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802阅读
  • 9回复

[转贴]『影视评论』 [电视酷评]编剧自白书——《血色湘西》,我的中华血性之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苗溪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01-04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0&Key=0&idArticle=214102&strItem=filmtv

从天涯转过来的。

作者:孔子门外走狗 提交日期:2007-12-30 15:12:00

编剧自白书——《血色湘西》,我的中华血性之梦
  
  《血色湘西》于12月上、中旬在湖南卫视首播了,这是我的第二部电视剧作品。
  总的来说,《血》剧的收视情况还不错,自开播起即在全国省级卫视中收视排名第一,后期收视率更达到了全国同时段的冠军,也有媒体称它为“2007最佳抗战大剧”。当然,总体评价不错的前提下,许多观众对剧中部分段落与情节也颇有争议,而这些争议,又主要是争对编剧的。
   作为本剧的主要执笔编剧,我应该对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承担主要责任。作品经过观众检验后,作为创作者,我也有必要总结和反思其中的得失。
  选择在天涯写这篇总结,原因则有三条:
  第一个原因,当然因为我是天涯忠实的老板油(一般上网我也只上天涯)。
  第二,则算是惯性吧——今年四月,我的第一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播出后,我曾在天涯写过一篇《编剧自白书——写在〈恰同学少年〉收视夺冠之后》的帖,算是对关心支持《恰》剧的网友们的一个交代。而这回,同样有不少天涯的网友很关注《血》剧,有一就有二,我再“自白”一回,也算以实际行动,谢谢网友们的支持吧。
  最重要的,则是第三个原因:比之《恰》剧,《血》剧应该说与天涯的渊源更深,因为这个故事最早就发在天涯——
  2005年,我构思《血色湘西》的故事时,就曾在天涯的舞文版写过同名小说帖,这也是我唯一一次在网上写小说。当时的做法是白天写一段小说,晚上再把这段小说改成剧本。但小说发了开头几章后,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剧本创作任务压头,时间上顾不过来,被迫烂了尾。记得当时也有一些天涯网友在追看这个小说帖,我中途烂尾,很是对不起他们。这里向所有当初关注过这部小说的网友郑重道歉,另外也顺便说一声:《血》剧开播后,已经有多家出版机构与我联系出版同名小说的事,虽然具体的出版方尚未商定,但小说出版是肯定的,估计最快两三个月后,就会与大家见面了。
  
  于是写下以下这些——我平素是个老潜水员,一年也难得发两回帖,既然开回口,就干脆东拉西扯多罗嗦几句,一次写不完,这几天慢慢贴吧。
  也欢迎网友们出来砸砖,作为创作者,最有利于我提高的,就是挑刺和质疑。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1-04
作者:孔子门外走狗 回复日期:2007-12-30 15:13:50   
  
  一,编剧是干什么的。
  
  正式内容之前,先聊几句有关编剧职能的题外话。
  隔行如隔山,有些与影视行业无关的观众朋友,可能不太了解一部电视剧的主创人员分工,不清楚编剧、导演、制片、演员等等各自的功能。对此,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
   比如一家房地产公司盖房子。
   编剧,就是房子的设计师,他要把这栋房子的方方面面,包括外观风格、内部结构……甚至每一条埋在墙内的电线、水管分布等等,每个细节都设计好,画成设计图。换成写剧本,就是要编好整个故事,直至写出每一场戏、每一个人物的每句台词和每个行为。
   导演呢,就是盖房子的施工工程师,他要率领整个施工队,按设计图把房子盖起来。没有工程师施工,房子就只是一堆图纸。换成拍戏,就是导演要带领各部门,对拍摄、制作工作的所有生产环节负责。
   制片人,则是这栋房子的项目经理,负责盖这栋房子的行政管理、财务收支等。制片人与导演,可以类比于公司经理与总工程师的关系,在剧组里,制片人是行政负责人,导演是技术负责人。
   演员呢,就是这栋房子的外观装修。一栋房子完工后,我们直接看到的,只有房子最外面的那层装修,比如磁砖、墙面漆、木地板、窗帘、漂亮的吊灯、墙上挂的装饰画等等。这些给我们第一印象的外观,就是演员。
   至于这层外部装修背后的水泥、钢筋、砖头之类,就是大家看不见的幕后工作人员,如摄像、灯光、美术、统筹、场记、剧务等等人员。
   大家还会从屏幕上看到其他头衔,其中最重要的,是“出品人”。出品人,就是房地产公司的老板,房子是他掏钱盖的。出品人与制片人的关系,可等同于董事长与经理的关系。
   这个比方,大致讲清了一部戏的主创分工吧。
   讲这个分工,是为了向观众朋友明确我的编剧职责,知道一部戏出了问题,哪些板子该打在编剧屁股上。
  (待续)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1-04
作者:孔子门外走狗 回复日期:2007-12-31 3:09:15   
  
  三,《血色湘西》的主题精神。
  
  在剧本创作上,我是一个顽固的“主题先行论”者(尽管这种老套的创作思维早已为诸多专家所批判),凡创作剧本,在动手之前,我必先明确创作的主题精神。
   《血》剧也是一样。
   《血》剧是一幅湘西风情画卷,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抗战传奇。但这些只是形式和内容,是我放在第二步考虑的,创作之初,我首先冥思苦想的,是我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主题精神。
   我不喜欢罗列现象,好的影视作品,不应该只有一堆精彩的情节,却没有骨子里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尽管这样的作品也会很好看,收视率也可以很高,但它除了给予观众娱乐,不会再带给观众别的、更深层次的、能引发观众思考的东西。观众对这样的剧,也许也会追看,也会欢迎,但看完就会忘记,更不会影响到他的精神世界和未来的生活。
   艺术作品需要真善美:美的形式、真的内容、善的精神,三者缺一不可。今天的影视市场上,不乏格调不高、思想陈腐的作品,我以为,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们,其实从一开头就打定了主意去迎合观众低层次的娱乐需求,从未想过要启发观众、引导观众,给予观众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的确,每个人的精神需求都是多层次的,其中最直接的、浮于表面的,总是低层次的需求,比如网上如果出一条“裸女跳楼”之类的新闻,点击率肯定会很高(我自己也会先点开看看的)。这,大概也是某些影视作品充斥着三角恋、婚外情、凶杀暴力之类内容的原因,因为这样做,最容易迎合观众的低层次需求,以博取短期的收视率。
   但这并不意味着观众就没有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了,正好相反,对真善美的追求,其实存于每一个观众的内心深处。只是,要想引导观众、启迪观众、震撼观众,满足观众这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难度会大得多,对创作者的要求高得多而已。
   反过来,写一部真正有份量的戏,比写一部仅仅迎合观众的娱乐戏,创作者至少要多花几倍时间与精力。我写23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花了一年时间,《血》剧更前后更花了一年多,而今天的电视剧市场上,编剧们的平均创作速度却是3天一集。更多的作者,也因此不愿意下这个功夫,因为这等于直接损失了好几倍的稿费收入。
   然而我却仍不打算放弃我的创作原则。我的创作原则有三条:第一,不跟风别人;第二,不重复自己;第三,作品积极向上,能让观众从中得到精神营养,而不是仅仅满足娱乐需要。
   不跟风、不重复,意味着保持作品的独特性,意味着永远要创新,这样的原则会让一个编剧干得很累,也很慢,甚至比较穷,但我愿意,别人管不着。
  
  那么,什么样的主题精神才能切合观众的需求,打动观众呢?
  我没有学过一天戏剧理论,没有受到戏剧创作的任何科班教育,甚至至今不曾看过一行字的编剧理论教材,我不知道专家、前辈们对此有何总结。作为一个野路子编剧,我自己给自己总结了三个条件:
  1, 今天的社会上,大家所共同认可的;
  2, 大家都强烈需要、内心深处都盼望自己能拥有并做到的;
  3, 实际生活中严重缺失的。
  一部戏如果能找到一个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主题精神,并成功地表达出来,它就一定能得到观众的强烈共鸣。
   《血》剧创作之初,我寻找到的是两个字:血性。
   我们都认可血性精神,都盼望别人,包括自己能有十足的血性,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社会却严重缺乏血性精神,我们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为了种种利益得失,隐藏了、丧失了这种血性精神。
   它值得我们用艺术作品大力弘扬。
   于是,我想写一个最血性的故事,塑造一群最血性的人物,最终弘扬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所固有的、但在当今社会却严重缺失、为大家所呼唤的最血性的精神,以此感染、震撼观众,让观众在今后的生活中,在面临利益得失的选择时,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一点什么。
  明确了这个创作主题,之后我才开始编织故事,才开始有我的人物、我的情节,穗穗也好,三怒也好,爱情也罢、抗战也罢,都只是我为表达这个主题精神而寻找来的载体而已。
   也许观众看完剧后,不会明确想到血性二字,也许大家只记得穗穗如何、三怒怎样,但我相信,只要你看了这部剧,《血》剧骨子里流淌的这种主题精神,一定会悄然感染到观众的内心深处。
   这就够了。
  
  


作者:孔子门外走狗 回复日期:2007-12-31 3:15:23   
  四,《血》剧是对湖湘文化精神的另一种解读
  
  除了血性精神这个主题,《血》剧的另一层意义,或者说文化上的意义,则是我试图对湖湘文化精神的解读。
  湖湘文化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个名词如今也是一个热门词汇,很多人在探讨、在研究。我是湖南人,对生我养我的湖湘大地充满天然的情感,我同样希望自己能用艺术的手段,表达我对湖湘文化精神的理解。
   这种解读,其实已经有过一次,就是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看过这部剧的朋友应该能留下印象。
   但《恰》剧所表现的,其实只是湖湘文化中雅的一面,形而上的那一面。许多人说起湖湘文化,说的都是这一面,它以岳麓书院、城南书院、船山学社等学院殿堂为承载,以朱熹、王阳明、王船山、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等为代表,它是被学术化的、知识化的殿堂文化。
   但是,湖湘文化还有它的两重性,不仅仅有大雅的、知识分子们所传承的殿堂文化,更有大俗的、深深植根于湖湘大地、植根于湖湘每一位父老乡亲骨子里的草根湖湘文化。这种草根文化,可以目不识丁,可以充满巫傩迷信,可以是村姑出嫁时的哭嫁歌,或傩公梯玛祭祀中的长幡响铃,它或许不知何为“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不知修身齐家、安邦安国,但它才是根,才更广泛、更深厚、更有生命力,它才是湖湘雅文化的父母,才是湖湘几千年之生生不息的文化灵魂。
   《血》剧试图解读的,正是平时不为专家学者所关注的、湖湘文化精神的草根的这一面。
  而选择湘西为题材,也因为湘西才是湖湘草根文化最正宗的传承者。
  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湘西是山区,环境封闭、交通极不便利,因此历来成为躲避战乱与暴政的世外桃源。中国远古的神话传说中,黄帝战蚩尤,蚩尤部落战败后,就逃往了包括湘西在内的九苗地区,因此,湘西苗家至今认为自己是蚩尤的后人。战国末年,秦灭楚国后,不愿接受暴秦统制的楚之遗民,同样选择了逃往湘西群山中,湘西一些少数民族至今祭拜屈原,将他奉为先祖,就是这样来的。
  所以,最正宗的楚文化,其实留存于湘西。时至今日,湘西人的语言、日常习惯乃至民风民俗中,依然保留着不少古代湖湘特征,甚至远古楚巫文化的某些残留,还能在今天的湘西找到。
  同样留存的,是湖湘草根的精神,不搞赢不散场,打死不认输。湘西群山封闭了人们的视野,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免保守、顽固,甚至不乏落后与愚昧,但同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历朝历代政府的武力征讨,也使这里的人们一代代必须与天斗,与地斗,与官府强权斗,从而养成了强悍、血性、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的地域性格,男人是汉子一条,就是女人,骨子里也充满刚强。
  而我创作《血》剧,就是试图在解读以湘西为代表的这种湖湘草根文化精神。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血》剧正是《恰》剧的另一面,尽管这两部剧一个大雅,一个大俗,一个子曰诗云,出口成章典雅到极致,一个要死卵朝天,村语山歌土得能掉渣,其艺术风格、故事情节完全是两个极端,光看外表根本联系不起来。但其实,它们是一张牌的正反面,它们都是我对湖湘文化精神的解读,而且正好互补。
  我也以为,我写湖湘文化并不等于我有地域局限,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我写湖湘,也就是在写中华。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1-04
五,《血》剧的矛盾冲突基本架构
  
  戏剧离不开编织矛盾冲突。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要化为具体表现形式,如《血》剧中的赛龙船争牛角刀,两男争穗穗,三怒出排帮等等。
  但这些不是我要说的,因为只考虑这些具体的矛盾形式的,不会是个好编剧。
  编剧编织矛盾冲突时,首先要找出全剧最主要的矛盾基本架构,以此配合主题精神的体现。
  《血》剧的基本矛盾架构,则是一个破与立的矛盾,换言之,它是一个打破传统与保留传统的故事。
  破,破的是旧传统中的“规矩”。《血》剧是一个规矩与打破规矩的故事。
  我首先营造了竿子营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这里有竿民,有排帮,他们的世界,依靠古老的、传统的宗法规矩来维系。
  这种规矩极其强大,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人触犯“规矩”,都要受到征罚。小如胡四混子好赌好偷,就会为人所不齿,大如石天保强抢他人之妻,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甚至,作为规矩的制订者和维护人的龙家,同样逃不脱规矩的束缚:龙耀武违规打三怒的黑枪,代价是自己残废了。龙太爷违规充当鸦片走私的保护伞,结果家庭连遭报应……
  规矩无所不在,凌驾于这里的一切人之上。
  但是古老的规矩其实早已落后于时代,它的貌似强大,不过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封闭使它未受到外部世界的冲击而已,在举国抗战的大环境下,一支小小商队的出现,就能将这里的老规矩一点点击垮,使它无可挽回地走向了崩溃。
  旧的、陈腐的传统规矩应该也必然被抛弃,这是《血》剧的破。
  立,立的同样是传统,是传统中的可贵精神。《血》剧是一个继承与发扬传统精神的故事。
  传统有它形式上落后的一面,但民族的传统精神中同样有可贵的,值得我们代代传承、发扬光大的本质。在《血》剧中,它集中在血性精神这一点上。竿子营数百年的传统血性精神是可贵的,它植根于剧中每一个人物的骨子里,它应该被传承,被发扬。
  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旧的传统规矩,最终也要靠自己人来彻底打碎,而传统中的精华,同样要靠自己人来传承发扬。《血》剧中,我选择了田穗穗这个女孩来承担这两重任务。
  这当然是为了加强戏剧性。我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我们说起血性精神,通常联想到的也是男性形象。但我既然想做一个最血性的故事,弘扬一种最血性的精神,就必须迎难而上走极端,所以,我的主人公,反而是一个生长在世外桃源中、单纯淳朴得仿佛化外初民的山野妹子,我想用这个最柔弱、最善良、最美好、最不应该面对战火、杀戮与一切人间残酷的女孩形象,来折射中华民族最强烈的血性精神。
  穗穗生活在传统的旧规矩中,当她身处竿子营时,只是规矩之下的一分子,无论她怎样以天性来抗争,甚至部分地打破了规矩,她也终究逃不脱规矩的束缚。
  但她走出了竿子营,外面的世界使她从眼界到思想深处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五年的战火,她和当年雷公寨那个榨油打猎的穗穗妹伢其实已经是两个人。
  当这样一个穗穗重新回到这片土地上时,旧规矩的末日也就到来了。
  
  穗穗也继承了竿子营的传统血性精神,这种精神,在《血》剧的前19集中,其实不是以她或石三怒,而是以她的父亲田大有为最高代表的。田大有,这个榨油的山巴佬、木讷老实得说话都费劲的中年人,才是竿子营传统血性精神的旗帜。从情节上来说,穗穗、三怒是前19集的主人公,从精神层面来说,田大有才是前19集的精神灵魂。
   有许多观众朋友惋惜田大有中途的退场,不希望他死去,但从编剧的角度来说,田大有必须退场。因为他太过成熟,太过完美,仿佛《神雕侠侣》中的郭靖,大侠风范岿然。不必等到他上天坑赌命,或是最后的壮烈自戕,我想,当寨首大会上他那一声“逮”气震屋瓦之际,每一个观众就已经会相信,这个榨油佬天塌下来能顶起,泰山崩于眼前不会变色。这样的人,不会再有新的变化。也正因为此,《神雕侠侣》中的郭靖只能当配角,金庸选择的主角,是尚未成熟、始终处在变化发展中的杨过。
  如果田大有不死,穗穗的头上就永远有依靠,只有在没有田大有的日子里,她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田大有代表的,只是竿子营的传统血性精神。穗穗身上承担的任务,是超越,她必须通过生活的磨练、战火的考验,最终赶上、超越田大有。当她所继承的传统血性精神与抗战的烽火相结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联系,传统的血性精神也就升华成了对国家、民族的大爱,升华成了更强烈、更广博、更震撼的血性精神。
  而这是我的作品要表达的主题,它必须在这个基本矛盾架构中层层推进。
  


作者:孔子门外走狗 回复日期:2007-12-31 4:31:08   
  六,《血》剧是我心中的一曲抗战颂歌
  
  《血》剧是一个战争悲剧,剧中的主角、配角甚至竿子营的老弱妇孺这些龙套角色,最终几乎都战死于沙场,很多观众看过剧情简介或听说结局后,很不满意这一点,觉得太受打击。的确,今天的影视作品中,也很少有这样极端的做法、这样极端的结局。
  创作剧本时,我也曾顾虑过,但我无法改变这种极端。
  因为这才是我心中的抗日战争。
  抗战是什么?它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我们曾为这场战争付出过3500万同胞的生命为代价。时光让这数不尽的生命渐渐化为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数字,我们也在渐渐忘记他们曾是与我们一样的活生生的中国人。
  但中华民族为了这场战争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却不应被我们后人所忘记。
  单说我的家乡湖南吧,抗战给它带来的伤痛就是如此惊人:不光一把文夕大火烧光了整个长沙城,使它成为整个二战中被破坏程度最严重的两座城市之一(另一座是斯大林格勒),光是八年抗战中的大规模会战,发生在湖南的就占四分一以上。而侵华日军三分之一的伤亡,也是在湖南战场。
  很多年轻朋友不会知道,抗战中,中国军人因为冻饿而死的,比战死的还多。
  更多无辜的死者,不是军人,而是平民,跟我们一样的平民。我现在正坐在长沙五星级酒店里写这篇东西,我的脚下,当年就白骨累累。
  包括我的老家,湖南醴陵,当年也曾遭受日军的践踏,“走日本”这个古旧而创痛的词汇,至今留存在当地老人的口中。我那个当年提起砍刀夜斩敌寇的大伯父,今天已是九十高龄垂垂老矣,走路都离不开拐杖了,但提起日本,却仍是那样咬牙切齿,浑浊的眼中杀气弥漫。
  老人们的创痛为何刻骨铭心?因为这场战争之艰苦、之悲壮,超出了我们今天的人所能想像的范围。
  
  然而,这并不是抗战的全部,抗战不仅仅是浩劫,不仅只有悲惨、伤痛、饥饿、死亡,它更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全民族团结在一起的奋起抗争!
  在那之前,百年以来,中华民族一盘散沙,绝大多数中国人几乎没有国家、民族概念。今天的我们可能难以想像,鸦片战争中,广州的老百姓甚至会像赶庙会一样,去围观英国侵略者攻打清军炮台,屠杀我们自己的同胞,仅仅因为这是他们生平未见的新鲜场面……这样的例子绝不仅此一例,而我,也不想再一一列举。
  然而,百年的屈辱积累起了民族的气节,最终到了抗日战争中轰然爆发,中华民族第一次不分党派、不分阶级团结在了一起,为了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英勇战斗,直至夺得最后的胜利。
  抗战以前,中国一百年挨打受欺。
  从抗战后,中国再也没有打输过任何一场对外战争!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我想用《血》剧为这句话加一个定语: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为了这个定语,国军、竿民、排帮抛弃了一切恩怨,《血》剧中的所有中国人并肩迎向了抵抗外侮的枪林弹雨。
  但为什么要如此惨烈的牺牲呢?
  因为我要强化我们曾经付出的代价。
  以抗战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早已多如牛毛,但其中盛行的,似乎大都不能代表我心中的抗战。有的作品(特别是写这样那样的共产党游击队的),把抗战描绘得如一场郊外野战游戏,任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多数时候不过是些小聪明)来耍弄侵略者,以意淫出自豪,有的又一味地悲,描绘着中国人如犬羊般被屠杀的场景,以凄惨博同情。
  这些不是我心目中的抗战。我心中的抗战,是悲,更是壮!
  《血》剧的结局是很悲,我无法回避抗战中中华民族付出的巨大代价,我宁可渲染放大,让今天的人们能更深刻地记住历史。
  但《血》剧悲的结局背后,却是壮烈的、永远不战胜的民族血性精神。我也相信,绝大部分观众看完《血》剧全剧,看完大结局后,涌上心头的,不会是“悲惨”二字,而会是“悲壮”!
  悲而惨之,会让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悲而壮之则相反,会让人精神为之振奋。我的初衷,正是希望观众看完后,不觉其惨,而觉其壮,让观众感受到血性精神的震撼,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而《血》剧首播后,有那样多观众在网上的帖子里、博客中喊出了“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这也令我相信,这部剧的结局,达到了我要的效果。
  


作者:孔子门外走狗 回复日期:2007-12-31 4:47:05   
  七,《血》剧也试图突破抗战题材的某些禁区
    
  关于抗战,还另一层不得不说的创作初衷,那就是我想表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表现另外一群过去被长期忽视的中国将士。
    印象中,除了80年代拍摄的电影《血战台儿庄》外,那群抗战将士几乎不见于我们的影视作品,更不见于电视剧,虽然他们也曾是抗战的一支主力军。
    早年的作品中,如果出现他们,总是在充当“顽军”的角色,总是让他们左右摇摆,假抗日真反共,时刻准备与鬼子穿一条连裆裤。
    当然,最近几年,也开始有部分作品正面表现他们,但前提是一定要让他们当配角,比如《亮剑》中的楚云飞,就只能给李云龙当配角。
   我们的编剧们出于政策风险的考虑,自觉地回避了让他们站在最当中的一切作品。
    但我偏不信这个邪。连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上都是承认他们才是正面战场的主力,凭什么就不能正面表现他们,让他们变成某部作品中的抗战主力军呢?
    这当然不是指我反对拍共产党军队抗战的作品,正相反,我很赞成拍这类作品,所有爱国将士,我以为都应该表现,让今天的人们记住。
   但我同样以为,这类作品已经很多,而另一群人实在表现得太少,他们应该在我们的抗战作品中有一席之地。
    我想正面表现他们,让他们在我的作品当一回战场上的主角,让人们记住,那场伟大的胜利,是整个民族不分党不分派团结一致才赢得的。
  
    当然,现实也逼迫我们做出某些技术处理。比如把童莲由一个民间慈善人士改成一名共产党员,我就抵制了很久而最终不得不让步——一部抗战剧里,总不能连一个共产党员都找不到吧?比如临到开播前,我甚至还亲自动手给全剧再加上一段段童莲的“旁白”,由导演赶工配音进去,尽管这些旁白内容、形式生硬得让我自己厌恶自己。
    不管做多少技术处理,谁也推不翻一个事实:我是在写湖南抗日战场,这个战场上没有共产党的军队。编剧可以虚构,但总不能不顾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在湖南虚构出一支八路军吧?那岂不成了笑话?
    虽然东拼西凑弥补了一些政策性的内容,但大局已定,改变不了这部片子以国军为绝对主力的地位。也因为此,审片中,有不少专家对本剧持全面否定态度,他们非常肯定,这部不把共产党摆在抗战主力位置的电视剧会被枪毙,他们认为剧中唯一的共产党员形象苍白(我承认这个批评,因为我本来就不同意童莲改成共产党员,这使她原本与田大有感人的爱情戏几乎无法保留,整个人蜕化成了概念的化身),他们提出剧中的国民党军队表现得太正面太英勇,与老百姓太鱼水情深……总之他们忧心忡忡,我们同样忧心忡忡。
  这绝不能怪专家们,他们纯是一番好意,他们是出于关心、爱护和支持,不希望我们的心血白废,他们是在以过来人的身份,无私地传授我们经验,如果他们只是说一堆无关痛痒的好话,那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
    而现在,《血》剧得以顺利播出了,一些事先的担心,看来只是杞人忧天,事实证明,我们的影视宣传政策,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不近情理。我们的上级,是允许客观表现历史的。
    我写《恰同学少年》的时候,有人骂我太左,只会歌功颂德,我写《血》剧,有人担心我太右,违反政策。
    我充耳不闻,我所写下的,都是我真心想表达的,我从不去想它是左还是右。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1-04
作者:小鱼很忙 回复日期:2008-1-1 11:43:46   
  瞿先生与日本军官的对白
      你,是读书人?
      没错。
      我也是。
      是吗?
      不信?战争以前,我曾经是东京帝国大学东亚文学系的研究生。不知先生是?
      麻溪铺清溪书院的教书先生。
      原来是位令人尊敬的教书先生。那么,雷达站的位置,想必先生是知道的?
      没错.
      先生想必也不打算告诉我?
      晓得还问!
      那。。。这样好不好?既然我们都是一样的读书人,读书人的问题,不妨用读书人的方式来解决,所谓道理不辩不明,吾从有道而正焉嘛。如果先生输了,就把雷达站的确切位置告诉我怎么样?
      。。。。摇头
      怎么,先生不敢?
      不是不敢,是不屑。
      读书人之间,辩经明理,以正大道,何以不屑?
      不识仁爱忠恕,不懂礼仪廉耻,何敢称读书人?手持屠刀,暴戾凶残,枉杀良善,又与禽兽何异!是以不屑。
      狞笑。。。。。先生这话说的不对呀!
      难道,这满镇无辜的鲜血,不曾是你的手染红!
      是!可我记得老子 曾经说过:佳兵者,不详之器,圣人不得以而用之!圣人也有举起屠刀的时候,这要看他举起屠刀对准谁!举起屠刀干什么!虽然这是贵国的先贤所言,但我大和民族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擅取他人之长,永远瑞意进取,绝不自视高明,固步自封,不像有的民族,永远沾沾自喜于什么五千年文明,永远睡在往日天朝大国的旧梦里,却不知天理昭昭,变者恒通!一个不识进取,腐朽守旧的民族,早已为今日世界抛在潮流之后。早已成了应该被淘汰的垃圾!我手上是沾满了鲜血,可我粘的是垃圾的血。我所做的是扫除废物!消灭落后!这就是兵者不祥,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所以,教书先生,你们的雷达站,只是蛮夷对抗王化的工具,是优秀扫除垃圾,先进消灭落后的障碍!是我大日本帝国平蛮禳夷,必须搬掉的绊脚石。这样的绊脚石,先生又有什么理由,不帮助我们把他扫除呢?
      。。。冷笑。
      先生笑什么?
      笑歪嘴和尚念不了真经,笑橘过淮水而为枳。
      先生这话怎么讲?
      什么叫先进,什么叫优秀,什么叫平蛮攘夷!什么叫推行王化!我来告诉你吧!我怏怏中华,自古以礼仪立邦,以德化服人。何曾暴戾欺人,何曾以强凌弱!你刚才讲过,你们日本曾在千年以前就向我中华来学习,因为我们比你们先进,比你们优秀,可那时候,我们先进优秀之中华,来扫除你们这些垃圾,来消灭你们这些废物了吗!没有。我们以教化服之,以文明导之,不以你日本粗鄙落后,愚昧无知而将其视为可欺可压任我宰割的犬羊,而是敞开国门,大张教化,我之先进,我之优秀,任尔学之!你日本蕞尔之邦,蛮夷之地,才得以有了文字,有了衣冠,才有了礼数,才学得了三分人样!这才是我中华推行的王化。再说说平蛮攘夷,是,我中华兴兵动武也在所难免,可那也是蛮夷跳梁,先扰我疆土,一如今日,你们日本侵我家园,杀我同胞,我中华奋起抗争,这才是真正的平蛮攘夷,这才是为真正的佳兵者不详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你现在应该明白了吧,王化是什么,德化也,何谓德,道义二字,可惜啊,可惜你们学不会,三分人样还没学出来,七分兽性却根深蒂固!圣人之言怎么到了你们日本人的口里,就变成了烧杀抢掠,野蛮凶残的遮羞布。铁蹄之下,我中华大地已是尸横遍野,血流漂杵啊。以你们这般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禽兽,也配谈先进,也配谈优秀,也配谈平满攘夷。也配谈推行王化吗?不!你们根本就不配做人!你们什么也不是!枪声响起,倒下!!!!!!!
~~追~~
离线铿尔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1-04
好文,看得我也想去看一看《血》了,虽然俺现在几乎就不看电视。
望断云天暮与朝,双星聚首叹今宵。情深每笑银河浅,心近毋愁白馆遥。一曲囚歌明志洁,千针文绣喻松骄。丹心矢志长相守,乌鹊何须更筑桥。
离线越歌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1-04
07年是湖南编剧的丰收年,士兵突击、大明王朝、恰同学少年、血色湘西……
我喜欢这些片子,也喜欢这些写剧的人,他们的才华和思想,他们的血性和执着,给我这一整年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期待今年的奥运,奥运后的《我的团长我的团》……
离线越歌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1-07
摘了一些兰小龙在士兵突击贴吧里关于中国远征军和《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言论。
同样的抗战,同样的国军,同样的卑微者的故事,两个湖南编剧,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
嗯,顺便说,其中的某些话使我结束了潜水生涯,开始了在士兵突击贴吧和相关吧胡侃几近8个月的光辉历程。

最佳方式是包涵所有又跳开一切.是人的故事而不是战争的故事,战争的故事电视是弱项.
我想我们钦佩的是每一颗在这个国家一盘散沙时冲上去粉身碎骨的沙子,无分战役.那么我希望这个戏能完成的不仅仅是钦佩这样苍白的东西.

这世界势利得很,几巨头几次会议就可以让战场重心移到地球的另一极,几十万人在泥泞里死磕下来的骨头也立刻换成了泥泞的价码,但我们自己最好还是要有自己的尺码,否则几百年过去后我们会发现除了一些纸币和工业品什么也不剩.
远征军的战争远远难过什么塞班硫黄,以三十年代美国步兵武库的皮毛装备的中国人,经常是无衣无食的境地,死磕几十上百个...怎么说?我们考虑过后放弃在真正的旧地进行拍摄,因为摄影师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地吊钢丝绳...接上句,死磕在这样地方修筑了整整两年多的工事-我真的很想知道美国苏联德国人在这样的地方又能打成甚样,并且对一个汽车经常在云中跑路的地方空对地打击能发挥多大作用也相当存疑.
当然这戏要说的不是这些,甚至不是要说什么远征军的战功,做每一个题材它的联动能应该大过题材本身.
我想我们会把老山法卡山守得最苦的地方当作炼狱,而远征军的兵会说我去我去,那好地方,可是个天堂...最后一句可能有点让人心酸...可会被人当人看了

我们需要的是不做沙子:)
千万不要再一盘散沙,事到临头再诉诸沙子们的勇气.我想那个时代很多人都在喝问勇士哪去了呢?可你自己在平时为此做了多少呢?好了,快亡国的时候勇士们来了,冲上去了,最被渺视的一群人,看他们多蠢,大字不识得一个,拿枪象使锄头,拿肉垫...可这不是拜我们所赐吗?

但如远征军之类的“光荣历史”可有什么经验可供我们继承?(有人提问)
不光荣,如果光荣早被就人写过了.实际上很多想做这个的人不知如何下手,不是因为政治而是一总掉进光荣不光荣的大坑.
光荣和可耻很少左右我们的思维,一个人均每月能想到一秒钟的东西被拔高到如此地步,我觉得是个误会.我们总是一会在泥泞里打滚,一会扶摇九万里,几十几百年过去了,我们仍然没有踩着坚硬的地面.为什么那么大伤亡?我说一部分原因就是日本人一直踩着坚硬的地面,他拿杆竹杆捅你站在泥潭里的都能捅死好几百-你从这个比喻去想我们当时面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文概况-用核武器和人打常规战叫作不对等战争,而这样的战争,我叫作另一种不对等战争.
而壮丁的身份并不能让我们忘却他作为战士的价值,正如战士的价值不该让我们忘却他壮丁的身份,据说我们的脑容量才开发百分之几,那么也应该装得下有此有彼而不是非此即彼.权且设想一下你我最近打了一场对外战争,打得很勇很惨烈并且完成了交到你我区区一兵手上的任务,这时候评判者大喝一声:指挥太乱,伤亡太多,没有价值的,全给我回家面壁思过去罢!
合适吗?
人文主义值得敬佩,尤其是在我国,为什么?它至少锻炼一种就事论事的思维和脚踏实地的态度,让我们知道人就是人,一种总是不把自己当成动物的动物,至于同情心什么的我个人倒觉得在其次了.
用一种极端纠正另一种极端是最不可取的.我们都是凡俗,都在生活,而不是都在法国大革命.

字面的东西我有半书架,但高黎贡,松山这种地方,去过了再评为佳.不要用一些只在纸面上存在过的兵员和资源数据来评定这场战争,尤其是弹雨中人们的价值.范长江曾说学生们热衷于游行,热衷于罢课,热衷于让全民觉醒,但弹雨横飞最炽烈处打得最惨烈的却是这些从不曾觉醒过的麻木者们-这话还是三七三八年说的,我敬仰他的勇气:)
那时的中国军队又何时有过数字管理了?不见黄仁宇的切齿之痛是什么?
做这个戏只有亢奋,不如不做,没有尊重,直接别做.

远征军是漏洞百出的军队,曾有某师长去视察他据说全美装的军队,发现自连营以下在把芭蕉树放倒,切其根泡盐水.远征军是纪律严明的部队,严明到饿急的士兵偷吃了百姓家的狗,百姓寻来,连长找出偷吃的兵,一枪崩于就地.
我也钦佩孙立人将军,戴安澜将军,卫立煌宋希濂洪行等等将军,但说真的我并不是怎么关心他们,因为跟那水泥碑下的八千分之一相比,跟忠烈祠后的三千分之一相比,他们灰暗或光明都可算不缺人关心.
实际上我觉得我们也没资格来说关心他们,如果我是他们中之一的死者,我会说我是瓶中魔鬼,三千年已过,你们忘却了我们,我们也将忘却你们.
于是我们成为没有祖先的人.

民族尊严是个水涨船高的东西.

我想当事者的苦恼是在永远不够的财政预算上拿出钱来厚待-姑且只说善待吧-他们是笔没来由的开销,但从来没想过这笔开销是开销在民族上的.主权之战又岂是分朝划代的事情,何况对日之战又岂止是主权之战.
最后等国家终于富裕到...或者说远视到恢复记忆时,老兵恐怕是早已作古了.

是跟滇西远征军比,越战是中国兵的天堂. 写过了炼狱还怎么写天堂?战争只能是通往炼狱的方向.

正说就是绝不可能为了报销一个人物而报销一个人物,
这是一个丢失了魂魄的故事,自然也就是寻找魂魄的故事,
惨烈是放在最后一位,甚至要尽量避免的东西,
实际上247看前几集剧本时都快笑疯了,
用她的说法是根本不给人难受的时间.
幸存下来之后才是最艰难的事情,
所以这故事是艰难,绝不是惨烈,
并不是每个人说要杀身成仁就能成仁,
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这么个故事:-)

竹板敲出心酸话,叫声大爹和大妈。
湘江边上我长大,怒江前线把敌杀。
也曾去把松山打,也曾去把敌堡炸。
为国为民去拼命,冲锋陷阵我不怕。
只想胜利回家转,依然耕田种南瓜。
龙陵前线杀得紧,两军阵前挂了花。
野战医院锯断脚,剩下一脚难回家。
因此沿街来乞讨,当兵残废做叫花。
残汤剩饭给半碗,变鬼也要保国家。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1-08
兰小龙的东西写得忒深奥
~~追~~
离线越歌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1-08
引用第8楼苗溪2008-01-08 10:49发表的“”:
兰小龙的东西写得忒深奥 [表情]

深奥么?好像是有一点……其实还行吧?那是他临场发言的东西,我收集起来的,属于散句集录。
此人被老六称为“袖珍型湘西悍匪”,他的文风和思想和作品是有点那啥气质的,配上康洪雷中和一下倒刚好……
我喜欢他说的那些话,当时很戚戚焉的感觉。这回瞄着那“湘西”两字,就一块儿搬来那啥了。
飘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