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043阅读
  • 4回复

[分享]狱中上母书 /夏完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苗溪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06-01
http://218.84.106.18:8088/datalib/2003/Literature/DL/DL-182257

狱中上母书①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②,两易春秋③。冤酷日深④,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⑤,以报大仇,恤死荣生⑥,告成黄土⑦。奈天不佑我⑧,钟虐明朝⑨,一旅才兴⑩,便成齑粉(11)。去年之举(12),淳已自分必死(13),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14),菽水之养(15),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16),生母寄生于别姓(17),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18),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呜呼!双慈在堂(19),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20)。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21),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慈君托之义融女兄(22),生母托之昭南女弟(23)。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24),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25)。会稽大望(26),至今而零极矣(27)。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28),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29)?呜呼!大造茫茫(30),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31),岂止麦饭豚蹄(32),不为馁鬼而已哉(33)!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34),决不肯舍!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35)。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36),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37),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38),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39),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40)。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41)。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42),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43),视身若敝屣(44)。但为气所激(45),缘悟天人理(46)。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注释

狱中上母书
①此文为作者在清顺治四年(1647)被捕后于南京狱中写给生母陆氏与嫡母盛氏的绝笔书。信中就尽义与亲情两者申述,思周情深,缠绵中寓浩然正气。

②严君:对父亲的敬称。见背:去世。夏完淳父夏允彝,为几社创始人之一,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福建长乐县知县,后丁母忧归家。南都失守,与陈子龙等起兵松江,兵败沉水死。

③两易春秋:过了两年。④冤酷:残酷无道。《韩诗外传》卷五:“纣之为主,戮无辜,劳民力,冤酷之令,512加于百姓。”这里指清朝的惨无人道。

⑤复见天日:指驱逐满清,恢复明朝。

⑥恤死荣生:使死难的人得到抚恤,使活着的人得到荣封。

⑦告成黄土:把恢复明室的消息告祭于先人。黄土,指父墓。

⑧佑:帮助。⑨钟虐明朝:降祸于明朝。钟虐,汇聚灾祸。

⑩一旅才兴:指顺治三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栴在太湖起兵。

(11)齑(jī机)粉:粉末,喻失败。(12)去年之举:指作者于前一年入吴易军抗清,兵败后,只身流亡,历尽艰危。(13)自分:自料。

(14)斤斤:仅仅。

(15)菽水之养:指对父母的供养。《札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16)慈君:作者的嫡母盛氏。夏允彝死后,盛氏削发为尼。空门:佛门。

(17)生母:作者的生母陆氏(夏允彝妾)。夏允彝死后,陆氏寄居在亲戚家。

(18)溘(kè课)然:忽然。先从:先追随。九京:即九泉,地下。

(19)双慈:生母与嫡母。

(20)“门祚(zuò坐)”二句: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祚衰薄,晚有儿息。”意思说家门衰落,福泽浅薄,又无同胞兄弟。祚,运气。鲜(xiǎn险),少。

(21)推干就湿:把干燥处让给幼儿,自己睡在幼儿便溺后的湿处。形容母亲养育子女的辛劳。语出《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居湿,绝少分甘。” (22)义融女兄:夏完淳的姐姐夏淑吉,字美南,别号义融,嫁与嘉定侯洵。

(23)昭南女弟:夏完淳妹妹夏惠吉,字昭南。家亡后奉母陆氏寄居亲戚家。

(24)新妇:作者的新婚妻子。雄:男孩。

(25)置后:抱养别家的孩子为后嗣。

(26)会稽大望:会稽的望族。会稽,古郡名。大望,指夏姓大族。传说夏禹曾会诸侯于会稽,于是会稽姓夏的人都以禹为其祖。(27)零极:零落到极点。

(28)西铭先生:即张溥。张溥无子,死后钱谦益等为他立嗣子,名永锡。此子未能继承张溥的遗风,为人诟笑。

(29)愈:好。(30)大造:造化,指天。

(31)庙食:享受庙祭。

(32)麦饭豚蹄:指祭祀死者的食品。麦饭,面食。豚蹄,猪蹄。

(33)馁鬼:饿鬼。人死后无子孙,则无人祭祀而会成为饿鬼。

(34)先文忠:指作者的父亲夏允彝。参见《细林夜哭》注。诛殛(jí极)顽嚚(yín银):诛杀顽钝之人。诛殛,诛杀。顽嚣,顽钝愚蠢之人。

(35)北塞之举:出师北伐,驱逐满清。这句话说死后再度转世为人,仍与其父在北方起兵反清。

(36)武功甥:夏完淳的姐姐淑吉的儿子侯若檠,字武功,小完淳六岁,少负文才,有神童之称。大器:大材。夏完淳曾于狱中寄诗给他,其中有“大仇俱未报,赖尔后生贤”之句,对他寄予了极大的期望。

(37)寒食:指清明节,是上坟祭鬼的节日。盂兰:旧俗七月十五日中元

513节延僧尼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解脱饿鬼倒悬之苦。

(38)若敖之鬼:无子孙祭祀的饿鬼。若敖,楚国公族名。这一族的子文为楚国令尹,看到族人子越椒行止不正,将会给整个家族带来灾难。临终前,对族人哭着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后来,若敖氏终于因为越椒叛楚而被灭了全族。事见《左传·宣公四年》。

(39)新妇结褵:顺治二年夏,夏完淳与钱梅女儿钱秦篆结婚。结褵:指女子出嫁,代指结婚。

(40)渭阳情;甥舅之间的情谊。《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据说此诗是写晋公子重耳出亡,辗转到了秦国,后来他的姐夫秦穆公护送他返国即位,外甥秦康公时为太子,送他至渭阳,作诗赠别。后世因用渭阳比喻甥舅。渭阳,渭水之北。(41)将死言善:语出《论语·泰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言善,指说话真诚不欺。

(42)含笑归太虚:含笑而死。太虚,天。

(43)大道本无生:大道,天道。无生,佛教认为,生命本无所谓生死,是一个虚幻的过程。

(44)敝屣(xǐ徙):破鞋子。

(45)气:正义之气。激:激发。(46)“缘悟”句:缘此明白了天道和人事的道理。天,天道。人,人事。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06-01
夏完淳是我初中时候的偶像,他的这篇<狱中上母书>是要求会背的,现在读来,还能琅琅上口。最后一段真是文采飞扬、痛快淋漓。

在网上找旁的资料,见到汉网的一个夏完淳的生平简介,转在这里。
另外这个帖子里还有汉网的网友“松江祭祀夏完淳活动”的报导: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42&ID=83617&page=1
感动。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06-01
在上海西南隅的松江,曾经有一位———十七岁的伟少年


(2005年3月18日)




  松江昆岗有个荡湾村,夏完淳在那村中一处墓穴下默默寝息,已有三百五十多年了。他死的时候只有十七岁,用现在的话说,那时他还是个“花季少年”。他是在南京被清军杀害的,直接下诛杀令的是降清的“大学士”洪承畴。在当时43名共赴刑场的抗清义士中,他是最年少的一个。

  记得那次与友人特意去凭吊夏完淳墓,问了好几位乡民,才终于找到。当地人谙知夏完淳的似乎也不多了。那墓实在是不起眼,可以用“萧瑟、寂寞”来形容。唯一可以引人注目的是,上海解放后的首任市长陈毅元帅为夏墓题写的碑名。———那次凭吊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近几年到处兴起“开发热”,寂寞的夏完淳墓,不知尚安在否?

  近日,接获吴春荣兄惠赠的新著《少年英雄夏完淳》,顿时油然而生一种欣喜感。所欣喜者有二:一是我虽祖籍常州,但定居松江已有好些年头,也算得上是“半个松江人”了,对夏完淳有一种“吾乡英杰”的亲近感;二是这几年来“辫子戏”充斥荧屏,“主子”、“奴才”之声不绝于耳,现在终于有一部讴歌顶天立地、昂首不屈的“真的猛士”的作品了。“真的猛士”一语,我是从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借来的。

  春荣兄是土生土长的松江人,多次听他说起本乡的“先烈”夏完淳,都荦然可感其“高山仰止”的钦敬之情;完成这部作品,也算是遂了他久藏于心的一宗夙愿。小说从夏完淳呱呱降生起笔,到少年英雄慷慨就义终篇,其间叙述了端哥(夏完淳的小名)的童年早慧,他在家国忧患之中成长的故事,而大部分篇幅则是着意描绘夏完淳等志士百折不挠、可歌可泣的抗清斗争。作者笔下虽然也有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如艺馆女子李如品,她与夏完淳的一段情缘,以及在夏赴往刑场时自刎相殉……但书中大多数人物都是真实的,诸如完淳之父夏允彝,其师陈子龙,还有钱彦林、顾炎武、吴志葵,以及嘉定的侯峒曾、黄淳耀等等,他们都是史籍留名的抗清志士。书中主要的反面人物,就是曾为明廷重臣、降清后在江南充当剿灭抗清武装急先锋的洪承畴。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各呈姿采,故事情节的描述跌宕起伏,读来颇引人入胜。小说用的是“且看下回分解”的章回体写法,文字清通晓畅,又不乏书卷气。

 人们对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的史迹,大都耳熟能详,或至少晓得他们的名字;而夏完淳呢,恕我直言,即使在他的本乡本土,知晓其英名的,恐怕也不是很多了。郭沫若先生曾对夏完淳赞赏、推崇备至,在抗战时期,还写了一部以夏完淳抗清斗争为题材的史诗式戏剧《南冠草》,令当时观剧的民众热血贲张,更激励起抗敌的斗志。十七岁殉难的夏完淳,比诸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真是毫不逊色,他完全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几年来,“清宫戏”红火得异乎寻常,荧屏上的“辫子”几乎触目皆是;那个因巨额诈骗罪而被判刑的“大鳄”张俊以,为电视剧《康熙王朝》写的主题歌词,名为《向天再借五百年》,若果然遂了这张某代“满清皇上”所祈的“再借五百年”的宏愿,那么,中国男人的后脑勺至今仍得拖着辫子,而且,还要往后再拖上两百年!有时真令人不禁怀疑:影视界的有些人是不是患上了病态的“恋辫癖”?公元1645年起,夏完淳投身于其中的江南抗清斗争,事实上主要不是为了扶救南明小朝廷(这个朝廷太腐朽了,夏完淳曾在《续〈幸存录〉》中加以犀利剥露),它演化成了一场殊死的“抗辫”斗争。“辫子”在当时已成为血腥的异族压迫的象征。春荣兄在书中写了夏完淳与其父其师在松江举义,写了从黄浦江到太湖的激战,写了清军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没有正面写到,清军在扬州的十天屠戮,死难者达80余万。这就是残酷的真实的历史。春荣兄的这部作品一定程度上再现了那段历史,而在那血与火的历史中,如群峰崛立的英雄之间,有一位是十七岁的伟少年!


文章转载自解放日报





十七岁的抗清英雄夏完淳



  夏完淳松江华亭人。他的交亲夏允彝是个有学问、有爱国心的人,曾经参加明末一个爱国文学团体——“几社”,并是其中的领袖之一。夏完淳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良好教育。夏允不仅鼓励夏完淳认真读书,而且很慎重的为儿子选择良师,夏完淳的老师有张溥、陈子龙等当时知名学者。

  夏完淳很高的天赋,在教师的指导下。他5岁就能讲述《论语》,6岁时和长辈交谈,对答如流。9岁时已经写了一部诗集《代乳集》。被人称为“神童”。

  夏完淳不仅书读的好,而且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他和一些朋友模仿父辈的样子,组织了一个叫”西南得朋会“的小团体,在一起研究诗文,讨论国事。

  清军南下占领苏州和杭州以后,曾经请夏完淳的父亲出来做满清的官,但被其父严辞拒绝。他和夏完淳的教师陈子龙一起带着夏完淳参加了明朝松江总兵吴志葵的队伍。夏允彝利用他曾是吴志葵老师的友谊,发动请他来抗清。当时夏完淳只有十五岁,刚刚结了婚,婚后几天。他就离别了新婚的妻子,赴战场去了。在苏州战役中,由于先锋孤立无援,援军没有及时赶到,结果被清兵打败。吴志葵见此情形,无心恋战。就率军登舟撤退。夏允彝父子只好流泪拜别诸将士,又在苏州城下停留了几天,才忍痛离去。

  不久,吴志葵兵败殉国。夏允彝见山河败碎,民族危亡,而自已却又无力挽救。便决心以身殉国,他把自已的著作《幸存录》手稿交给夏完淳,命儿子继续写下去,又叮嘱儿子变卖家产充作军饷。然后他怀着满腔悲愤跳进松江自杀了。斗争的挫折、父亲的死使年少的夏完淳更成熟了。他和老师陈子龙、岳父盟誓,决心抗清到底。他们又一起参加了吴日升领导的义军,在太湖一带进行活动。吴日升很器重这位十五岁的少年,让他担任义军的参谋,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后来他们又和江浙一带的鲁王政权取得了联系,夏完淳被任命为中书舍人。由于众寡悬殊,义军最后还是被清军打败了。吴日升和陈子龙相继牺牲。可是夏完淳仍然满腔热情的四处奔走,宣传抗清,联络抗清志士。他还写了大量的诗篇,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情,但由于南明政权无心也无力组织抗清,这使夏淳的种种努力都化成了泡影。1647年秋天夏完淳写给鲁王的一封奏折不慎清军查获。几天之后清兵闯入他家,把他和岳父一起抓走,押送到了南京。

  在审讯堂上,夏完淳昂首挺立,坚决不肯跪下。此时审讯夏完淳的竟然是大汉奸洪承畴。他听说博学多才名震江南的“神童”夏完淳被抓到了,决定亲自劝诱他降清。此时夏完淳看到这个背叛了朝廷、甘心为满清奴仆的狗官,心里怒火中烧。洪承畴假惺惺的说“我看你年纪轻轻的、不懂得什么,哪能够起兵造反呢!一定是上了奸人的当。我看你年幼无知,实在可怜。只要肯归顺我朝,回去好好读书,本督将保你做大官。”



  夏完淳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故意说:“我听说有个享九(洪贼字享九)是本朝的的大忠臣。松山杏一战,他身先士卒,壮烈殉国。我虽然年幼无知,可早就十分仰慕他的忠烈。我如今要向他那样杀身报国,决不投降。”

  洪承畴的身边卫兵还以为夏完淳不知道是谁在审他,就悄悄的告诉他,现在端做在堂上的正是享九先生。他归顺了满清,还做了大官。

  夏完淳听了,冷笑一声,讽刺的说到:“享九先生早已殉国,天下人谁都知道。当时先皇还亲自设祭,泪流满目,众大臣东向遥拜。你们这些小人是什么东西,竟敢假冒忠臣大名,污辱忠魂,实在可恨可恶!”

  夏完淳义正辞严的话语,使洪承畴坐立不安,却又无言以对,好半天才有气无力的把手一挥,说:“带下去!”他原以为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很容易对付,不料夏完淳竟当着许多文武官员口口声声的称他是以身殉国的忠臣。真是又羞又恼,哭笑不得。

  夏完淳在狱中泰然自若,谈笑自如。他知道自已不可能生还,所以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在狱中写下《狱中上母书》,向母亲表白自已忠贞不屈的爱国之心,安慰母亲说:“人生谁无死,最要紧的是怎么死,要死的有价值。为国而死,正是尽了我的本份。”夏完淳在狱中还写下了《遗夫人书》和诗集《南冠草》。

  夏完淳还曾写了一首诗赠给其岳父,诗中说:乐今竟如此,王郎又若斯。白差秦狱鬼,犹是羽材儿。月白劳人唱,霜空毅魄悲。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在狱中其岳父没有像夏完淳那样坚定,常愁眉苦脸,言谈话语中常流露出乞求活命的心意。夏完淳用民族大义开导他,并写了这首诗。夏完淳还慷慨的说:“当年我们与陈公(陈子龙)一同饮血酒起义,江南人民莫不踊跃参军。今日兵败被擒,我当与岳父大人一起慷慨就义,才能对得起陈公和死难的义士,也才算得上堂堂大丈夫。怎么能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活着呢?”

  其岳父受到夏完淳的感染,他从此毅然奋起。专心吟咏诗词,写下了许多悲壮诗篇,当年秋天,夏完淳和其岳父以及另外三十多位抗清志士,在南京西市刑场同时被害。临刑前,夏完淳神色不变昂首挺立。刽子手却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英雄。

  夏完淳死后,有人把他的尸骨运回松江,埋葬在小昆山下汤湾村夏允彝的墓侧。夏氏父子受到后人的尊敬,后人常来瞻仰凭吊他们的墓,成为当地的胜迹。夏完淳那喷薄着爱国豪情的诗词。也成为千古绝唱,在后代人中流传。受到人们的珍视。
~~追~~
离线一南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06-02
好文章,值得多读几遍!谢谢苗溪!
离线小米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06-22
这个要收藏!

前阵子,央视十套《百家讲坛》纪连海讲多尔衮的时候,也提到过夏完淳。很崇拜的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