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942阅读
  • 3回复

[转] 江姐父亲江上林其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204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3-25
离线小美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3-25
  红岩女英烈江竹筠早已为亿万中国人所景仰所熟知。而对于英雄的生身父亲江上林,人们则不是太了解。其实,若论及对江姐童年生活的影响,江上林这人还真的是值得一说。
  江上林原名江玉松,生于晚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在同辈的几个弟兄中排行老幺,深得其父母宠爱,打小就不让他干家务活,只要求他专心读好书就行。在爱和乡铁钳坳舒家开办的学馆中,江上林从5岁多开始发蒙,一直读到16岁。他聪慧颖悟,好学上进,从先生教读的《童蒙须知》、《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到《四书》、《五经》、《东莱慱议》、《古文观止》等,他都认真温习熟读,同时还阅读了不少有关天文地理,医卜星相等方面的“闲杂”书籍,这在贫窭之乡,可谓是个颇有学问的人,故乡邻们常称他为“江秀才”。
  江家在祖上世代以务农为主,同时兼做一些小买卖,家境还算不错。到了江上林父亲一代,生意比过去做得大了些,曾在仙市、新店、何市、三多寨、牛佛等地租赁店面专营绸缎,每年获利颇丰,此时的江家已成为当地令人歆羡的富户。不过好景不长,到了江上林这一辈,由于弟兄几人均吸食鸦片而致使家道中落,祖上留下的田地变卖殆尽,日子亦随之过得相当窘困。为了谋生,二十出头的江上林只好发狠戒掉了烟瘾,与数位同乡结伴,由自流井挑盐巴去重庆贩卖。在山城,他与常歇脚的那家客栈老板的女儿李舜华邂逅相识,李看上了长得一表人才、有文化且又能干勤快的江上林,遂与他一同来到了自流井(今自贡市)爱和乡的江家塆。二人结婚生下了江姐后,江上林与堂兄江玉君合伙在大山铺开米行。大约干了两三年光景,米行生意不景气,他又改行卖麻糖。麻糖生意没有什么赚头也只做了两年多,江上林便毅然抛妻别子只身赴重庆闯荡。在妻兄李义铭的帮助下,他进了蜀通轮船公司,在一艘江轮上负责伙食管理。1928年,自贡地区遭逢大旱,李舜华携一双儿女逃荒至重庆,江上林与家人分别多年后方得以团聚。然而没过多久,蜀通轮船公司破产,江上林丢了饭碗,加之他又与妻子李舜华在生活上产生了一些矛盾,感到在重庆继续待下去已是很困难,于是独自一人返回了老家自贡。江上林回江家塆后,先做了一段时间的棉纺生意(即在乡场上购进棉花纺成棉线,再加工织成土布出售),继而又在牛佛经营了一家小饭馆。当时生意不太好做,饭馆蚀本关闭后,江上林找不到合适的事情可干,只得索居乡间以替人卜卦算命为生。1935年,生活境况本已不佳的江上林不幸染上了时症霍乱,在亲友的帮助下虽有所治疗,但病情始终难以好转,卧床不出一月,便在贫病交加中凄然离世,时年仅42岁。
  以上便是江上林数十年简略的人生经历。
  前不久,笔者查阅过去一些介绍江姐事迹及其家人情况的文字材料,发现有的人把江上林常年在外奔波,说成是不理家务,不操正业,不安分守纪,是一个游手好闲、习惯于流浪、毫无家庭责任心的慵惰无为之徒。江姐的父亲真是这样吗?世上有这样一位糟糕的父亲,能培养出江姐这样优秀的儿女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于今年三月初专程前往江姐旧居江家塆,走访了江姐的有关亲属和一些年长的乡民。
  江姐的堂嫂及几个亲侄子还健在,据他们讲,江上林是一个行事果敢,非常有主见,勇于出外闯世界,一心想有所作为而不畏艰险不怕吃苦的人。“江姐故居”里还陈列着江上林当年开米行用过的钱柜(木斗、碾砣等器物仍基本完好地保留在他的一位侄孙家中),他挑盐巴的扁担和卖麻糖用过的秤,虽已丢失,无法找到,但据江家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讲,他们的父辈曾亲眼看到过当年江上林每次从重庆返家,把翘扁担扛在肩上,“箩脚”(昔日挑盐客用的一种以竹篾制成的简易装载工具)吊在身背后,上身着粗布短褂,小腿上缠裹着绑腿,脚蹬一双麻耳草鞋,与一般苦力脚夫没有什么两样,可见江上林当时确已属社会底层中为生计而奔波的劳苦者。
  那种把江上林外出务工或做生意,说成是不守本分,不务正业,无非是指他不像当地大多数乡民一样,习惯于偏安一隅,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终其一生固守着一点点薄田瘦土过日子。他似乎显得有些“另类”,破了乡下人就应当以耕田种地为本的“规矩”。其实,只要我们对此客观地、历史地加以看待,就不难发现,这或许正是江上林有别于常人的可贵之处。大凡对昔日的江家塆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地处乡僻的小村落,环境闭塞,土地硗瘠,水源短缺,单纯靠种庄稼是绝难摆脱贫困的。为了改变自己穷窘的生活状况,江上林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这是完全可以理解,无可厚非的。如果我们将这种本属正常的人生选择,说成是“不安分”、“不老实”,那如今众多的农民工外出劳作打拼,岂不也成了不守本分、不务正业?这显然是滑稽可笑的!
  至于说到江上林“懒怠无为”、“游手好闲”,这更是毫无根据、毫无道理。在往昔的自贡盐场,挑盐客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行当,盐担子两头,一头一坨,共有一百五六十斤,且要作长途跋涉,需力气好,跑得快,没有相当的体力和耐力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尤其是在江上林干此等营生时,正值四川军阀混战时期,贩盐途中,随时都可能遇上劫掠的兵匪,若避之不及,轻则盐担被抢,拉去当壮丁,重则一枪毙命,抛尸荒野。可江上林仍常年奔走闯荡在这条险道上,不辞艰辛,不怕掉脑袋,这又岂是懒汉懦夫,“游手好闲”之人所能为?
  末了,再说说江上林卖麻糖之事。旧时卖麻糖者称为小贩,做这种小生意看似简单,而实际上并不轻松。首先,麻糖得自己加工制作,然后再肩挑货担四处吆喝叫卖,最终也只能凭着脚板跑得勤快赚点小钱。到江姐满了5岁已开始懂事时,每逢父亲挑货担外出,只要她干完了割兔草,捡柴禾等家务事,都总爱跟在父亲身后一道出去转游。一路上父女俩有说有笑,这令江上林十分开心,不时给女儿讲述一些他在异乡的所见所闻,尤其是他当年冒着生命危险挑盐下重庆的往事、更是常常提及。父亲的勇敢与坚毅,无疑在女儿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通过以上简述,我们对江上林其人——他的家世、他的禀性、他一生的所作作为,想必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江上林生活在旧的时代,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旧社会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如曾吸过鸦片烟等),但纵观其一生,主流面应当说还是值得肯定的。至少,他不是社会上那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顾自己快活逍遥而全然不管家人的浪子懒虫。父母的为人如何,直接关乎儿女的成长。我们理应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摒除一切偏颇不实之辞,以事实本身说话,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而可信的江上林。这对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江姐的童年生活,了解她的父母和家庭,从而进一步打造好“江姐故居”,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附记:此次赴江家湾采访,得到了江姐的亲属陈淑兰、江子刚、江大维等人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许多极宝贵的资料,在此谨致谢忱!)
节节青挺立
叶叶翠昂生
离线小美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3-25
第一次读到, 以前好象没有什么人去了解江姐的父亲.
节节青挺立
叶叶翠昂生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3-25
引用楼主2049于2009-03-25 10:14发表的 [转] 江姐父亲江上林其人 :
这个有人贴过吗?
http://www.zgtoday.com/html/2008/03/29/20080331114821.html


没看过,谢谢介绍。
~~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