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q.blog.sina.com.cn/ahly/bbs/topic/tid=1378这篇拷不下来,自己去看吧。
http://baisong119.spaces.live.com/blog/cns!72e122f6f5c73738!307.entry 歌剧《江姐》在国家大剧院连排,下午看过一场,演得不错,虽然主演王莉和严当当、刘和刚等人是歌唱演员出身,而演配角的林永健、刘亚津则是小品演员出身,但演起来还是比较严丝合缝,可圈可点的。而又辅以大剧院梦幻般的舞台,升降、滑移、推出,诸多变化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如果舞台上没有演员,只是那些景片嘿咻嘿咻的转一遍,也会很好看……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sbhtmlnews/2007914164185189581.html用红岩精神演《江姐》
──歌剧《江姐》第五次复排剧组成员赴重庆渣滓洞采风纪实
作者:郭凯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9-14 0:18:32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红岩英烈”是一个具有史诗般时代特点的英雄称号,以红岩为基础派生出了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红岩造就了一种文化,形成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这种文化反过来又使红岩名扬四海。取材长篇小说《红岩》的歌剧《江姐》是空政文工团编创的大型民族歌剧,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重要作品。该剧自上个世纪60年代公演以来,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
应国家大剧院邀请,空军确定第五次复排《江姐》,作为国家大剧院启用后的首批经典剧目,在国庆节期间进行演出。6月中旬,空军全面启动了复排工作。
从歌剧《江姐》第四次复排至今已有15年时间了,不少创演骨干已经退休或转业,为使“第五代江姐的人选一定要光彩照人,综合素质一定要超过前四代”的要求,确保复排质量达到国家大剧院演出标准,空政机关在充分利用空政文工团现有实力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招揽全国和全军的拔尖人才参加了复排工作。
8月下旬,为把复排《江姐》打造成新的红色经典,向党的十七大献上一份厚礼,空政文工团让剧组部分演职员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实地感受一下以增进他们的创作灵感。
走进红色土地 追忆激情岁月
8月25日,星期六。
《江姐》部分剧组成员走进红色土地,来到了重庆歌乐山,迈进了渣滓洞,去亲历体味那段峥嵘岁月中的难忘事件。
那天下午,顾不上休息的演员们便踏上了寻找红色激情之路。刚踏上出发的汽车,倾盆暴雨立刻覆盖了蒸笼般的大地,团长杨月林大声对演员们说:“是你们的虔诚感动了上苍,到了渣滓洞,要用心去触摸那些已逝的灵魂。”瞬间,车上变得沉寂起来。40分钟车程,汽车驶进一处山间,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几个大字便映入眼帘。
虽然,眼前这座山,地貌平平,不具特色,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它却是一座沉甸甸的山,这座山属于历史,属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演员们聆听着解说员的解说:“渣滓洞,原为人工开采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地势险峻而隐蔽。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了煤矿工人的住房,将其改设为监狱。在这云雾笼罩的半山坳,国民党军统局设置了一处又一处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监狱。”
58年前,被关押在渣滓洞内的中共地下党员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其中组织越狱就是一项重要工作。然而,面对敌人的高墙铁网如何越狱?越狱工具又如何获取?一直是个谜。今年8月17日,在渣滓洞女牢房内出土的17件越狱工具,为解开这一谜团提供了线索。解说员说,女二牢主要是关押共产党的牢房,江姐、李青林、胡其芬、彭灿碧、邓慧中等人都曾在此关押。而出土器物的上方,就曾是李青林和彭灿碧的上下铺。这次维修挖出了一个长1米、宽半米、深70厘米的坑,里面共有16件铁器、一块条石出土。两根8厘米长、拇指粗的铁钉,4根5厘米长的小钉,1根15厘米长的铁条和3个门闩,是用来撬门和锁用的,因为它们都是锐器;而长18厘米的条石,则是准备越狱时用来砸脚镣的。 江姐扮演者之一、青年演员哈辉眼中闪着泪花;青年歌唱演员王莉,也是此次歌剧中江姐的扮演者之一,她在关押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女牢前留了一张影。她们将用心去感悟烈士的内心境界,把江姐这个人物刻画好、塑造好。
在白公馆,一面五星红旗引起了演员们的注目,解说员告诉大家,这是当时在狱中的
罗广斌、刘国铺、丁地平、王朴等人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连夜用一床红色被面、几张黄草纸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那时,他们并不知道五星红旗上星星所摆的位置,于是他们根据想象,将一颗大星贴在被子中央,四颗小星贴在被子四角,象征全国人民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见此情景,参加狱中绣红旗的几位女演员仔细端详起这面已辨不清本色的、烈士用鲜血染红的革命旗帜。作为新一代江姐,她们说一定要把老江姐们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魂魄演绎好,让“红岩魂”永驻人间、让红梅赞唱响大江南北。
重温红色誓言 感悟忠诚信仰
《江姐》历次复排都不仅是简单的表演重复,而是在坚持、秉承原作精神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编创更新与艺术升级的过程。这次组织剧组成员到红岩体验生活,其目的也在于此。
在烈士陵园中的“11·27”烈士墓和烈士纪念碑前,带队的空政宣传部卫副部长和文工团杨月林团长,代表《江姐》剧组向死去的烈士敬献了花圈。
在一处墓碑上,有一段江竹筠烈士于1949年8月在狱中用竹扦子书写的最后一封家书,这封给照料儿子彭云的亲戚谭竹安的家书中,表达了江姐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孩子决不娇养,粗服淡饭足矣。”卫副部长带领大家齐声朗读,许多人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烈士陵园,随处可见烈士的红色誓言:朱世君烈士在狱中有一份写给哥哥的遗书:“哥哥,请你放心。他们要我交出同伙,我什么也没说。真金不怕火烧,巾帼不畏严刑。不管他们使用什么手段,永远也莫想在我身上有所得!最后,希望你要继续我们未完成的革命事业。”英雄陈用舒的黑牢诗篇,充满了对新中国的向往:“砍头何所俱/坐牢心不惊/革命凌云志/春风吹又生。”烈士文泽用散文语言表达了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呵,兄弟,你走着吧!勇敢的走着吧!呵,兄弟,记住我们的战斗信条,假如是必要,你就迎上仇敌的刺刀!但是,真理必定要来,这块土地要燃烧……”
演员们在这些浩气长存的烈士群雕、栩栩如生的烈士塑像、错落有致的烈士诗文碑林间,或凭吊,或缅怀,或寄托哀思,用自己的方式抒发着、宣泄着内心的人生情感。
追思难忘岁月 获取精神力量
采风第二天,是个星期日。
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馆长厉华与《江姐》剧组的演职人员坐在了一起,共同追思那段难忘的岁月。
一提起《江姐》,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那位身着藏蓝旗袍、鲜红毛衣、洁白围巾,身体虽略单薄却一身正气的女子形象;是《红梅赞》、《绣红旗》、《告别战友》、《春蚕到死丝不断》等经典唱段的优美旋律和深情歌词。
作为此次复排《江姐》的艺术总监和总导演,杨月林团长接过了话题:“我们现在所做的是一项依靠老艺术家帮助,并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攀登、精益求精的工作。”的确,经典歌剧《江姐》可谓是我国本土歌剧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是我国著名词曲作家阎肃和羊鸣老师的扛鼎之作,此次复排,二位老艺术家又亲自执笔,对剧本逐字推敲、逐句润色,精益求精,对每个唱段甚至是每个音符都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诠释,他们把现代观众的欣赏节奏与审美标准作为参照,将历经40余年岁月沉积的人生、艺术感悟再次投入其中,完成了在艺术上的自我突破和超越。
这次复排的执行导演冷永铭是在历次复排《江姐》中的女将,她为歌乐山烈士纪念馆的同志们介绍了这次复排的情况,她说,经过修改和调整,
此次《江姐》比原作少了250余行,2640余个字,剧情更加紧凑,语言更加精炼,使观众对主题也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音乐方面,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适当融入了富有时代特色的音乐元素,使多个经典唱段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冷导演还准备积极尝试着对当代受众心理进行精准的捕捉和把握,力求将一部融民族特色、历史厚重感和现代韵味于一体的歌剧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次复排的演员阵容前所未有,扮演江姐的王莉、伊泓远和哈辉,都曾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摘金夺银;扮演特务头子沈养斋的孙伟国曾经在多部歌剧中饰主角;扮演蓝洪顺的梁召今曾在中央电视台的大奖赛中获金奖;扮演华为的刘和刚,是去年青歌赛上获100.13分优秀成绩的冠军;其他,如扮演甫志高的陈小涛,扮演孙明霞的严当当、曲丹,扮演小华的蒋卉等,也都曾在全国全军的比赛中多次获奖。另外,许多空军的优秀影视明星这次也在剧中当了配角,如林永健、刘亚津等,其丰富的舞台经验,使剧中的小人物都闪耀出令人过目不忘的表演亮点。 座谈会开得热烈异常,演员们把在歌乐山,在渣滓洞,在白公馆的所见所闻的红色人物群的事迹,牢牢记在了心间,永远珍藏在了记忆的深处。
采风归来,在返京的飞机上,江姐扮演者之一的伊泓远对笔者说:“如果说过去的那段时间排演《江姐》还在寻找感觉的话,那么此行我已经有了感受,我已经知道了江姐这个人物身上的分量了。”
是啊,江姐、华为、小萝卜头……这些名字时常提醒我们要不忘历史,不忘伟大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胜利,他们的伟大也许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很难感同身受了,但是,艺术通过自己的方式,让人们一次次重新认识他们,正如歌曲“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一般,已经永远烙在了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