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785阅读
  • 10回复

让人泪流满面的照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佳爱然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03-14
我在我们学校的贴吧里发现了这样一个好贴子!

男儿一跪仍英雄!!!!!!  
他——是一位西藏运输兵, 军功章代表着他为祖国立的汗马功劳, 可他连自己的妻子难产死亡都没来的及看上一眼。下跪, 在妻儿的墓前下跪……男儿一跪仍英雄!!!!  


为了生活,这位老婆婆,用她几乎没有力量的身体在.....


就是在西安,就是在这个地方有人花了30多万吃了一顿饭


再看看我们的孩子在什么样的教室里上课
离线佳爱然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03-14
继续!

还记得吗?这些所谓的明星在做秀烤肉,烤出来的煳肉居然卖了17800


而在这里,两个孩子却因付不起区区百来元的学费而被迫缀学在家,过早地肩负起了生活的重担,对他们来说,100多元钱的学 费竟如天文数字


这里,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未来,却只能在这样晴天四面风,雨天八方水的教室里苦苦求学
离线佳爱然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03-14
就是那张在网上广泛流传,引起了无数争议的照片。 我想,这张照片最大的现实意义不在于它揭示了 社会巨大的贫富反差,更让人 揪心的还在于--当这两个孩子长大之后, 我们又该用什么来保证他们所代表 的两个阶层的和睦相处?


我只是想要回我的工钱,可是~~~~


还有下面这位可怜的卖红薯的老人,在影响市容和他要活下去之间,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看着这张照片你怎么想的?
离线佳爱然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03-14
17岁的矿工,他一次背100多斤的煤走1000多米,一次一块钱


当代纤夫,那能有几多爱?


为了我给她照相,她特意借了个布书包其实她的是个400克的奇强牌洗衣粉袋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03-14
很著名的照片,好像在各大网站挂过N久了,小佳怎么才发现呀?

这两天在湖南卫视看了个<变形计>节目,很有意思,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我看的是这集:

变形计之《不舍的村学》

时间:2007-3-9 |来源:湖南卫视


--------------------------------------------------------------------------------

   本期讲述的是一名城市小学教师和乡村小学教师进行互换,通过两者互换,双方获得各自心灵的收获,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升华彼此教育理念,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流动。

   来自北京重点小学府学小学的苏磊老师和来自湖南凤凰县禾库乡补丁村九龙小学的吴义伟老师进行互换,双方各去对方学校教学七天,体验彼此的工作和生活。


   苏磊老师简介:
   苏磊,女,28岁,北京重点小学府学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8年教龄,月收入三千元左右,文静、和蔼可亲,典型的老师形象,是学校的骨干老师。
   府学小学简介:
   北京府学胡同小学具有六百年历史,前身为顺天府学。顺天府学是明清两朝的官办学校,因为顺天府学常出进士,史料上将府学胡同又称之为“进士”胡同。如今,在古代建筑中传来的朗朗书声不再是四书五经,而是现代文明科学知识。因此府学小学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情怀,禀承极强的历史传承感,又充满现代化教学气息。它既是过去的殿堂,又是今天现代教育制度的典范。



   吴义伟老师简介:
   吴义伟,男,40岁,湖南省凤凰县禾库乡补丁村九龙小学唯一的教师。1984年高中毕业即被聘为村里的代课教师,工资从每月30元“涨”到现在的200元,至今没有转正。代课22年,自己家徒四壁,吴义伟的家是全村最破烂的,还住在祖父辈遗留下来的木屋,惟一值钱的家具是岳父送的11英寸旧黑白电视机,房子的梁柱已经倾斜。女儿初中毕业后没钱上高中,儿子11岁也在自己的学校上五年级,家里一亩水田“还不够吃饭”,200元一月的“工资”时有时无。每到寒暑假,他忙完学校里的事后会抓紧时间去县城做工,800元一个月差不多能抵半年工资。吴义伟是村里唯一的“先生”,在村里有极高的威望。“要是没有吴老师,寨子里的娃们就只好失学,去其他小学要翻过4座大山,要经过悬崖峭壁的小山路,家长们不放心。”村民们这样说。
九龙小学简介:
   湖南省凤凰县腊尔山深处的禾库乡属纯苗语区,从乡里再到补丁村二组的九龙小学,要走4个小时山路,翻过4座大山。教舍是吴义伟借外出打工弟弟的空房子。学校很小,三个年级才17个学生,吴义伟用的是“复式教学”,即所有年级的孩子在一间教室里上课。教室有三块小木板当黑板,用来写不同年级的板书,三个年级的孩子大致分成两边。

   一共七天时间,吴老师,一开始受到大家的欢迎,但是很快体会到强烈的不适应,包括各个方面的,可以说在这个环境中他体会到巨大的落差感,他甚至不能理直气壮地去管理这些调皮的孩子,同时也对他们的教育有自己的看法,造成心理上激烈的冲突和变化,在互换的第三天,他提出要退出,离开,编导反复做工作,最后留下,继续完成变形,最后在全校述职会上,他的故事再次感动大家,府学小学为他捐助。很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确是一个把孩子放在心上的老师。

   苏老师,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她有她的娇气,有她的善良,她在山村这个闭塞落后的环境中,虽然不适应,但是时刻保持了自己的矜持,努力在做好,另一方面,她作为一种强势文明的代表,她在山中环境中还是表现出了充分的自信和游刃有余,特别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的确也体现出一个京城重点小学的老师的素质,这和吴老师的手足无措对比鲜明。苏老师起初的不适应,到很快适应,然后到发现了自己许多从来想像不到的事情,比如留守儿童在家吃错药导致后遗症,因为贫穷而即将辍学的孩子,山里孩子的坚强懂事,等等,让她感动,也让她最后获得了心灵上的成长。

   一切精彩就在3月12日(周一)晚19:35。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03-14
再转一篇博客,不好意思,应该不算太跑题吧。

变形计——不舍的村学 
作者:桃之妖妖 日期:2007-3-13 11:15:00
变形计——不舍的村学



拿着遥控器,有点儿百无聊赖地调着频道,加加加,减减减,然后,突然地,我看见了一个长得不错的女孩子,在一条山清水秀的大山前面的小路上,和一头老黄牛狭路相逢,牛没有让路的意思,女孩子又怕牛,所以,提着大包小包爬上了路边的稻田埂,踩着收割完的稻秧走路的时候,嘴里还有点儿自责地念叨着,呀,我是不是踩了人家的地了?



便是那种山清水秀的百丈大山,和那条田埂上的老黄牛,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于是,知道了这是湖南台的节目——《变形计》之《不舍的村学》。名字很含糊,之前我也没有看过节目介绍,姑且看看吧。



慢慢的,我看明白了,是说北京一个重点小学府学小学的骨干老师苏磊和湖南吉首凤凰乡补丁村——这是个么名字啊,补丁村!——的一个悬崖上的村子里的老师,互相交换一下工作环境,时间是7天这样一段工作和生活的经历。有电视台的编导在跟踪拍摄。



于是,我看到了苏老师大白天地遇到了村子里来乡里接她的老乡们,然后老乡们指给她看,前方不远的悬崖上的那些房子就是补丁村二组了。然后等苏老师一行从这边山头走下去,然后又爬上那边的山头进村子的时候,天,竟然已经完全黑了!四个小时的山路是个什么概念?乡亲们都打着火把站在路边迎接这位来自北京的漂亮年轻的女老师。学校里各个年纪的14个孩子站成两排,那些稚嫩的却又是脏乎乎的面孔在火把的微弱光芒里闪烁。山里的孩子,大山深处的孩子,贫穷,却又是可爱着的。尤其一个小小的女童,顽皮地伸着舌头,在嘴唇上转来转去。我家小戚同志笑了,说,呀,这个小女孩真漂亮。男孩子都是虎头虎脑的样子,真是很可爱的,如果不是满脸带着黑色的污痕或者灰色的鼻涕印的话。



然后苏老师来到了和她互换的吴老师的家,看到了吴老师的爱人,一个瘦弱的苗族女子。苏老师礼貌地和她打招呼,你好还没有说完,那名苗女就躲进了老乡的身后。老乡们说,这个女子听力不是很好,而且,她听不懂汉语。苏老师的表情瞬时有点儿尴尬。大碗盛饭,大碗盛菜,可是苏老师说饭盛得太多了,她起身往锅里又回拨了些。碗里有腊肉,有豆腐,蔬菜很少,因为买菜不方便,而且,村干部说我们村很穷,有菜也买不起。苏老师笑了笑,很勉强的样子。全家把最好的一铺床让给了苏老师,全新的毛毯、被子和枕头。可见,这家人是把苏老师当成了非常重要的客人。但是,大山里的人,穷言拙词,不会太多表达,只是默默地用行动来让客人知道,内心里,对客人的尊敬和热爱。



第二天上课,苏老师竟然发现,好几个孩子竟然听不懂她说话,即使她的京味儿普通话是那么标准。第一节课上就有男孩子吴江开始了调皮。苏老师把吴江喊到了第一排,让他单独坐。一节课下来,明显看出吴江心里的难过。苏老师这个时候问他知道坐在这儿不好了么?小男孩难过地点了点头,然后苏老师让他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从那以后,我发现,镜头里的吴江,不再调皮捣蛋。或许,他没有想到,这个说话轻柔笑容和缓的女老师,好像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体育课上,苏老师很吃惊地发现,好多孩子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竟然爬墙头,坐在学校——其实也就是一座农舍——的院墙上。这还能上课么?稍息立正的时候,我发现,竟然好几个孩子都没有穿鞋子,是光着脚板儿在泥土路上走的。一直以来,我都是很喜欢光着脚板的,但是,看着那些黢黑的满是泥污的小脚,我的心里,有一种很痛的感觉。因为 这里的光脚板,并不是代表着我一直都喜欢和向往着的自由和不受束缚,而是代表着贫穷和落后。



苏老师拿出北京的传统玩具空竹,抖给学生们看。孩子们很快便被吸引了,情不自禁地学着苏老师开始抖动双手,连调皮捣蛋的吴江,也获得了一个机会,去试着抖空竹,虽然孩子们更多的时候都是在摇晃,但是,脸上的那种毫不掩饰的开心笑容,很震撼着我们的心。我看着那些仿佛朝阳一般的笑脸,眼中有着湿湿的感觉。



苏老师还给学生们带去了笔记本电脑。孩子们竟然知道这个是电脑,苏老师问电脑可以做什么呢?有孩子说,可以打字。然后苏老师给孩子们看她们府学小学的网站,还给孩子们放动画片看。孩子们紧紧围在一起,瞪着懵懂的眼睛,一瞬不瞬地盯着那个方寸的屏幕。有个个头儿小的孩子还不停地上窜下跳,努力寻找着一个最好的位置以便于能够透过那些重叠的毛茸茸的脑袋看到电脑上的动画片……



班里竟然还有一个孩子,不会说话也听不懂的吴丽丹。孩子们告诉苏老师因为吴丽丹把奶奶放在窗台上的安眠药当成糖豆吃了所以变成现在这种情形了。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让苏老师决定要去这些孩子们的家庭走访一下。于是她首先来到了吴丽丹的家里,在小班长吴丽枝的带领下。吴丽丹的奶奶表情有些呆滞地看着苏老师,说着我们都听不懂的话。然后小班长给苏老师翻译说,她说吴丽丹出去玩了,不在家。吴丽丹跟着爷爷回来了。爷爷去舂米了,微驼的背,担负着一担米回来了,扁担的两端被压得很弯。我估计我连跳都跳不起来。吴丽丹依然不说不笑,只是让爷爷抱抱。她的爸妈都在外面打工。苏老师问吴爷爷,丽丹治好了没有。吴爷爷说他的孙女和那些孩子一样,是个治好了病的好孩子。但是苏老师宁愿认为,这只是爷爷疼爱自己的孙女故意这样认为的。



然后苏老师又顺路来到了吴丽枝的家里。同样是父母在外打工的四姐妹,除了大姐在镇上上学,其余三个孩子都在村子里的学校里上学。小班长吴丽枝才6岁的小妹已经有模有样,会做很多家务了。苏老师掀开了大锅盖,锅里是半锅略带浑浊的水。吴丽枝开始熟练淘洗大半个南瓜。苏老师问,今天做几个菜啊?丽枝说,只做这一个菜。苏老师又问,那你们不吃肉么?吴丽枝说,我们很少吃肉,然后很快地又加了一句说,我们半个月才吃一次肉。——是真的么?在那个地方,她们弱小的年纪,去哪里才能买到肉呢?即使有肉在卖,那么她们用什么来买呢?——吴丽枝说,这里主要就是吃南瓜的。



课间的时候,吴江小朋友的爷爷过来看望苏老师。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是村子里唯一的一名医生。他和苏老师并排坐在黝黑的椅子上,说苏老师,您是北京来的,有文化的老师。有文化好啊。我们都没有文化。苏老师劝慰着他说,没有关系的,下一代就会有文化了。老人用瘦骨嶙峋的老手,抹着自己深陷的眼窝,却止不住,滚滚而下的那些沧桑的纵横的老泪……



这是苏老师在美丽却又贫穷的大山里的两天时间。镜头切换到吴老师北京这边。那些在皇城根儿里天子脚下的小皇帝们,跟个小爷一样,对吴老师的苦口婆心委曲求全置若罔闻视而不见。欺生是他们常见的把戏。吴老师很懊恼,很疲倦,因为他内心的卑微和不自信,使得他无法让孩子们听从他的话。第一天上课的吴老师穿着宽大的浅灰色西服,袖口还有着醒目的商标没有来得及拆掉,也或许,他根本不知道这个商标应该拆掉。深色的裤子下面,是一双绿得有些扎眼的解放鞋。这是一双新鞋子。很绿,仿佛大山深处的那种葱翠,但是却在这个现代化的都市里,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吴老师总是怀着一种很卑微的心态,说,我是从乡里来的,我是一个不是老师的老师,我是很随缘的人,今天你可能和我一起坐在北京,也可能明天你就会在吉首的街头上看到我在要饭……



中非合作论坛正好那个时候在北京举行。府学小学的军乐队担任其中的一项演出任务。慈祥的女校长把一个工作证的牌牌戴在了吴老师的脖子上,这个已经不再年轻的黝黑的汉子,竟然低头弯腰冲着校长鞠了一躬,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然后他很有责任感的融入到了演出中,间或冲着路边的非洲友人拍手示意微笑,换来一个同样友善的微笑。但是演出结束后,孩子们说他很像非洲人的一句玩笑话,却让他沉默了。他告诉孩子们,我这是在地里做工的时候,被太阳晒的。你们没有见过那些做工的人么?孩子们睁着茫然的眼睛摇头。



府学小学的孩子们的午饭都是在学校里吃的。吴老师反复强调,至少孩子们要吃掉一半的饭才可以放下。但是孩子们吃不了那么多,于是便趁着他不注意,将饭盒端起来扔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的垃圾桶里。那个红色的大大的垃圾桶,已经被剩饭剩菜堆得满溢了出来。吴老师很心疼这样的浪费,为了避免,所以他开始吃孩子们的剩饭剩菜——虽然这样的方法并不见得妥当,但是总是比全部都扔掉要好很多。我是这样认为的。看到这里,突然想起了以前在网上看到有乡里孩子和南方特区城市的孩子交换学习的情况。乡里的孩子们说,我们很纳闷,为什么城里的孩子,一天要吃三顿饭?我们一天都是只吃一顿饭的。心中有大恸,在听了这样沉重的话语从那样天真的嘴巴里说出来之后。



第二天要过去的时候,吴老师和编导组的人说,我要回家,我很累,而且离开家这么远,我很想家。然后提着自己的行李要离开。他远去的背影,越来越模糊。而且他还说,不能让一个乞丐,去宾馆里吃饭。这是吴老师的那种心态的写照。是一个乡下来的人,无论如何也融不进都市的生活圈子里的那种疏离感的真实写照。仿佛我们周围的那些进城务工的男男女女,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如何奋斗,终是不被城市里的人所接受,虽然城里人的日常生活都已经离不开这些务工人员。



片子很长,但是还只是上半部分。下半部分要在今天晚上的19:30分继续,一直会演到21:00。我很盼望能坚持看完。



总是在工作或者生活不遂自己的心意的时候,渴望找一个陌生的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倚着墙根儿发呆或者晒太阳,什么也不多想,什么也不去做。一直以来都认为,教师,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但是看了这部片子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想法是多么的懒惰,多么的可耻。



早晨来百度《变形计》,看到原来那个位于大山深处悬崖顶上的小学,这么多年,吴老师教育出那么多的优秀学生。而且,吴老师因为家庭负担曾经放弃教学三个多月。但是最后,他终于还是放不下那些山里的孩子们,而重新返回了这个校舍还是借自己弟弟房屋的小学。这个学校里的学生,有最小的三岁,属于学前班的年龄,有一年级,有二年级,有三年级的孩子……都是吴老师一个人教,都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教室是一间石头房子,从一个布满了木栏杆的窗子里,透出外面璀璨的阳光。阳光照在孩子们的脸上,脸上,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我很没有出息地哭了,为了吴老师的那种孜孜不倦的超人一般的坚持,为了苏老师那种想给山里的孩子们带去现代文明的积极态度,为了孩子们那对知识对文化对未来对大山外面充满了渴望的眼神,为了古稀老人那涔涔的泪水,为了农村的教育,为了那些民办教师甚至不是教师没有工资但依然坚持在教师的岗位上的乡村教师们,为了吴老师那努力纠正但是仍然带着浓重湖南口音的普通话,为了片子里贯穿着的一种执着,我很没有出息地哭了……



或者,我可以考虑,当在城市里总是累了的时候,不一定要去那些美丽的阳朔、丽江、凤凰晒太阳,去这样的大山里,和孩子们待一段时间,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



我不在大山里,就在去大山的路上……

收藏到:[新浪ViVi][365Key][YouNote][搜狐网摘][博采中国][365Fav][天极网摘][和讯网摘][热门文摘]
阅读全文(210) | 回复(9) | 引用通告(0) | 编辑

上一篇:有故事的人
Re:变形计——不舍的村学
作者:妞(博客) 日期:2007-3-14 15:54:04
我看完后也沉思了许久,同为教师的我,面对条件优越的学生,每每为他们的叛逆所烦恼,可看见村里的孩子,痛心啊!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变形计——不舍的村学
作者:桃之妖妖(博客) 日期:2007-3-14 15:35:00
昨晚看完下部分,我说小戚同志:妈妈,以后我也去这样的地方教那些孩子吧?小戚同志立刻答应:好啊,去吧。不过,那个老师都没有工资,你怎么养活你自己呢?于是,我又沉默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变形计——不舍的村学
作者:Frank(博客) 日期:2007-3-14 14:07:42
我也看了 都看了

感触

可是之后呢 ?如何解决呢 ?没有人有办法

现实啊

人呱呱坠地的时候,也许说来到了残酷的现实

刚才看了好多网站关于这个新闻的评论

褒贬不一

有贬崔博导的

………………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变形计——不舍的村学
作者:小乐(博客) 日期:2007-3-14 12:46:57
很遗憾。最后的结尾被一个电话打断,看到老吴在那么多人面前落泪`感触之深`如果有机会`我真想去大山里看看那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苏老师为了一个孩子不去外边打工,大老远的跟北京的校长打电话求救`真的很感动`孩子们`努力!!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变形计——不舍的村学
作者:周游(博客) 日期:2007-3-14 12:40:16
一口气看完,很是感触,不知道说什么

本是农村出来的,才参加工作,但我还是想些办法去帮助一些人,我的一点付出可太少了 。

好在现在农村小学读书不用交学费,但还是有因为穷而不能上学的小孩.

心很乱,该怎么办?!

真心希望有很多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关爱他们。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变形计——不舍的村学
作者:烟(博客) 日期:2007-3-14 11:03:51
 昨天晚上只看到了下集,照说一个30多岁经历过许多沧桑的男人不应该泪流满面,但我还是多次的被感动,多次的热泪盈框。曾经做过老师,但没有吴老师的执著,没有苏老师的才华,所以放弃了。看完后,更明白了老师工作的神圣,也更知道了教师肩负的责任。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自己的快乐!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变形计——不舍的村学
作者:不舍的村学(博客) 日期:2007-3-14 11:02:24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没有全看完,很遗憾,谢谢你苏老师到我们湖南支教,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但你给他们带去了知识的种子,带去了外面的精彩,让他们看到了什么是电脑,谢谢你,湘西的人们不会忘记你,湖南的人们不会总忘记你。谢谢!!!!!!!!!!!!!!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变形计——不舍的村学
作者:梧桐(博客) 日期:2007-3-14 10:01:24
因为加班,我没有完整的看完变形计,但是能看到的都看了,我也哭了!很多次,泪水就自然的流出来了,不想多说什么!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都有各自的快乐,但是我们城市的孩子们啊!你们一定要懂得自己的快乐!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变形计——不舍的村学
作者:西西(博客) 日期:2007-3-13 13:42:39
一口气看完了,感触很深很深。。。
~~追~~
离线黄栌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03-15
那个变形记之类的我似乎见过一期,是让一个城市里的富裕孩子和一个农村的贫穷孩子互换,我觉得这策划对那城里孩子绝对有好处(那孩子已经不是一般的让人不爽的富裕孩子了),可是完全是在害那个农村孩子,他来到城里见到花花世界见到种种引诱人的东西,他很明显还没有太强的自控能力,并且表现出了对那些东西的极大兴趣,那节目应该是几期,我只看了第一期,不过很为那农村孩子担忧,这只是一个7天的活动,等到活动结束他回到家乡,他还能真的回到家乡么?那花花世界,并不是一般的能影响一个孩子啊……

以上,先顶后看
离线小香蕉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03-15
照片已是火星帖了。。。咦,不是不让传图片吗?
也许云落泪了风会吹干它,可是风叹息又怎么安慰呢?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7-03-15
引用第7楼小香蕉2007-03-15 17:43发表的“”:
照片已是火星帖了。。。


小香蕉真聪明。

引用第7楼小香蕉2007-03-15 17:43发表的“”:
咦,不是不让传图片吗?

不是传的,是外边连过来的。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7-03-15
引用第6楼黄栌2007-03-15 17:14发表的“”:
那个变形记之类的我似乎见过一期,是让一个城市里的富裕孩子和一个农村的贫穷孩子互换,我觉得这策划对那城里孩子绝对有好处(那孩子已经不是一般的让人不爽的富裕孩子了),可是完全是在害那个农村孩子,他来到城里见到花花世界见到种种引诱人的东西,他很明显还没有太强的自控能力,并且表现出了对那些东西的极大兴趣,那节目应该是几期,我只看了第一期,不过很为那农村孩子担忧,这只是一个7天的活动,等到活动结束他回到家乡,他还能真的回到家乡么?那花花世界,并不是一般的能影响一个孩子啊……
以上,先顶后看

不知你说的是和青海孩子互换的那期,还是和陕西孩子互换的那期,和陕西孩子互换的那期我下载看了,还好,陕西孩子很懂事,也似乎没有被引诱坏

很希望看到他们的后续报道。
~~追~~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7-03-18
虽然都看过了,但还是要顶一下.我这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图片,需要吗?
多一份力量,就多一份希望!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