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209阅读
  • 4回复

[转贴]被历史误解的中美合作所:和渣滓洞不是一回事(转者按:何蜀先生的新文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小美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0
(转自:http://news.phoenixtv.com/history/1/200612/1219_335_50533.shtml)

被历史误解的中美合作所:和渣滓洞不是一回事2006年12月19日 08:48北京日报
作者: 何蜀

编辑同志:

在我的印象中,说到“中美合作所”,就会想到“美蒋罪行”,想到“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可近来看到有材料上说“中美合作所”其实是一个跨国情报合作机构。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能否请专家解答一下?谢谢。

北京刘存默2006年10月28日

本刊特请《红岩春秋》杂志社主编何蜀同志作答。

刘存默同志:

确如您所说,长期以来,抗战时期设立的“中美合作所”,成了广为人知的“美蒋罪行”的代名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当局在重庆歌乐山下设立的那两座臭名昭著的关押政治犯的看守所——“白公馆”和“渣滓洞”,曾被称作是“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也曾一度名为“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其实,历史上的“中美合作所”并非“反共”、“反人民”的“法西斯集中营”,而是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建立的跨国军事情报合作机构。

“中美合作所”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中美两国共同对日作战

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就开始考虑与中国合作进行对日军的电讯侦译技术研究,搜集日军在中国与太平洋沿岸及沿中国海岸的陆、海、空军事情报,以及获得这些地区的气象、水文资料等。中国方面则希望与美国进行对日作战的情报交换,并在对日心理战宣传和在敌占区进行破坏活动等方面接受美国的训练,同时希望得到美国提供的先进电讯器材、武器装备、运输工具等。据参加起草中美特种技术合作协定草案的鲍志鸿回忆,协定的第一条即是:“为中美两国共同对日作战,组织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交换日军海陆空军事情报和搜集中国大陆气象情报,训练游击队,挺进日军后方,协助美军在中国沿海登陆作战,共同迅速歼灭日寇。”1943年4月15日,由中美两国军事情报机构联合组建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在中国的战时重庆正式成立。

抗战中,“中美合作所”在电讯侦测、密码破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美合作所”在中美两国共同对日作战中起到的作用,以往很少提及,以致鲜为人知。事实上,“中美合作所”在对日作战中发挥出了不少作用。

其一,在对日作战中破译日军密码。据鲍志鸿回忆,美国空军击落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就有“中美合作所”的军统局人员在电讯侦测和密码破译方面的功劳。

其二,提供气象情报。“中美合作所”还建立起了若干为美国海、空军提供气象情报的气象工作站、观测哨等,这些气象情报在美军对太平洋上日占岛屿展开逐岛进攻和轰炸日本本土的军事行动中,都起了重要作用。战后美国海军部的一份报告甚至有这样的评价:中国方面通过“中美合作所”向美国提供的日本占领区军事及气象情报,“成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和在中国沿海的美潜艇攻击敌海军的唯一情报来源”。

其三,“中美合作所”还在各地陆续开办了一系列训练班,如特种警察训练班、助教人员(协助美军教官开展训练工作)训练班、军事情报训练班、气象情报训练班、战地医务人员训练班、爆破训练班……此外,为在短期内为中国训练一支5至10万人的现代化武装游击部队对日作战,“中美合作所”还陆续在四川重庆、湖南南岳、河南临汝、安徽雄村、绥远陕坝、福建建瓯等地建立了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

此外,还从失学失业的爱国知识青年中招收了一部分学员。原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文强先生就曾在《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第三班始末》一文中详细记叙了他当年领导河南临汝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第三班在中原大战中对日爆破有功及破路阻滞日军西进有功而受到嘉奖等情况。

除去军事行动外,“中美合作所”还进行了一些对日心理战、经济战方面的工作。如收听日伪电台广播并用秘密广播进行干扰和反宣传,展开宣传攻势瓦解日军士气,在日伪军中制造恐慌情绪,鼓舞敌后抗日军民斗志;印制汪伪储蓄券假钞偷运到沦陷区,扰乱日伪金融,并大量收购日货与沦陷区物资运回大后方……著名漫画家叶浅予就曾受聘在“中美合作所”从事抗日漫画宣传工作,“文革”中竟因此被打成“美蒋特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按照当初“中美合作所”成立时《协定》的规定,美方人员分批回国。1946年1月,“中美合作所”正式宣告结束,经军统局报蒋介石备案。“中美合作所”中的军统局人员回军统局报到,非军统局人员(这是许多人不了解的,以为凡“中美合作所”的中方人员就都是军统特务,其实并非如此)则发给三个月薪金资遣。各地训练班、情报站均予结束(重庆特警班第二期学员因未毕业,移交军统局接办)。重庆中美合作所四一医院移交中央医院接收,上海中美医院移交同济大学接收……到1946年7、8月间,全部结束手续办理完毕。


“中美合作所”何以声名狼藉

不过,由于“中美合作所”的中方负责人是在国民党内外名声都不好的军统局负责人、特务头子戴笠,美方副主任梅乐斯又不顾美国当局禁令竭力介入中国国、共两党冲突的内政,再加上该所训练的作战人员、警察和特工,获得的美式武器与设备器材,后来都被国民党当局用到了反共内战中,因此,该所便有了一个“扶蒋反共”的恶名。

由于这些原因,“中美合作所”撤销之后,在其原址及其附近发生的监禁、虐待和屠杀政治犯的罪责,便被算到了它的账上。特别是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时发生的对被关押政治犯的集体大屠杀,更被宣传为“中美合作所大屠杀”,使“中美合作所”声名狼藉。再加上小说《红岩》及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文艺作品的渲染,“中美合作所”遂成为反面形象,至今在许多人印象中还是“法西斯集中营”,但实际上,这种印象是错误的。
节节青挺立
叶叶翠昂生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6-12-20
我感觉,何蜀的这个回答的文风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比以前他的类似内容的文章好得多了。

另,小美,你转重复的3段我给删掉了哈。
~~追~~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6-12-20
呵呵,老话题,旧材料,新 or 老文章? 不过也没办法,答读者问嘛。

有一页没转,我给转过来哈:


“中美合作所”与白公馆、渣滓洞看守所并不是一回事


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杨森部下师长白驹的乡间别墅,1939年冬由军统局用作临时看守所。当“中美合作所”建立时,白公馆看守所奉命将人犯迁往渣滓洞,白公馆房屋则让给美方人员作为住所,名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直到抗战胜利后“中美合作所”撤销,美方人员回国,白公馆才又恢复关押政治犯的职能(后称国防部保密局看守所),主要关押国民党当局认为是“要犯”的较高级别政治犯。

渣滓洞看守所,原是因白公馆看守所人满为患而增设的,1946年底将人犯迁回白公馆后,曾一度关门,后于1947年底又重新开张(称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主要关押在1947年“六一大逮捕”中抓捕的教育、新闻界人士,“小民革”地下武装案被捕人员,川东三次武装起义被俘、被捕人员,《挺进报》事件被捕人员,民革川东、川康分会成员等。

邓又平在《简析“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一文中列举了他的一个调查统计结果:当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关押于歌乐山下的政治犯中,一些人(如叶挺、廖承志、罗世文、车耀先、许晓轩、张露萍等)是在“中美合作所”建立之前关押于此的,另一些人(如杨虎城、许建业、江竹筠、陈然等)则是在“中美合作所”撤销之后才关押于此的,对政治犯的屠杀,全都发生于“中美合作所”撤销之后。邓又平得出结论:“中美合作所与这些逮捕、关押、屠杀等罪恶活动是完全无关的。”“至今为止,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的档案室中,找不出一份是由中美合作所签发的逮捕、屠杀革命志士的文件,也没有一份材料中提及过,说是美国人亲自参加了这些活动。”(《美国研究》,1988年第三期)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小美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6-12-20
引用第1楼苗溪2006-12-20 02:21发表的“”:
我感觉,何蜀的这个回答的文风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比以前他的类似内容的文章好得多了。
另,小美,你转重复的3段我给删掉了哈。


估计是漏掉的那页, 复制没成功, 结果粘贴重了. =(
节节青挺立
叶叶翠昂生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07-15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史实
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文物保护区内中美合作所气象台旧址10日正式对外开放,并同步推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史实》展览。

  重庆市文广局副局长、重庆红岩联线主任厉华介绍,中美合作所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和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建立的国际情报合作机构,成立于1943年,1945年底结束,主要作用是为美国海军部收集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沿海地区的水文、气象等资料,以提高盟国对日作战的情报保障能力和效率。

  10日开展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史实》展览分为抗战中的重庆、中美合作所的建立、中美合作所的活动、戴笠与梅乐斯、中美合作所的结束五个部分,包括历时4年收集的近200幅图片、十余件文物。其中,最特别的是2005年在加拿大收集到的大量有关中美合作所活动的史料,包括反映盟军利用从中美合作所特工提供的情报击沉日军军舰的史实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