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荥经文史》第四辑我和黄细亚同志一起斗争的回顾
童梓平
细亚烈士是在川康特委重庆城区特支的领导下,由我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和民主同盟盟员的。她被捕后,组织上为了保存力量防止敌人更大的破坏,立即把我转移到西康荥经。重庆解放时,传来她与刘国鋕同志在中美合作所壮烈牺牲的噩耗,我心如刀割,我与曾紫霞同志以及有关同志在荥经专门召开了追悼大会。并用墙报介绍了两位烈士光辉的斗争事迹。四十年前的往事,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细亚同志的光辉形象的确太深刻了、令人难以忘怀。
剥了我的皮,
我还有鲜红的心;
吃掉我的肉,
啃不动我的骨头。
这首诗体现了烈士黄细亚同志铁骨铮铮的性格,表达了黄细亚同志忠贞的、彻底革命精神,细亚同志是湖南澧临人。祖父黄运昌早卒,叔父为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其后,家道中落,父亲黄宏均为佃农,勤恳忠厚。母周玉贞,贤慧聪颖.识音律,精女红,且教子有方。故细亚自小吹箫弄弦,善做针线,加之聪明颖悟,开朗泼辣,深得一家珍爱。十四岁那年,日本鬼子侵占湖南,一位乡绅子弟前来求婚,父母应允,与之订婚。细亚拒不同意。父母急,将她锁在家中以待婚期。她誓死不从,吞食了几盒红头火柴药面,幸抢救及时,未酿成悲剧。其刚烈自幼如此!
她在亲友的帮助下,逃了出来。适逢战区流亡学生纷纷入川,她即随之来到四川江津国立九中学习。赓即,抗战胜利。各国立中学迁回原籍,九中也迁回安徽合肥。但此期间仍有大批无家可归或不愿回家的学生流亡川内。国民党政府以新办重庆市立二中收容这些学生。细亚不愿回湘,于1946年秋转来二中,不久她曾因病归家探亲,哪知父母仍坚持包办婚姻,于是她再次于漫天风雪,行人绝迹之际,只身上路,逃回重庆二中。该校学生多来自沦陷区。二十多个省区都有,每人都有一番坎坷经历和辛酸遭遇。他们民族自尊心强,上进精神足,亟盼祖国统一富强。抗战胜利后,更希望有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因此这批学生大多学习勤奋,又能吃苦,政治上敏感而早熟,不少具有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质。细亚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习生活,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加之党的及时引导,使她迅速成长为一位杰出的革命志士。
细亚在二中学习期间就是一个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以国事为己任的学生。她当年的语文老师郭垒有如下回忆:
“一九四六年底,我在市二中兼课,代高五班的语文课。高五班能写文章的同学不少,多是文笔酣畅,见识卓越的。如林志诚,乐安中、戈禹谟等人,而黄细亚的作文,其文笔之锋利,思想之敏锐,更是卓然不群”。
早在九中时,她就曾以墙报作文比赛第一而称誉于师生间。并与林志诚、朱配德、张文宽、汪涯等人组织了《五月诗学习社》,简称《五月社》,开展读书、办墙报活动。转至二中新开寺分校后,又与新同学乐安中等恢复了《五月社》的活动。常以洋溢的热情,犀利的文笔,抒发对未来新中国的渴望,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贪污腐败,内战殃民的罪行。这时,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北京“沈崇事件”爆发,国民党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激起舆论界大哗。细亚与林志诚连夜剪辑以《新华日报》为首的各种报纸对此事披露和述评,编了一张名叫《匕首》的墙报,在师生中引起轰动。接着又由《五月社》倡首,各社团纷纷发表抗议宣言,并筹备组织抗议美军暴行的示威游行。以声援北京的抗议运动。届时,细亚排除了来自特务、地保方面的重重阻挠和破坏,毅然将队伍(主要是女生)带到山洞分校,会合了在化龙桥立人中学借读的二中同学,参加了全市的抗暴游行。其办事之干练、机智令人叹服。
细亚和《五月社》的活动引起了反动派的惧恨。以中统特务学生吴玉林、陈化阳为首,蒙蔽拉拢了部分学生,拉起了《麒麟社》与进步社团为敌。他们贴出下流文章,污蔑学生的正义行动,或造谣挑拨,制造事端,转移群众视线。有个特务学生化名“君羊”给细亚写了封信,表面是“敬仰、爱慕”追求,实际是要她“立即停止与左倾危险分子来往”的恐吓。细亚把信给志诚看后,鄙弃地付之一笑,撕碎后故意扔在教室门口,以示嘲弄。特务们不甘心,又通过校方,警告支持参与《五月社》活动的进步诗人、英语教师李岳南。并对《五月社》外出活动进行跟踪、拍照。但所有这一切都不能阻止细亚等人的斗志,反而激起了更大的义愤。
《五月社》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破禁、读革命书,而特别善于学以致用的,莫过于细亚了。她读过鲁迅的《呐喊》、《彷徨》及大量杂文。又喜读苏联的文艺作品,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流》、《静静的顿河》。进而钻研文艺理论和政治哲学。诸如以群译的《新文学教程》、高尔基的《给青年作家》等。有一次,进步老师金鼓给几位同学传阅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她反反复复几乎将该书读破。她还读了《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史》,平心的《社会科学讲话》,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还通过乐安定秘密传阅了张仲实译的《政治经济学讲话》,陈豹隐译的《经济学大纲》等。在同志们的印象中。她是个手不释卷的学习迷,那种如饥似渴学习的劲头给人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记忆。
细亚记性极好,一次李岳南老师给《五月社》作新诗辅导,介绍了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其后,她竟能流利地背诵。高尔基的《海燕》、艾青的《论诗》,她常背得豪情激荡、音韵铿锵。但如前所说,她更大长处是写,是学以致用。她的遗作有力地证明了她的才气和胆识,正如郭垒老师称她的,她是过早“殒落在歌乐山下的一颗明星”。
她爱写新诗。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一首名叫《一个微笑》诗中写道:
“用你响亮的声音,去唱出人民的忧郁。用你粗壮的字眼,去吼出人民的愤怒。用你自己的血和泪,蘸着笔,为历史写下光荣的诗篇,给自己描下动人的故事。你,年青的诗人,人民的歌手,希望你,伸出热情的双臂,去拥抱古老多病的农村,去拥抱祖国忧伤的原野。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心,以自己的火,去点燃别人的火。用你笔的斧头,去砍掉人类的痛苦,以你诗的镰刀,去收割人类的幸福。牢记着吧!诗人,在凯旋的号声里,我们将会交换一个微笑……。”
细亚的大多诗作都象这样忧国忧民,激烈澎湃,洋溢着强烈的爱恨。读她的诗不禁令人联想到那位二十二岁喋血段棋瑞府门的刘和珍,和那位二十二岁为祖国献身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无论是做诗还是做人,他们都多么相似!
如果说诗歌表现了细亚烈士热烈奔放的一面,那么她的论说文则表现了她敏锐深刻的另—面。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叫《论币制改革》:
“从外观看……币制改革是为了平抑物价,安定生活……而实际上呢,都是捏着鼻子哄眼睛……一心只顾打内战,以全国三分之二的钱财开支拿来给刽子手,拿来演着同室操戈的悲剧。严格地说,这次币制改革,又何尝不是军用需要迫急,在周转不灵的情况下产生的办法?……唯有生产制度的改革,才能富裕……不过,同时还得力求政治制度的改革,如果没有优良合理的政治制度,那么生产尽管生产,结果经济的重心会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乃至酿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象……所以今日的币制改革之于理想,正如孟老夫子所说:“缘木而求鱼也”。
一个十七八岁的高中女生,就能这样鞭辟入里地剖析国事,处处切中肯綮,其胆识正如囊中突锥,无怪乎要引起敌特的仇视和惊恐了。另一篇题为《安定与建设》的论文,其中更处处闪耀着她少年老成的真知灼见;在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刚刚消极抗战。又积极打内战,破坏安定之后,她针对“建设”写道:
“民心安定尤为重要,古人说:‘载舟覆舟、人心可畏’……所以我们应该把政府建立在民意上,同时还应该以大多数民意为政意,惟有这样,政府和人民才不致脱节的现象……
生产建设必须从农村着手,例如乡村设立合作社,种子科学化,生产机械化……
谈到国防建设……必须训练民众,加强组织,多添生力军,……科学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文化可以说是—面时代的镜子,是一个社会的摄影机,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那简直不成其为国家,空有政治没有文化是不行的。”
以上不少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勤俭与人生》中,她否定了把人生看成“一场梦”,“一出戏”,“一个多余”的悲观厌世论调之后,充满豪情地写道:
“能担负起历史遗交的使命,在社会上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人类谋福利,为时代求进步。效这样的效能,才是人生的真谛。那必须从人生训练着手,而人生训练的最好工具,那就是勤俭……”
仅从摘录的这些只言片语,我们就可看出细亚文章立意之高远自不必说,就遣词造句转换过渡而言也令不少大学生惭愧了。至于说到言必行,行必果,身体力行,就更非碌碌于笔砚间的作者可以相提并论的了。
《五月社》在一九四七年初又吸收了任一之、戈禹谟、曾宪栋等新社员,继续开展读书、办墙报活动,举行红五月文艺演出。进行“反饥饿、争温饱、反内战、争和平”的反蒋宣传活动。细亚常常饱含激情朗诵革命诗篇,正如她的诗中所说的那样:“以自己的火,去点燃别人的火。”在白色恐怖下,市二中的学生社团反而如雨后春笋般竞起。校园内几十种墙报琳琅满目。有揭露政府的腐败,有歌颂“山那边好”的。在这些活动中,细亚同志无论在笔战、舌辩、演出中都表现了火样的热情和超群的组织能力。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必然招致反动当局的刁难与破坏。中统、军统、三青团的学生常常暗中撕毁墙报,又编写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反动刊物,在校园四处兜售。同学们要演出,他们就割断电线阻绕。对此,细亚同志常常连夜赶写反击文章,补写被毁壁报,公开怒斥特务的行径。原高五班特务邹××、高××与特务职员陈化阳日夜监视《五月社》的活动。陈甚至搬到社员隔壁住下,偷听谈话,偷查书籍。但《五月社》迎着风浪上,进而转向校外扩大影响。通过进步老师金鼓的介绍,细亚他们认识了当时地下党主办的公开刊物《活路》月刊编辑岳平(原名宋学芬,后牺牲),在该社的帮助下,以《螺旋社》的名义无偿为细亚他们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取名《月亮偏西了》,指蒋家王朝的末日将近。由金老师设计封面。细亚以“黄河”为笔名发表了她那首脍炙人口的《桃子》。林志诚写了《对我来》借三峡江中巨石以表现傲岸无畏的英雄气概。曾宪栋写了《大钞》讽刺物价腾飞,纸币滥市的丑象。乐安中发表了《更夫》。任一之发表了《镜子》。诗集混在言情小说里发行,但很快被查禁、没收。在1947年“六一”大搜捕前,金鼓、李岳南二位老师被迫出走,存下的诗集也只好忍痛烧毁。
1947年秋,《五月社》改名《海燕学社》继续活动。吸收了新社员赖立仓、杨大旗等。传阅香港印行的《观察》、《展望》、《新闻周刊》等,进一步明确了解放战争的形势。组织同学到“重大”听潘大逵、陈豹隐教授作反对中美商约和反对美帝扶持日本军阀的讲演。1948年夏参加了“重大”举行的“五四”营火晚会。并积极地领导揭露招生考试漏题的罢考斗争。在这些活动或斗争中,细亚是最优秀的基层组织者。处处走在战斗的最前列。
细亚对反动派斗争最冷酷无情,而对待同学、同志却异常温存友爱、善良可亲。
据林志诚回忆、刚进二中时,他有一次因胸口长疖子,手术后住校医院病房,那时才刚与细亚有一面之交。细亚来探望,说了不少暖人心肠的话后,临走,突然拿出一件白布短衫和一条黄斜纹短裤相赠。在那种大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实令志诚眼湿。1947年后,她来到沙坪坝分校。又主动将志诚辍学在家的妹妹从合川接来,作为“黑户口”同挤一单人床,天天分吃本来就不够量的“八宝饭”(砂子、稗子、碎米、鼠屎等掺杂和盐水胡豆与咸菜),直至将其妹妹送入红岩村育才学校为止,历时半年之久。对其他有困难的同学,只要力所能及,不是慷概解囊,就是出力奔走。或帮助购物购药,或洗衣做饭。不少同学接受过她巧手的缝补,和亲手刺绣的枕头、手绢。记得四九年五、六月间细亚自二中出逃后,经常住在警官学校附近仁济护校余世华、潘德秀那儿。白天与我和其他同志—起工作学习之余,热情帮助大家煮饭、洗衣。并将值钱些的衣物全部变卖,以支持生活工作的开支。据郭垒老师的回忆,细亚每次经过他的宿舍门口,都要与他两岁的小女儿亲亲抱抱,充分体现出中国良家淑女那种温雅良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品质是许多革命者的共同特征,但在细亚这个女同志的身上表现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