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编剧邵子南,也就是红岩英烈李青林的未婚夫。参见——
“白毛女”的故事
作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的歌剧《白毛女》,其创作与演出很有一点传奇色彩。
1944年5月27日,“鲁艺”院长周扬单独会见了“西战团”(“西北战地服务团”成立于1937年7月,成立后不久即由丁玲率领开赴抗日前线,以后一直坚持在华北。)的编剧邵子南。周扬看过他们创作的关于“白毛仙姑”的戏曲剧本后,立即决定由“鲁艺”创作并演出一部大型舞台剧,就以“白毛仙姑”为题材。
《白毛女》由戏剧系主任张庚总负责,编剧邵子南,导演王滨、王大化、舒强,至于作曲则几乎汇集了音乐系所有的精兵强将:马可、张鲁、瞿维、向隅、李焕之。后来,根据周扬的意见,编剧换成了从文学系调来的贺敬之、丁毅。
新剧本确立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样一个新的主题。接下来的难题就是作曲了。可是,五位曲作者对于“歌剧”却完全是陌生的。一个多月下来,写了一大堆曲子,却没有一首能够采用。
张庚绞尽脑汁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关键:《白毛女》创作开始以来,反复强调了这是一部歌剧,而没有强调这是一部写给中国老百姓看的民族歌剧。几个从来没有搞过洋歌剧的作曲家拼命往洋歌剧身上靠,哪有不碰钉子的道理?张庚立即把5个年轻人召集起来,要求作曲家们别的都别考虑了,集中精力先把开场曲“北风吹”谱出来。
苦熬3天3夜之后,他们又写出了二十几首“北风吹”,又让张庚否了。张庚下了“最后通牒”:明天一定要把“北风吹”写出来,演员还等着排戏呢!
第二天,张鲁拿着“北风吹”走进张庚办公室。他唱了一遍,张庚没表态,只是说,再唱一遍。第二遍唱
过,张庚仍然没有表态,过了一会儿才说:我看先用张鲁的这首吧,以后有更好的再换!张鲁你去教西战团那个小王,让她唱唱看!
小王就是王昆,当时19岁。当王昆把“北风吹”演唱一遍之后,张庚拍案而起:好,就是她(它)了!
1945年4月28日,也就是党的七大召开的前一天,《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了首场演出,来自全国的代表、以及延安各机关的首长,几乎悉数莅临。
雷动的掌声证明着演出的成功。当时延安还没有演完戏首长上台接见演职员的习惯,这天却破了例。
演出结束后,周恩来、邓颖超、罗瑞卿、刘澜涛……走进后台,向剧组表示祝贺。
第二天一早,中央办公厅就派专人来向“鲁艺”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观感:第一,主题好,是一个好戏,而且非常合时宜。第二,艺术上成功,情节真实,音乐有民族风格。第三,黄世仁罪大恶极应该枪毙。
在以后的演出中,黄世仁、穆仁智就被当场枪毙了,观众于是人心大快。后来,便刮起了一阵《白毛女》旋风,延安唱红了,陕北唱红了,解放区唱红了,全中国唱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