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1646阅读
  • 21回复

进城观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岁寒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0
— 本帖被 穆阑 从 煮酒品茶 移动到本区(2008-11-19) —
  本来想到首都剧场去看茅威涛版的新梁祝的,但周末没有演出,本学期我和先生的课都太多了,非周末的晚上实在抽不出时间去看。《藏书之家》在电视里看过一点,苗溪又从网上当了视频刻了碟送我,照理可以不去看的。恰好学校越协多出一张票,卖出去就可以创收,我有心为越协的孩子们的创收作点贡献,因此,尽管是楼上的票,还是咬着决定去了。

  在周末的晚上进城是一次历险。一出门就堵车,堵得水泄不通。化10块钱,在出租车里坐了半站地,不得不下来步行。走了两站路,到了城铁。城铁竟然意外地没有把人挤成照片的感觉。但从城铁站通往地铁的路上,人流的景观就比较可怕了。到了地铁站,恰好一列车即将开出,我慌忙跳上去,列车开动,才发现方向坐反了。到了积水潭,下车往回坐。到复兴门,再下车,从环线地铁换乘一线。经过一个小时的不断换乘,终于到了王府井。记得学校BBS上孩子们说应该在王府井站的新东方广场的出口出去,但我出来之后,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高档商场。懵懵懂懂地从商场转出来,到了熟悉的王府井步行街。早知如此,就应该从步行街的那个口出去的。

  王府井的步行街与一般马路上的情况不太一样,没有因为是周末的晚上而比平日拥挤。我大步流星地往北走,街上的人越来越少,心里有点恐慌,不知自己走对了方向没有。最后一次在首都剧场看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而且那时都是骑车或者坐公交车去的,所以这个剧场在哪里我是一点印象都没了。看见街边停着值勤的警车,赶紧上去打听,美丽而冷傲的警察MM告诉我一直往前走。心里立刻踏实起来。

  首都剧场是北京人艺的专属剧场。服务是一流的。我早到了半个多小时,被告知还未到观众进场时间,但可以在观众休息室等候入场。在休息室闭目养神时,服务生进来告知可以入场了(休息室只我一人)。剧场不大,因此坐在楼上感觉离舞台还不算太远。临近开演时,楼上上座还不到一半,第二排整个都空着。于是我跟着大家伙都挪到这一排来,向下一看,楼下基本上都满了。

  戏讲的是宁波天一阁范家两代人藏书守书的故事。才女花如笺为登天一阁藏书楼读书,在家苦读十年,终得带着丰厚的陪嫁嫁入范家。大喜之日,新郎范迁正在前方与清兵作战,小叔范容不肯尊姨娘伺书夫人之命代兄拜堂,如笺倒是与同样是书痴的小叔一见如故。范家祖训之一是女人不得登楼读书,范容对如笺的期望爱莫能助。如笺失望之下,不愿将陪嫁奉于夫家以解夫家经济上的燃眉之急。

  如笺丈夫范迁战死疆场,伺书夫人为修葺藏书用的夹墙受伤而亡,如笺受伺书夫人临终嘱托,决定留在范家守护守书人范容,并将自己的陪嫁奉献出来,以助范容实现《焚书》、《藏书》双书合璧的的藏书梦想。但《焚书》的拥有者孙知府倾慕如笺已久,他提出的售书条件之一就是娶寡居的如笺入孙府。在“留书还是留人”的矛盾中,范容作着艰难的抉择。当他最终决定留人时,如笺已经穿着嫁衣离去。旋即,孙知府在与入甬的清兵作战中阵亡,临死前嘱咐将孙府全部藏书赠与天一阁。书,夺去了守护了范容十几年的姨娘的生命,也使他失去了深爱的下一个守护人,范容令家人将自己的箫、如笺的琴随同双书一并砌入夹墙。

  我觉得故事讲得不错,演员的表演也不错。其实我在楼上看不清他们的表情,但不知为什么就能感受演员散发出来的“气场”,其中茅威涛的“气”是最足的。范容的痴、憨、苦、痛,基本上可以从茅威涛的形体、语言和演唱中看得到、听得到。音乐也还好听,但总觉得几位演员的小腔甩得没有什么韵味,与平时听的那些传统戏感觉大不一样。茅威涛的唱,表现力是有了,而且很充分;但技术上实在是太差了,连我这个大外行都听出若干处拖腔中过渡音音准不对的地方。她的音质也很不稳定,放开的地方还可以,收的地方就听不见了——她似乎已经不能驾驭自己的嗓子了。最糟糕的是,她出现了好几次忘词的地方,在一个核心唱段中,她忘了整整两句,只好用哼唱带过去。可是,要是换个唱功好的演员,我觉得效果未必有茅的表演好,茅胜在通身的那种气质(就像王熙凤评论林黛玉,这通身的气派,哪里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倒像是嫡亲的亲孙女了)。

  首都剧场的观众是非常克制的。茅在演唱中出现那么大的失误,全场仍然是安静的。当然,掌声也是很“克制”的,一般都是在每场结束的时候给一些。大的唱段结束时,可能在杭州或者上海这样的地方会掌声如潮,但昨晚只有极少数的唱段得到了远远算不上热烈的掌声,而且我个人认为那掌声可能有一部分是给唱词的。说到唱词,也包括道白,总的来说也是不错的,但疙疙瘩瘩的地方也还是有。最让人不容易理解的是范容所说的“大隐隐于山野”。我的古典文学修养有限,不敢妄加评论。还有那个《诗经》毛亨传的问题,在学校BBS上也有人提到了,但这个问题比较专业,戏中的说法还不至于让人觉得太怪异。

  剧场秩序,总的来说也是不错的。但我比较倒霉,旁边的两位不停地在吃糖,在整个演出过程中。包糖的玻璃纸的悉索声就没有停止过,中间服务生上来制止过一回,但不起作用。这两位看戏、吃糖之余还要聊天,我也忍不住提过一回意见,同样不起作用。

  故事讲是书与人的关系。我看戏的时候,最担心的是编剧要宣传书大于人的理念,那样的话,我觉得我基本上就是白来了(电视里看过的东西我早忘了)。还好,范容的两大段“舍不得,舍不得”,前一段是舍不得书,后一段是舍不得人。最终他还是舍不得人的。要是他为书舍人,我只能说他是个守书机器了。可是编剧也很难啊,让范舍人取书,落了新时期的某种俗套;但如果让花、范二人终成眷属,就又落了花好月圆的传统戏的俗套。

  最后花如笺主动选择了离开天一阁,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她离开天一阁,才是真正地登上了天一阁的读书楼。这个说法有点勉强,有点矫情。但无论如何,让花主动离开,我认为是个挺不错的处理方式。花如笺和伺书夫人是见识、才情、追求都不在一个层次的女人,但最后都为天一阁的书而以不同的方式牺牲了自己,归属其实是相同的,这种相同的归属很令人回味。

  今天听黄老师说,我喜欢的这个结局却是这个戏在两次大改之后的一个折衷的、迫不得已的方案,因为主演希望书比人大,导演希望人比书大,双方互不相让。汗哪汗!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11-11
转贴一张剧照:

范容(茅威涛饰)因《焚书》书款不够而向孙知府(董柯娣饰)下跪。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11-11
还有几个小问题:
1,茅威涛最近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出了她对越剧的三个坚持,其中一个是坚持“越方言”的越剧。可是,在昨晚的演出中,对于方言的坚持做得最差的就是她本人。例如,在越剧中,“书”应该是开口韵,茅念成了合口韵;“流”也应该是开口韵,她念成齐齿韵,“开”应该是单韵母,她念成了复韵母——一言以蔽之,全都向普通话靠拢。
2,女主人公花如笺的“笺”在吴方言和普通话中声母都不送气,但被《藏》剧中所有演员念成了送气声母。
3,剧中人物的服装和发型设计都比较出奇。我最不能容忍的是伺书夫人的那个莲花瓣型云肩,或许人家不是云肩的设计,仅仅是个普通的装饰,但无论如何,那东西像个硬壳套在脖子上,显得不伦不类。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11-14
今晚又去首都剧场看了新版《梁祝》,果真是某人说的“形式大于内容”,我看得都快睡着了……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6-11-14
越剧的口白和京剧分韵白和京白类似,也有绍兴官话和纯粹的绍兴话两种(术语我说不好),“书”念成/su/(大致)是绍兴官话。袁雪芬老太太都是那么说的。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6-11-15
你说的现象大概与吴语的文白异读有关。茅的问题是,(1)别人念白读的地方,她念文读;(2)同一个词,同样的语境,她一会儿文,一会儿白的。另外,吴语也不是所有的字都有文白异读的,像“开”这样的,无论如何都不能是复韵母。

顺便说说越剧的唱词问题,我的感觉是演员们的咬字分歧较大。大致说来,上海越剧都保留了尖音;浙江保留的少一些,浙江的男演员尖音就更少。这个是或许是受方言的影响,因为上海话中的尖音较多;嵊县的情况我不了解,但我听一个搞方言学的老前辈说,他小时候绍兴话里就已经完全没有尖音了。

不知道京剧唱词中的尖团音(主要是尖音的问题了)现在是否还是有严格规定、不能随意处置的?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6-11-15
呵呵,岁寒也成了越迷。什么时候《家》和《红色浪漫》进京演出呢?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6-11-15
呵呵,离“迷”还早呢。
《家》早就在北京演过了,还在我们学校演过呢。《红》就是个未知数袅~~~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6-11-16
《梁祝》是茅威涛唱得吧?你对《家》的感觉如何呢?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6-11-16
引用第8楼秋雨2006-11-16 17:44发表的“”:
《梁祝》是茅威涛唱得吧?你对《家》的感觉如何呢?

茅威涛的梁山伯,陈晓红的祝英台。
《家》没看过。在网上听过觉新的一个唱段,感觉太软了些。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6-11-16
京剧当然不能随意处置,但是事实上很混乱。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6-11-17
今天从师母处借得一本有趣的书:《昆曲日记》,张允和著。 老电影人蔡安安和蔡元元兄弟原来都雅好音律,而且曾经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活动积极分子呢。
  • 昆曲日记

    作者:张允和著;欧阳启名编
  • 【作 者】:张允和著;欧阳启名
  • 【丛编项】:
  • 【装帧项】:23cm / 405页
  • 【出版项】:语文出版社 / 2004
  • 【ISBN号】:7801843126 / J825.53
  • 【原书定价】:¥38.00
  • 【主题词】:昆曲-戏剧史
  • 张允和、周有光伉俪,周先生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秋雨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6-11-18
    引用第4楼穆阑2006-11-14 23:36发表的“”:
    越剧的口白和京剧分韵白和京白类似,也有绍兴官话和纯粹的绍兴话两种(术语我说不好),“书”念成/su/(大致)是绍兴官话。袁雪芬老太太都是那么说的。


    想听你继续展开来讲解。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6-11-19
    展不开来了,偶不懂那套术语。
    离线铿尔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6-12-21
    姐姐兴致不坏哦,茅的东东俺就不参与评论啦,认真拜读一遍才是正经。
    大喇叭宣传:顶楼的离越迷不远啦。
    望断云天暮与朝,双星聚首叹今宵。情深每笑银河浅,心近毋愁白馆遥。一曲囚歌明志洁,千针文绣喻松骄。丹心矢志长相守,乌鹊何须更筑桥。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6-12-22
    我弱弱地问问:越剧是浙江什么地方的戏种?是绍兴么?我就知道有个绍剧捏。
    另外就要请教曲剧了,似乎也没有确切定义。我在郑州的时候看见一个“河南曲剧团”的门牌,我吃惊,以为是“魏喜奎”的曲剧,后来一问,当地人一说,河南曲剧说河南话,呵呵~~
    [ 此贴被allegro在2006-12-22 11: ]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6-12-22
    http://yj100.zjcnt.com/
    关于越剧,看看上面这个网站里的相关介绍吧。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6-12-22
    15楼的后半个问题我来回答下。
    本来只有一个曲剧,就是河南曲剧。所以,曲剧就是河南曲剧的简称。
    但是解放后出现了北京曲剧,就是魏喜奎演《柳树井》、《方珍珠》、《杨乃武与小白菜》什么的那个,它的学名就叫北京曲剧。这个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必须把“北京”二字带出来,不然会被误解为河南曲剧。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6-12-25
    引用第17楼穆阑2006-12-22 12:50发表的“”:
    15楼的后半个问题我来回答下。
    本来只有一个曲剧,就是河南曲剧。所以,曲剧就是河南曲剧的简称。
    但是解放后出现了北京曲剧,就是魏喜奎演《柳树井》、《方珍珠》、《杨乃武与小白菜》什么的那个,它的学名就叫北京曲剧。这个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必须把“北京”二字带出来,不然会被误解为河南曲剧。


    谢谢!!!原来如比
    离线西风残照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6-12-28
    到处都能碰到越剧迷呵~~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