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热与红岩胡同
--------------------------------------------------------------------------------
http://www.qianlong.com/2009-09-09 09:27:45千龙网
小说《红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风靡一时,作品以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许多读者的心。196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搬上银幕,因为赵丹、于蓝、蔡松龄等艺术家出色的演技,使许云峰、江雪琴、华子良等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说和电影中“华子良”的原型,正是被关押了近14个春秋、最终从重庆白公馆这所秘密集中营成功出逃的韩子栋。
韩子栋原名韩国桢,山东省阳谷人,1932年在北京中国大学读书时参加革命,1933年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位于西绒线胡同西口的春秋书店,曾是他最初投身革命并坚定了革命信仰的地方。1934年11月韩子栋被捕时,年仅25岁,1948年8月18日逃出魔窟,他已39岁,在这段人生最美好的岁月中,韩子栋用执著的“信仰”,在深牢大狱中书写出一段名垂青史的传奇。
《红岩》出版于1960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在狱中,他们亲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志士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因此长篇小说《红岩》中的人物,很多都有“原型”。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描写革命先烈的小说中,《红岩》可谓是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北京甚至还出现了一条以这部小说名字命名的胡同——这就是位于朝阳门南小街东面、大方家胡同与南竹杆胡同之间,并与这两条胡同平行的红岩胡同。
红岩胡同不长,呈东西走向,东接东水井胡同,西至西水井胡同,原名叫真武庙胡同。据说胡同内最早曾有一座真武庙,胡同遂以庙得名,但因当时北京有十多条叫真武庙的胡同,而且,《红岩》正“热”,这条胡同于是更名为红岩胡同。
红岩胡同与相邻的大方家胡同、芳嘉园胡同、南水关胡同和东、西水井胡同等一起,于2001年开始危改拆迁,新楼拔地而起,成为一片新的住宅小区。现在的红岩胡同仅剩下不足二三十米、路北单号的两个院落,但门牌号尚在。看着“红岩胡同17号”和“红岩胡同甲19号”那历经岁月沧桑的红色门牌,许云峰、江姐、华子良等仁人志士顽强不屈的形象,仿佛又浮现在了眼前。
其实,何止是《红岩》中的英烈,共和国的奠基者,哪个没有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从西绒线胡同的春秋书店到红岩胡同的变迁,见证的不仅是新中国的来之不易,还有共和国60年前行的足迹!
编辑:羽帆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