们喜欢的是整个剧组、喜欢的是所有人;他们不清楚网络的力量——士兵还就是从网上开始火的;他们不清楚何东、陈枰这些人的笔力。
对了,前几天剧组又上央视的实话实说了。12月5日,艺术人生即将播出。前些天,东方之子想采访兰小龙他们,不过兰小龙给回了,他们要忙别的事情,我也觉得节目做得够了,他们需要的是用最好的状态去创作《我的团长我的团》。
你家小胖叫谁“班长”啊
引用第167楼苗溪2007-11-30 13:40发表的“”:
跑个题儿:
.......

怎么能这么不严谨呢?! 不管网上的照片是谁的,哪能用与电视剧无关的人的照片指代一个剧中匪首啊!何况还是一位烈士!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69楼 发表于: 2007-12-03
引用第170楼越歌2007-12-02 18:01发表的“”:
当时没看,后来在网上补的。如果苗姐姐没看过,这里有http://you.video.sina.com.cn/b/8794048-1228635932.html 这个节目里,上场演员的前后顺序是有点怪,按一般情况,草原五班、钢七连、老A,很清楚的三段,可这个节目完全打乱,提问题的水平也着实不怎么样。但主要问题不是节目做的怎么样,而是态度——李梦和薛林来了,也说了话,但播出时愣是剪得一点没留;主持人明明用不播出来“引诱”魏嫂发言,又言而无信地播了。这就是对剧组很不尊重的问题了。他们不清楚士兵突击的剧迷们喜欢的是整个剧组、喜欢的是所有人;他们不清楚网络的力量——士兵还就是从网上开始火的;他们不清楚何东、陈枰这些人的笔力。


谢谢你给的视频连接,如果不知道那些幕后的状况,单看视频,MS还没有那么差。(561咋一句都不提啊?郁闷~~)


引用第170楼越歌2007-12-02 18:01发表的“”:
对了,前几天剧组又上央视的实话实说了。12月5日,艺术人生即将播出。


嗯,谢谢通告,这些应该能够下载到。
引用第170楼越歌2007-12-02 18:01发表的“”:

你家小胖叫谁“班长”啊。


没叫谁,就是嘴欠。有时也突然冲谁来一句“列兵XXX”。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70楼 发表于: 2007-12-09
报告,刚刚看完网上下载的<艺术人生 之 士兵突击 本色>,完毕。
~~追~~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171楼 发表于: 2007-12-1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0756601007zsx.html

标签:时事评论
许三多的钝感攻略

虽说把许三多和郭靖、阿甘这些人物形象等而视之的做法,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议,就这几个角色之间所存在的诸多差异,电视剧的有关主创人员也做了所谓澄清。但有一点是无须争论的,那就是他们都是钝感人。



钝感作为美德?


几乎没有谁会讨厌许三多,尽管他的性格存在缺陷,但他在道德上无懈可击——不见得有多么完美,但至少没有明显缺陷。而正是这个没有多少缺陷而且同样没有多少本事的人,在一个功利主义时代出乎意料却又必然地取得了成功——这真是太合乎大众的想象和心意了。
一般来说,我们所能看到的钝感人,几乎都出现在虚构作品之中,而环绕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的现实环境,却尽是一些工于心计的功利主义信徒。许三多的被热捧,我觉得十有八九是缘自人们对一种社会稀缺资源的渴求。
如果仿照当年《阿甘正传》出来时《纽约时报》那样来做一个调查:“你们愿意自己或者你的孩子像许三多那样吗”,我相信80%以上的中国人会给出否定答案——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确保我能获得许三多那样的成功。如果不能,那谁愿意冒那么大的风险?
真实的情况我认为是这样的,许三多的出现,给了目前这个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水准急剧下滑的浮躁人们一次很好的自我反思机会。很多人在反思时发现,许三多身上的钝感力,诸如:迟钝、老实、傻、缺心眼、执着、一根筋,等等,其实不仅仅是一种性格,更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存在于人性当中,是人性的底色,但是,却在我们很多人奔向成功的精英化道路上,渐渐丢失了。而许三多的出现,唤起了他们重拾这种美德的信念。
将钝感这种性格特征偷换为一种美德概念,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惯用伎俩。对于相当多的人来说,看《士兵突击》的过程,事实上是在借助许三多这样一个虚构的钝感人的形象,完成了一次自我道德完美化的精神升华之旅:先被感化,进而觉悟,最后升华。
其实,中国人的这类道德追问,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游戏,但也有着很明确的功利指向:透过许三多,我们很轻松地完成了一次对现实进行例行的道德审判,并用道德自我纯洁化的做法来证明反思者是那样的人性未泯,而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在现实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因为这种反思而获得一次短暂的喘息和自我调整,也从许三多身上推演出一套可以巧用和优化钝感力的现实生存攻略。
如同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言,在这个“风险文化”成为主导文化的时代,由计算风险而养成的算计习惯,把人人变成了患有深度强迫症的机会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找工作,要考虑薪水的性价比,交朋友,要考虑对事业发展有帮助,读书,也不能完全忽略对己的职业生涯是否有好处。当然,我无意对这种至少在现实层面看合情合理的算计横加指责,我知道,任何一种鼓励你去做老实人的说法背后,可能有着很可怕的动机——就像我知道,在许三多面前满含热泪信誓旦旦自我励志的行为背后,其实有极为功利的考量。
由此,从悲观的角度看,《士兵突击》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集体失败主义的情绪,和一种退守人性底线的无奈;而从乐观的意义上讲,或许许三多算得上是社会精英与土鳖握手言和的一个征兆。今天,真正被许三多这个土鳖打动的人当中,主要还是以城市白领之类的社会精英居多的事实,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



钝感作为攻略?


没错,现在已经有太多的人愿意把许三多的钝感当作一种全新成功攻略来学习和实施——这很符合消费社会的特点:道德转化为谋略,天性变成了算计。
一直以来,流行成功学售卖的是一种精英逻辑,现在随着许三多的大热而大有向土鳖逻辑转型的趋势。一般而言,许三多的钝感成功学原理是这样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大智若愚,或者,干脆就是以钝感为锐利——在大多数人都像机会主义那样挖空心思向前冲向上爬的时候,一个被甩在后面的傻乎乎的人,在没有任何远大目标同时也没有任何高危风险的情况下,却极有可能成为那些相互厮杀的鹬蚌后面的得利渔翁,类似于粤语俚语里的“扮猪吃老虎”。
但谁都知道,这种看上去很美的钝感攻略,具有极高的操作难度。因为在人们无法握退与进、钝与锐之间在关键时刻相互转换的微妙尺度的时候,那些似乎是十拿九稳的机会就变成了险象环生的陷阱。
钝感攻略的补充原则是这样的:必须相信,钝感之人可能真比敏锐的人要活得幸福,但一旦面临具体的现实问题时,千万不要墨守成规,为此所能想到的最佳对策就是尽可能想办法让别人去做许三多,让其他人去做一个傻子,而你自己要保持敏锐——要不被老虎吃掉,你只有比老虎变得更厉害。
但所有这一切算计都忽略了一点,电视剧中的钝感人许三多从来没有所谓“成功”的价值观,他甚至不知道成功为何物。就算他最后幸运地“成功”了,也从来不会有那种足以令世人骄傲的可怜又可笑的成就感。他不是世俗主流价值观里的人,他是一个因为某种性格“缺陷”而本能地超越了流行价值观的天才。
显然,已经被纳入流行成功学或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许三多,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许三多了,《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只是由几个有怀旧倾向的文化人塑造的角色,而现实版的许三多却是由我们这个社会塑造的,他已经越来越不像电视剧里的那个虚拟原型了,但在某种意义上却要比原型真实一百倍,当然,也要可怕一百倍。
所以,面对这样可怕的现实,我的想法也就只能是,你是个什么人就做什么人吧,如果你天生是个钝感的人,那么,你也别觉得自己身上那点钝感力就是什么大不了的美德了,别觉得自己可以去做谁的老师或者榜样(一个真正钝感人当然不会这样想),在这样一个浮躁时代里做一个钝感人的确很难,上帝会保佑你的。而如果你天生就是一个比较擅长算计的人,那就认真去算计好了,就算你发现做一个钝感的人有利可图就去猛攻许三多攻略,那也没什么大错,只是,一、别太为难自己,否则你会死得很难看,二、尽量少害人,否则别人会死得很惨。(文/马孔多)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172楼 发表于: 2007-12-11
介地方再放一点东东,斑竹别敲俺哈
离线老崔
只看该作者 173楼 发表于: 2008-02-12
士兵突击,翻来覆去看了得几十遍了,每天一有时间就看,情节都已经烂熟于心,谁一出来就知道下一步要演什么,但是至今仍然不敢多看史今退伍经过天安门广场痛哭的那一段,可以说,张译靠此一角色,此生已经足矣值了!!电视剧是在云南拍摄的,还有网友专门去拍片的地方寻景拍照呢,帖子在百度贴吧里面有。很感动于这些影迷的忠诚!!

在这里借用一句,不抛弃,不放弃!!
离线越歌

只看该作者 174楼 发表于: 2008-02-13
作为突迷中的一员,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他们能拍好下一部戏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