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278阅读
  • 14回复

[转贴]我和黄细亚同志一起斗争的回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若水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9-10
原文刊载于《荥经文史》第四辑

我和黄细亚同志一起斗争的回顾

童梓平


    细亚烈士是在川康特委重庆城区特支的领导下,由我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和民主同盟盟员的。她被捕后,组织上为了保存力量防止敌人更大的破坏,立即把我转移到西康荥经。重庆解放时,传来她与刘国鋕同志在中美合作所壮烈牺牲的噩耗,我心如刀割,我与曾紫霞同志以及有关同志在荥经专门召开了追悼大会。并用墙报介绍了两位烈士光辉的斗争事迹。四十年前的往事,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细亚同志的光辉形象的确太深刻了、令人难以忘怀。

    剥了我的皮,
    我还有鲜红的心;
    吃掉我的肉,
    啃不动我的骨头。

    这首诗体现了烈士黄细亚同志铁骨铮铮的性格,表达了黄细亚同志忠贞的、彻底革命精神,细亚同志是湖南澧临人。祖父黄运昌早卒,叔父为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其后,家道中落,父亲黄宏均为佃农,勤恳忠厚。母周玉贞,贤慧聪颖.识音律,精女红,且教子有方。故细亚自小吹箫弄弦,善做针线,加之聪明颖悟,开朗泼辣,深得一家珍爱。十四岁那年,日本鬼子侵占湖南,一位乡绅子弟前来求婚,父母应允,与之订婚。细亚拒不同意。父母急,将她锁在家中以待婚期。她誓死不从,吞食了几盒红头火柴药面,幸抢救及时,未酿成悲剧。其刚烈自幼如此!

    她在亲友的帮助下,逃了出来。适逢战区流亡学生纷纷入川,她即随之来到四川江津国立九中学习。赓即,抗战胜利。各国立中学迁回原籍,九中也迁回安徽合肥。但此期间仍有大批无家可归或不愿回家的学生流亡川内。国民党政府以新办重庆市立二中收容这些学生。细亚不愿回湘,于1946年秋转来二中,不久她曾因病归家探亲,哪知父母仍坚持包办婚姻,于是她再次于漫天风雪,行人绝迹之际,只身上路,逃回重庆二中。该校学生多来自沦陷区。二十多个省区都有,每人都有一番坎坷经历和辛酸遭遇。他们民族自尊心强,上进精神足,亟盼祖国统一富强。抗战胜利后,更希望有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因此这批学生大多学习勤奋,又能吃苦,政治上敏感而早熟,不少具有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质。细亚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习生活,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加之党的及时引导,使她迅速成长为一位杰出的革命志士。
    
    细亚在二中学习期间就是一个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以国事为己任的学生。她当年的语文老师郭垒有如下回忆:
    
    “一九四六年底,我在市二中兼课,代高五班的语文课。高五班能写文章的同学不少,多是文笔酣畅,见识卓越的。如林志诚,乐安中、戈禹谟等人,而黄细亚的作文,其文笔之锋利,思想之敏锐,更是卓然不群”。
    
    早在九中时,她就曾以墙报作文比赛第一而称誉于师生间。并与林志诚、朱配德、张文宽、汪涯等人组织了《五月诗学习社》,简称《五月社》,开展读书、办墙报活动。转至二中新开寺分校后,又与新同学乐安中等恢复了《五月社》的活动。常以洋溢的热情,犀利的文笔,抒发对未来新中国的渴望,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贪污腐败,内战殃民的罪行。这时,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北京“沈崇事件”爆发,国民党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激起舆论界大哗。细亚与林志诚连夜剪辑以《新华日报》为首的各种报纸对此事披露和述评,编了一张名叫《匕首》的墙报,在师生中引起轰动。接着又由《五月社》倡首,各社团纷纷发表抗议宣言,并筹备组织抗议美军暴行的示威游行。以声援北京的抗议运动。届时,细亚排除了来自特务、地保方面的重重阻挠和破坏,毅然将队伍(主要是女生)带到山洞分校,会合了在化龙桥立人中学借读的二中同学,参加了全市的抗暴游行。其办事之干练、机智令人叹服。
    
    细亚和《五月社》的活动引起了反动派的惧恨。以中统特务学生吴玉林、陈化阳为首,蒙蔽拉拢了部分学生,拉起了《麒麟社》与进步社团为敌。他们贴出下流文章,污蔑学生的正义行动,或造谣挑拨,制造事端,转移群众视线。有个特务学生化名“君羊”给细亚写了封信,表面是“敬仰、爱慕”追求,实际是要她“立即停止与左倾危险分子来往”的恐吓。细亚把信给志诚看后,鄙弃地付之一笑,撕碎后故意扔在教室门口,以示嘲弄。特务们不甘心,又通过校方,警告支持参与《五月社》活动的进步诗人、英语教师李岳南。并对《五月社》外出活动进行跟踪、拍照。但所有这一切都不能阻止细亚等人的斗志,反而激起了更大的义愤。

    《五月社》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破禁、读革命书,而特别善于学以致用的,莫过于细亚了。她读过鲁迅的《呐喊》、《彷徨》及大量杂文。又喜读苏联的文艺作品,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流》、《静静的顿河》。进而钻研文艺理论和政治哲学。诸如以群译的《新文学教程》、高尔基的《给青年作家》等。有一次,进步老师金鼓给几位同学传阅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她反反复复几乎将该书读破。她还读了《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史》,平心的《社会科学讲话》,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还通过乐安定秘密传阅了张仲实译的《政治经济学讲话》,陈豹隐译的《经济学大纲》等。在同志们的印象中。她是个手不释卷的学习迷,那种如饥似渴学习的劲头给人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记忆。

    细亚记性极好,一次李岳南老师给《五月社》作新诗辅导,介绍了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其后,她竟能流利地背诵。高尔基的《海燕》、艾青的《论诗》,她常背得豪情激荡、音韵铿锵。但如前所说,她更大长处是写,是学以致用。她的遗作有力地证明了她的才气和胆识,正如郭垒老师称她的,她是过早“殒落在歌乐山下的一颗明星”。

    她爱写新诗。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一首名叫《一个微笑》诗中写道:

    “用你响亮的声音,去唱出人民的忧郁。用你粗壮的字眼,去吼出人民的愤怒。用你自己的血和泪,蘸着笔,为历史写下光荣的诗篇,给自己描下动人的故事。你,年青的诗人,人民的歌手,希望你,伸出热情的双臂,去拥抱古老多病的农村,去拥抱祖国忧伤的原野。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心,以自己的火,去点燃别人的火。用你笔的斧头,去砍掉人类的痛苦,以你诗的镰刀,去收割人类的幸福。牢记着吧!诗人,在凯旋的号声里,我们将会交换一个微笑……。”

    细亚的大多诗作都象这样忧国忧民,激烈澎湃,洋溢着强烈的爱恨。读她的诗不禁令人联想到那位二十二岁喋血段棋瑞府门的刘和珍,和那位二十二岁为祖国献身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无论是做诗还是做人,他们都多么相似!

    如果说诗歌表现了细亚烈士热烈奔放的一面,那么她的论说文则表现了她敏锐深刻的另—面。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叫《论币制改革》:

    “从外观看……币制改革是为了平抑物价,安定生活……而实际上呢,都是捏着鼻子哄眼睛……一心只顾打内战,以全国三分之二的钱财开支拿来给刽子手,拿来演着同室操戈的悲剧。严格地说,这次币制改革,又何尝不是军用需要迫急,在周转不灵的情况下产生的办法?……唯有生产制度的改革,才能富裕……不过,同时还得力求政治制度的改革,如果没有优良合理的政治制度,那么生产尽管生产,结果经济的重心会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乃至酿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象……所以今日的币制改革之于理想,正如孟老夫子所说:“缘木而求鱼也”。

    一个十七八岁的高中女生,就能这样鞭辟入里地剖析国事,处处切中肯綮,其胆识正如囊中突锥,无怪乎要引起敌特的仇视和惊恐了。另一篇题为《安定与建设》的论文,其中更处处闪耀着她少年老成的真知灼见;在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刚刚消极抗战。又积极打内战,破坏安定之后,她针对“建设”写道:

    “民心安定尤为重要,古人说:‘载舟覆舟、人心可畏’……所以我们应该把政府建立在民意上,同时还应该以大多数民意为政意,惟有这样,政府和人民才不致脱节的现象……
    生产建设必须从农村着手,例如乡村设立合作社,种子科学化,生产机械化……
    谈到国防建设……必须训练民众,加强组织,多添生力军,……科学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文化可以说是—面时代的镜子,是一个社会的摄影机,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那简直不成其为国家,空有政治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以上不少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勤俭与人生》中,她否定了把人生看成“一场梦”,“一出戏”,“一个多余”的悲观厌世论调之后,充满豪情地写道:
    
    “能担负起历史遗交的使命,在社会上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人类谋福利,为时代求进步。效这样的效能,才是人生的真谛。那必须从人生训练着手,而人生训练的最好工具,那就是勤俭……”

    仅从摘录的这些只言片语,我们就可看出细亚文章立意之高远自不必说,就遣词造句转换过渡而言也令不少大学生惭愧了。至于说到言必行,行必果,身体力行,就更非碌碌于笔砚间的作者可以相提并论的了。

    《五月社》在一九四七年初又吸收了任一之、戈禹谟、曾宪栋等新社员,继续开展读书、办墙报活动,举行红五月文艺演出。进行“反饥饿、争温饱、反内战、争和平”的反蒋宣传活动。细亚常常饱含激情朗诵革命诗篇,正如她的诗中所说的那样:“以自己的火,去点燃别人的火。”在白色恐怖下,市二中的学生社团反而如雨后春笋般竞起。校园内几十种墙报琳琅满目。有揭露政府的腐败,有歌颂“山那边好”的。在这些活动中,细亚同志无论在笔战、舌辩、演出中都表现了火样的热情和超群的组织能力。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必然招致反动当局的刁难与破坏。中统、军统、三青团的学生常常暗中撕毁墙报,又编写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反动刊物,在校园四处兜售。同学们要演出,他们就割断电线阻绕。对此,细亚同志常常连夜赶写反击文章,补写被毁壁报,公开怒斥特务的行径。原高五班特务邹××、高××与特务职员陈化阳日夜监视《五月社》的活动。陈甚至搬到社员隔壁住下,偷听谈话,偷查书籍。但《五月社》迎着风浪上,进而转向校外扩大影响。通过进步老师金鼓的介绍,细亚他们认识了当时地下党主办的公开刊物《活路》月刊编辑岳平(原名宋学芬,后牺牲),在该社的帮助下,以《螺旋社》的名义无偿为细亚他们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取名《月亮偏西了》,指蒋家王朝的末日将近。由金老师设计封面。细亚以“黄河”为笔名发表了她那首脍炙人口的《桃子》。林志诚写了《对我来》借三峡江中巨石以表现傲岸无畏的英雄气概。曾宪栋写了《大钞》讽刺物价腾飞,纸币滥市的丑象。乐安中发表了《更夫》。任一之发表了《镜子》。诗集混在言情小说里发行,但很快被查禁、没收。在1947年“六一”大搜捕前,金鼓、李岳南二位老师被迫出走,存下的诗集也只好忍痛烧毁。

    1947年秋,《五月社》改名《海燕学社》继续活动。吸收了新社员赖立仓、杨大旗等。传阅香港印行的《观察》、《展望》、《新闻周刊》等,进一步明确了解放战争的形势。组织同学到“重大”听潘大逵、陈豹隐教授作反对中美商约和反对美帝扶持日本军阀的讲演。1948年夏参加了“重大”举行的“五四”营火晚会。并积极地领导揭露招生考试漏题的罢考斗争。在这些活动或斗争中,细亚是最优秀的基层组织者。处处走在战斗的最前列。

    细亚对反动派斗争最冷酷无情,而对待同学、同志却异常温存友爱、善良可亲。

    据林志诚回忆、刚进二中时,他有一次因胸口长疖子,手术后住校医院病房,那时才刚与细亚有一面之交。细亚来探望,说了不少暖人心肠的话后,临走,突然拿出一件白布短衫和一条黄斜纹短裤相赠。在那种大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实令志诚眼湿。1947年后,她来到沙坪坝分校。又主动将志诚辍学在家的妹妹从合川接来,作为“黑户口”同挤一单人床,天天分吃本来就不够量的“八宝饭”(砂子、稗子、碎米、鼠屎等掺杂和盐水胡豆与咸菜),直至将其妹妹送入红岩村育才学校为止,历时半年之久。对其他有困难的同学,只要力所能及,不是慷概解囊,就是出力奔走。或帮助购物购药,或洗衣做饭。不少同学接受过她巧手的缝补,和亲手刺绣的枕头、手绢。记得四九年五、六月间细亚自二中出逃后,经常住在警官学校附近仁济护校余世华、潘德秀那儿。白天与我和其他同志—起工作学习之余,热情帮助大家煮饭、洗衣。并将值钱些的衣物全部变卖,以支持生活工作的开支。据郭垒老师的回忆,细亚每次经过他的宿舍门口,都要与他两岁的小女儿亲亲抱抱,充分体现出中国良家淑女那种温雅良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品质是许多革命者的共同特征,但在细亚这个女同志的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9-10
    1948年四月由《挺进报》事件直接影响被捕133人,重庆市委遭到严重的破坏。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山城。年底,细亚同志由重大选修班梁仲民的介绍,结识了我。我当时在弹子石中央警官学校念书,直接受党的川康特委重庆城区特支的领导。相互经过几次接触交谈。她将她的不少诗、文交给我看,又将《五月社》的活动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她的才干和革命热情很快引起我的重视。开初我不断将许多进步书籍给她看,如《革命的人生观》(胡绳著)、《联共党史》等。我们常约定星期天在“高商校”柏学荣同志处见面。凡她早到,柏又不在家她就翻窗子进去等候,为了避人耳目,有时又在枣子岚桠她姑父覃文魁家会面。根据较长时间各方面观察和了解之后,我将细亚及二中的情况向特支宣传委员兼青年委员杨子明作了汇报。子明同志听了也很受感动,决定于—九四九年三月中旬叫我通知细亚并一起到柏学荣处共商当前学运事宜。细亚详细汇报了该校情况之后,子明同志作了具体指示:首先要深入宣传组织群众,从群众迫切的事做起。“二中和警官学校都是公费学校。国民党无官不贪,二中可从查伙食账入手,警校可从衣食待遇入手打开缺口。南北互相呼应,造成声势。这样即可以和“反饥饿、争温饱、反迫害、争自由”的学生运动总的潮流结合起来。有利发动同志,争取校职工和社会的同情支持”。

    细亚回校后,立即与进步骨干同志朱振民、乐安中、胡崇伦等研究如何尽快发动正直善良的同学参加到学运中来。

    当时二中的伙食是两顿稀一顿干。常吃不饱,饿着肚子上课。但校长涂廷宇(三青团骨干,中统特务,已镇压)还贪污学生伙食费,并下令:一不准成立学生自治会;二不准与校外联络挂钩;三不准出版未经校方批准的墙报。违者开除。这无异火上浇油,当然引起同学们的愤恨。我记得,有一次我到二中找细亚,正值午饭时间。饭甑子一抬上,细亚与几个同学各人手拿一个盂钵,添完之后,立即用饭勺在甑子上敲,空气一紧张,大家一轰而上抢饭。当时的景象正如细亚在《一个中学生的自由》里所描写的那样。只见“碗碰碗,人挤人,叫的叫,喊的喊,抢得满头满身都是饭。那幅惨不忍睹的镜头,胜如大荒年的难民……”。不满情绪如干柴见烈火,一点即着。为后来彻底清算涂廷宇作了思想准备。

    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南京十一所院校六千多人游行,强烈要求国民党政府接受我党提出的八项和谈条件,卫戍司令张明耀下令敌特行凶,打死学生二人,伤百余人,酿成震惊中外的“四一”血案。

    噩耗传来,山城—片沸腾。党及时领导了重庆二十三所大中学校的声援活动。决定在“重大”团结广场举行追悼大会。大会盛况空前,悲壮感人。二中学生在细亚、朱振民等的组织下,绝大多数都参加了这次追悼大会。他们打出的挽联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上联是“???”,下联是“!!!”对联很大很醒目,不置一字而声讨、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确为一大创举。三个问号是:为什么要打内战?为什么遭迫害?为什么吃不饱?而三个叹号是: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此意联系实际,一目了然。细亚等人的才智由此可见一斑。

    在二中学生充分发动起来时,为了及时组织学生自治会,把斗争推上新阶段,子明和我对二中的学运作进一步的安排。山洞邮局的任浩同志通过小同乡赵兴全也积极参与指导。细亚是说干就干的人,第二天(四月十一日)号召各班推选两位代表。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组建了学生自治会的理事会和监事会。黄细亚当选为监事长,朱振民为副理事长,胡崇伦等为理事,接受地下党领导的市学联统一领导。

    接着,细亚等人立即从清算特务校长涂廷宇的贪污罪行着手。在早就掌握了大量证据的基础上,当天晚上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近将小龙坎分校校长李××扣押起来。再经清账小组细查,具体查出二三月份校方吃空额五十名,迟发公费二十—天(物价飞涨校方得高利,学生吃大亏)上面拨款91万,校方只发55万,每人1000元,只发660元。李××畏罪钻墙洞逃遁,细亚在《大公报》登一广告:“市二中李××鉴:自登报之日起,请于二日内返校,处理一切账目。逾期不返,即以贪污渎职畏罪潜逃向法院起诉,特此告之,幸勿自误为要”。市二中学生自治会。此举扩大了影响,令校方声誉扫地。

    细亚与朱振民等商议,此事应趁热打铁。四月十二日早饭时,朱振民站在饭堂凳子上振臂一呼:  “不愿再吃这种清汤稀饭的,早饭后到山洞找涂廷宇算账去!(校本部在山洞初中部)。二三百人立即响应。饭后冒雨步行至山洞。涂廷宇先已闻讯逃回云阳老家,只抓住分校主任孙××,从其屋里抄出大量银元、钞票。孙某狼狈不堪,只好连声认错,此举扩大了二中清账效果,促进了山洞分校学运。在该分校自治会理事聂晶(后牺牲于中美合作所)的领导下将斗争引向深入。

    四月十五日,在细亚参与的弹子石警官学校宣布罢课的呼应声中,二中两个分校六七百人又冒雨乘胜进抵市政府请愿,沿途贴标语,喊口号,呼拉拉词:“市长不办贪污案,害得我们吃稀饭”。队伍在伪市府礼堂后坝子上整队肃立,要求伪市长杨森出来答复。杨森不敢出面。派人出来接待,转达学生要求。细亚等人作为学生代表进入市府大楼谈判。乘僵持之机,几百学生高唱《团结就是力量》、《山那边呀好地方》。在敌人的司令部中喊拉拉词,呼革命口号,唱革命歌曲,使敌人分外头痛。时近中午,教育局长罗象翥硬着头皮出来,哆哆嗦嗦答复“一、奉市长面渝,对涂廷宇撤职查办;二、新校长人选未定,暂由刘曾瑞处理校务,并由师生各推三人协助;三、按时发公费,由教育局派人查账。”

    这真是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同学们整队到市一中进“胜利午餐”,两校同学在斗争中结成兄弟般情谊。第二天重建了护校委员会,并与其它院校取得联系,决定参加四月二十一日全市学生的总罢课大游行。

    四月二十一日,震撼山城的“反迫害、争生存、反饥饿、争温饱”大游行在一片杀气腾腾的戒严中爆发。由于大批军警封锁要道,禁止航渡,学生们按“市学联”部署改变策略,变全市集中游行为分区游行。细亚等对游行预先作了周密的安排,学生中精壮站首尾,女弱站中间,沙磁区四千余人集中于“重大”团结广场,二中紧随中央工校之后,经沙坪正街,至汉渝路到自来水厂结束。沿途军警荷枪实弹,夹道威胁,反动派炮制的“家长联谊会”及各种特务纷纷出笼搞破环。军统舒广松伪装积极,故意弄得血流满面,企图获取信任,立即被黄细亚识破,并迅速在学运积极分子中发出警告。学生们高呼革命口号,齐喊拉拉词。不少报纸也报导了二中斗争实况,扩大了反蒋运动的影响。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学运中,细亚不但是二中主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不但为本校起草了大量快邮代电向新闻界报导,而月还协助我向各报社发布新闻。四月十六日《大公报》报导警校罢课消息,二百多学生开大会,主席报告历年所受痛苦和此次罢课之经过和要求.《国民日报》也相继作了报导。(该校校长是蒋介石)致使行辕主任朱绍良慌了手脚,“屈辱”安抚。确实做到了如杨子明安排的“南北夹击,遥相呼应”。为全市总罢课大游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细亚不愧为女中豪杰,风口浪尖的闯将。

    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位闯将的名字列入了特务的黑名单。

    1949年4月21日,恰好正是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之日,蒋家王朝已成灭顶之势。但仍企图凭借西南一隅而顽抗。重庆一片白色恐怖,不少革命群众、干部遭逮捕杀害。五月九日军警来二中搜捕,先抓了朱振民、曾宪栋等几位同学,又在男宿舍点名要抓黄细亚(误以为她是男生)。赵兴全冒险到女宿舍通知细亚,掩护她从后院翻墙到松林坡“重大”选修班同学王绍荣、黄琼琳处躲了一夜,次晨到李子坝乐安中家躲避。不久,她改装到弹子石警官学校找到我,向我汇报了二中的整个情况。当时杨子明下到农村去了,我立即亲自送她到乡下土主场刘一孚同志(盟员)处住了几天。在此时此地,她不但毫无畏惧,而且毅然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不久杨子明回到重庆,由我介绍,杨子明考查,经团组织批准,细亚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接着在她的帮助下仁济护校的余仕华和潘德秀也入了团。并向我提及发展郭垒老师入盟和乐安中等同学入团。

    当时,由于形势变化,杨子明同志向该团组织传达了党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迎接解放”的工作方针,和团中央冯文彬同志的指示:“改变斗争方式、转入调查研究,积蓄力量,护厂护校,保护档案资料和重大设施,迎接解放”。我和细亚的团小组的具体任务是:一、积极争取重庆保警大队和内二警成员的起义;二、在反动派逃跑后,解放军尚未到达,这—真空时期,维持重庆市的社会治安秩序;三、积极淮备配合上级党组织作好劫狱的工作。

    我考虑到此项工作危险,细亚又是较出名的女同志,建议她到华蓥山参加起义武装队伍。她生气地说:“革命还要分男女,越是敌人统治严密的地方我越要去。我要象孙悟空钻铁扇公主的肚皮一样,到敌人心脏去!”坚决要求分配任务。最后组织决定派我到黄角垭保警大队搞策反,同意细亚同志协助我作联络工作(后又增派东北大学的颜矗同志);时杨武同志到歌乐山“内二警”搞策反;潘高风同志到二六三师;童梦佛同志到水警分局。大家研究应当给细亚找个适当的工作为掩护。先是由合川县委在乡下给她找个小学教师的职务,未去。后来她姑父覃文魁(当时在卫生局工作)介绍,到《西南风》晚报当记者。因为是通过杨森的亲信,市府秘书,该社社长曹儒森搭的桥,所以细亚一去就派她专跑市府、机关的新闻。细亚认为这工作虽危险却十分有利刺探情报和联络工作。她用她小时候的名字黄琼兰,十分机智灵活地开展工作。有时以采访为名,有时以谈情说爱为名积极谨慎地联络。—次到川盐银行壮丁驻扎地观察了反动派抓兵拉夫的惨状,心里非常气愤,于是找到接新兵的连长关江熙。通过摆谈,发现关也有厌战情绪。于是趁机开导,晓以大义,动之以情。关受感动,有意放松管理。睁只眼闭只眼,让一些新兵逃掉。

    策反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时杨武与童梦佛在细亚同志的协助下策反了市警察局消防总队不少人,并扩大了组织建立“新青团渝警支部”。后以骡马店派出所为基地串连了二百多人成立了“渝警解放大队”,在解放前夕起义,做出了成绩,大军入城后受到市委张霖之等人接见表扬。在劫狱准备工作方面,保警大队六七两个中队中,有两个分队从分队长到士兵全部掌握在我们手中。为了在劫狱时减少伤亡而能成功,细亚和我装作恋人散步,到歌乐山中美合作所警戒线外查看地形地貌。我们沿着红茶房、红龙场、右侧拐、笆蕉沟、莲花池而上,直走到高店子和三百梯之间,发现警戒线外高店子山顶也新设了防。从那儿滚下几个大石,险些将我们击中。于是立即返回向杨子明同志作了详细汇报。

    九月二日,朝天门发生火灾,因反动派造谣是共产党放火。细亚即刻到现场采访,准备以事实来戳穿谎言。在那里遇上了已是西南长官公署二处官员的涂廷宇,于是返回。适逢《西南风》编辑组长王仁德,他原系沙磁区军统特务,负责在校外指导市二中军统行动组的工作。调来报社后,一直与该行动组二中一女特务谢世芳保持着不正当男女关系。九月十日细亚与王仁德谈话,谢世芳来找王仁德,在窗外认出细亚。待细亚出去后。向王仁德说:“她就是领导市二中‘四•二一’学运的黄细亚,早已是我们监视的对象”。据解放后从南京敌特档案资料中看到,二中学校当局早已密告细亚组织《五月社》经常发表“诋毁政府最高当局”、“为共产党毛泽东张目”的言论,怀疑她是“共产党职业学生”,早就派遣过女特务伍思蓉监视。王仁德不敢怠慢,立即将“黄琼兰”的情况及入社的来龙去脉向二处作了汇报。

    九月十三日,细亚在报社被重庆军统稽查处逮捕。

    细亚被捕后,先关在罗汉寺。很快从狱中托人把信交到高风处转给我。大意是:“童子:我关在罗汉寺,天冷了,给我送点衣服来,把二胡也带来。请转告我的亲友放心,保重”。我立即将自己的毛线衣和她的二胡叫她弟弟黄开平送去。又请她姑父覃文魁设法保释。并及时向组织汇报了细亚被捕及营救的设想。组织为了保存力量,防止敌人更大的破坏,命令我与颜矗立即撤离保警队,由组织介绍转移到西康。十月上旬黄开平接到她的信,信中说:她除了常给难友奏二胡增添欢乐外,还每天坚持学英语,读《拜伦传》。希望能买本英汉词典,并将绣花的绷子送去。十一月下旬,乐安中接到她从新世界饭店狱中带出的信,大意是:“我现在关在新世界饭店,想念你们。伯母早年坐牢也一定体会过我现在的心情。天,毕竟快亮了,不要耽念我,我现在身体还很好,还可以做很多工作,只是怕出现一个真空时期(指敌逃后,我军未入城),没有吃的,请快给我和难友们送些吃的来。”乐安中母子迅即磨了—大包炒面,买了大包牛肉干送去,但已不准见人了。据她姑父覃文魁讲,他曾凭借国民党的关系多方营救。细亚在狱中曾受过多次审讯,由于敌人叫她交待组织关系和同志名单,她始终如一,坚贞不屈,只字不吐,因此敌人拒不同意保释。

    十一月二十九日,人民解放军的炮声已震动着重庆人的耳鼓,山城在激动!新世界监狱在激动!就在这时,特务以“城里不安全”为借口,要往乡间疏散。上午九时,连早饭也来不及让众人吃,匆匆忙忙将细亚、立人等三十二人押上囚车,驶往“中美合作所”。汽车开到满山苍翠的松林坡刑场停了下来。持枪匪徒第一个将反绑了双手的黄细亚拖下车来向林中拉去。“砰砰砰”连续三枪,三发子弹射进细亚的头部和胸部。听到枪响,车上同志纷纷高呼口号。

    三十二人,全部殉难!
    
    次日(十一月三十日)重庆解放!
    
    十二月五日,细亚的亲密战友林志诚从合川赶到,与乐安中、任一之等赶赴松林坡。烈士遗体己用黑板钉的棺材收殓。志诚等人为了最后一瞻烈士容颜,打开棺材,只见她仍穿着她那件大家熟悉的灰底白细线条的短棉袄,兰布裤,齐耳的短发仍系着那条黑色的发带。双臂上绑着的绿色军用绑腿还未解下。不知是因翻动,还是因见了亲人,口中竟流出殷红的血来……

     路旁是两大尸坑,附近几百公尺的水沟流着鲜血。脑浆和血迹,溅在山坡、马路的土石上……松林是这一切罪恶的见证!

    久盼红日的忠魂,为人类最神圣的解放事业永别而去。

    歌乐山有幸,长埋华夏忠骨。

    黄细亚……芳龄二十一!

    沈醉在《我所知道的戴笠》和《军统内幕》中说:“……因为过去军统作恶时间太久……杀害的人太多,我不可能全部知道。例如重庆解放前夕的大屠杀,上百名烈士惨遭杀害,我不可能都举出姓名来……”。在上述两书中,“中美合作所”方面屠杀的几百名人中,他只能举出江竹筠、许晓轩等二十二人姓名;新世界饭店方面,仅举出四人,头一名就是黄细亚(沈言“王细亚”,系口音误,查新世界烈士中更无王细亚者)。举此一例,可证细亚当时的顽强不屈,曾给军统特务们多大的威慑,刻下多深的印象。

    细亚烈士是一位无私无畏的革命战土。她是抱着牺牲自己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投入战斗的,她不惜“以头作石”“铺路”、“以骨为梯”“攀天”。用自己的血和泪蘸着笔,为新中国的解放写下了光辉的诗篇。

    细亚以她短短的二十一春秋而名垂汗青!她那短发圆脸,满目神采的青春活力,她那战鼓样的诗、手术刀样的论文、温文尔雅的刺绣和琴声,以及那时穷节乃见的登高一招,永远留驻在战友的心间。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9-10
写得真好。黄细亚的确是位有才情有个性的奇女子。
文中提到的东北大学的颜矗是江姐的亲戚。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9-10
现在的党员应该好好学习学习烈士们的精神和信仰!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redboysir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9-10
确实十分感人,黄细亚烈士千古!!!
离线12345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9-11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9-11
      其实细想想,那时的革命者过于激进和锋芒毕露了,好像只有那样才是真正的革命,而忽略了白色恐怖下的残酷和危险,如果好好贯彻党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迎接解放”的工作方针,许多好同志都不至于被捕牺牲,黄细亚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9-11
引用第7楼红旗飘飘于2009-09-11 13:58发表的  :
      其实细想想,那时的革命者过于激进和锋芒毕露了,好像只有那样才是真正的革命,而忽略了白色恐怖下的残酷和危险,如果好好贯彻党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迎接解放”的工作方针,许多好同志都不至于被捕牺牲,黄细亚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这个16字方针你弄错了两点:(1)最后四个字是“以待时机”而不是“迎接解放”;(2)这个方针是皖南事变后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提出的,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工作的方针不是这样的。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9-11
      我是从1楼发的文章里引用下来的:
    当时,由于形势变化,杨子明同志向该团组织传达了党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迎接解放”的工作方针,和团中央冯文彬同志的指示:“改变斗争方式、转入调查研究,积蓄力量,护厂护校,保护档案资料和重大设施,迎接解放”。我和细亚的团小组的具体任务是:一、积极争取重庆保警大队和内二警成员的起义;二、在反动派逃跑后,解放军尚未到达,这—真空时期,维持重庆市的社会治安秩序;三、积极淮备配合上级党组织作好劫狱的工作。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9-11
我怀疑这里作者有可能因为年代久远而记错了,把皖南事变后地下党的工作方针和1949年的工作方针混在一起了。1949年渡江战役后华中局交给四川党组织的任务是“迎接解放,配合接管”(见邓照明《巴渝鸿爪》),不大可能还是“隐蔽精干,长期埋伏”。
[ 此贴被若水在2009-09-11 15:50重新编辑 ]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9-11
那就是红旗跟着原作者错的,向红旗道歉。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成曦茹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9-11
黄细亚的“一个微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逝水流年,人生促促。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12-15
http://hunan.voc.com.cn/content/2002-09/05/content_1568946.htm
烈士故乡的中学设立了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奖学金,基金捐赠者为烈士的堂伯父黄宏嘉院士。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蓝水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2-02-22
这次我父亲住院,邻床的病友恰恰是柏学荣老先生,他告诉我黄细亚烈士有个男朋友是海南人,她之所以被捕是因为她供职的报社西南风是军统旗下的报社,在工作时不幸被特务认出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2-02-23
回 13楼(蓝水) 的帖子
她供职的报社西南风是军统旗下的报社,不知她写的那些激进的、左倾的新闻报道如何能被刊发出来?9月13日被捕,11月29日牺牲,11月30日重庆解放,总之给人很惋惜的感觉。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