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期<<读者>>刊登了一篇<<遮蔽与记忆:赵一曼>>, 记录了赵酷刑面前所非常人所能忍受的苦痛,用烧红的铁钎刺手指所表现出来的坚贞不屈.在<读者>论坛上,该文也掀起大讨论,摘录一部分如下:
1:看下来,大家都承认这是一篇颇有震撼力的好文章,只是有些人觉得了解更深才会理解、佩服更深,有些人觉得太惨绝人寰不忍卒读;有些人觉得要作为一个成年人,接受这样的惨烈都有点难度,再叫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接受的话是不是有点过于沉重?
至于我个人,本来看不下这篇文章,看这么多人讨论,特意认真看下来,心里非常难受我承认这是篇好文章,理智上也觉得应该支持这样的直面惨烈人生的态度,但从情感上,其实很难接受这样惨绝人寰的细节。看了投票,到现在还没有投反对票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出于我这样的“理智上赞成”的心理考虑,所以投了赞成票?一篇文章能引起这么多人的讨论是很幸运的事,不过不知道这评论、投票里面会不会有学生,他们对此的真实态度是怎样的呢
I大家的讨论其实提出了一个这样的命题: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讲述我们的历史,既尊重历史真实,又尊重历史人物,还能让家长放心、让孩子感觉这是“生命中能够承受之重”呢?这实在是给《读者》编辑提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2:昨天买了18期<读者>特意看了这篇,觉得才有发言权:
为什么不可以还原历史,文章除了真实而有限度的描述,没有刻意去渲染血腥或者暴力的细节,点到为止,震撼并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久久不去的疼痛、烈士的疼痛通过文章传递过来,通过时空传递过来,我以为没有理由对《读者》采用这样的文章说不.
我们甚至比我们更年轻的一代,没有理由不去回首历史,没有理由不接受钻心的疼痛,只要是能够读懂这些文字的人,我相信,绝对已经具有承受苦难的勇气和条件。我们需要承担的,不仅仅是光辉的英雄主义,我们更需要从内心世界强烈感知我们应该崇尚的真实的、真正的英雄主义,相信读过此文,我们的英雄才是活生生的,才是永生的,才具有耀眼的光芒,照亮着我们每个人心路,照亮着整个国家的前程。
)希望《读者》杂志多刊发一些震撼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在《读者》里更多一些才好!
3:有人认为让小学生了解《遮蔽与记忆:赵一曼》这样的真实事件,是不适合当前的教育的。但是,成人如你我了,却有人对此表示厌恶和回避。那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应该了解又适合了解的年龄段?王二小牺牲时只有13岁,还有刘胡兰,她是被国民党反动派害死的,我这里要强调的是她的年龄。她牺牲时年仅15岁。他们从小耳闻目睹敌人的暴行,同时周围的人对他们进行了反抗斗争的教育,所以他们才那么小就敢和敌人作斗争的。因此,引导今天的孩子了解残酷却真实的历史是必要的。我认为,根据读者论坛上对这篇文章的争议现象来看,现在让大家来阅读,从教育普及的角度讲,是显得晚了。如果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就开始普及这方面的知识的话,就不会再有今天部分读者提出的诸如:“揪心难过发怵震惊”、“暴力”、“低俗”、“性变态”、“恶心”这些反应了。当然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哪些有益的方式方法,相信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更妥善的方案。
我认为,《读者》这本杂志的受众。是一个具有相当的知识积累、相对全面的观察范围以及客观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人已经具备了,了解类似这样惨烈的历史事件的承受能力。如果,有人从描述英雄受难的文字当中看到了“性变态”之类的东西,那说明,这个人的知识积累是相对薄弱的,他的阅读倾向是略显低俗的。文章要表达的,是通过受难的残酷来表现英雄的壮烈和无畏,这一点,你感受到了吗?这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描写英雄就义的文章中,你没看到威武不能屈的大义凛然,却看到了低俗和性变态,这真是让人大感意外的事,实在是辜负了《读者》的良苦用心。我认为,《读者》出于一份真挚的历史责任感才积极的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阅读,这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我印象中相对保守的《读者》杂志来讲,是非常难得的事。是值得肯定的进步的做法。这可能正是《读者》不同于其他杂志的一个细节。通过登载这篇文章,我看到了《读者》具有别人不具备的史命感。把办一份杂志,当做完成一种使命,这实在是广大读者的幸事。
我不怎么连续的阅读《读者》,所以《读者》上类似《遮蔽与记忆:赵一曼》这样的文章到底选载过几篇,我没有查询过,我觉得应该不多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文章少,才会有今天的争议。我现在有种很庆幸的感觉,就是因为这样的历史我们很少有机会阅读,而《读者》给我们当了一个很好的向导。这会让那些对这方面的历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有目标、有选择的去了解去研究。我盼望,《读者》在今后能提供更多这样的文章让大家来学习和掌握。这对于今天的教育,以及正在争议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当务之急。
4:读了这篇文章,的确有些心惊。
日军这种惨绝人寰的行为,已经完全背离了作为人类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义。但是历史就是这样的,正视历史,正视战争的残酷以及它给人类造成的身体和心灵上的重创,我们才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避免人类悲剧的再次发生。这篇文章只是残酷战争的一个缩影,它毫不掩饰的揭露了日军的罪行,虽然会让我们觉得触目,但无论如何,历史不容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