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5340阅读
  • 83回复

[整理] 第五版<江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苗溪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5
http://q.blog.sina.com.cn/ahly/bbs/topic/tid=1378
这篇拷不下来,自己去看吧。


http://baisong119.spaces.live.com/blog/cns!72e122f6f5c73738!307.entry

  歌剧《江姐》在国家大剧院连排,下午看过一场,演得不错,虽然主演王莉和严当当、刘和刚等人是歌唱演员出身,而演配角的林永健、刘亚津则是小品演员出身,但演起来还是比较严丝合缝,可圈可点的。而又辅以大剧院梦幻般的舞台,升降、滑移、推出,诸多变化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如果舞台上没有演员,只是那些景片嘿咻嘿咻的转一遍,也会很好看……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sbhtmlnews/2007914164185189581.html
用红岩精神演《江姐》
──歌剧《江姐》第五次复排剧组成员赴重庆渣滓洞采风纪实

作者:郭凯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9-14 0:18:32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红岩英烈”是一个具有史诗般时代特点的英雄称号,以红岩为基础派生出了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红岩造就了一种文化,形成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这种文化反过来又使红岩名扬四海。取材长篇小说《红岩》的歌剧《江姐》是空政文工团编创的大型民族歌剧,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重要作品。该剧自上个世纪60年代公演以来,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

应国家大剧院邀请,空军确定第五次复排《江姐》,作为国家大剧院启用后的首批经典剧目,在国庆节期间进行演出。6月中旬,空军全面启动了复排工作。

从歌剧《江姐》第四次复排至今已有15年时间了,不少创演骨干已经退休或转业,为使“第五代江姐的人选一定要光彩照人,综合素质一定要超过前四代”的要求,确保复排质量达到国家大剧院演出标准,空政机关在充分利用空政文工团现有实力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招揽全国和全军的拔尖人才参加了复排工作。

8月下旬,为把复排《江姐》打造成新的红色经典,向党的十七大献上一份厚礼,空政文工团让剧组部分演职员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实地感受一下以增进他们的创作灵感。

走进红色土地 追忆激情岁月

8月25日,星期六。

《江姐》部分剧组成员走进红色土地,来到了重庆歌乐山,迈进了渣滓洞,去亲历体味那段峥嵘岁月中的难忘事件。

那天下午,顾不上休息的演员们便踏上了寻找红色激情之路。刚踏上出发的汽车,倾盆暴雨立刻覆盖了蒸笼般的大地,团长杨月林大声对演员们说:“是你们的虔诚感动了上苍,到了渣滓洞,要用心去触摸那些已逝的灵魂。”瞬间,车上变得沉寂起来。40分钟车程,汽车驶进一处山间,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几个大字便映入眼帘。

虽然,眼前这座山,地貌平平,不具特色,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它却是一座沉甸甸的山,这座山属于历史,属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演员们聆听着解说员的解说:“渣滓洞,原为人工开采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地势险峻而隐蔽。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了煤矿工人的住房,将其改设为监狱。在这云雾笼罩的半山坳,国民党军统局设置了一处又一处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监狱。”

58年前,被关押在渣滓洞内的中共地下党员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其中组织越狱就是一项重要工作。然而,面对敌人的高墙铁网如何越狱?越狱工具又如何获取?一直是个谜。今年8月17日,在渣滓洞女牢房内出土的17件越狱工具,为解开这一谜团提供了线索。解说员说,女二牢主要是关押共产党的牢房,江姐、李青林、胡其芬、彭灿碧、邓慧中等人都曾在此关押。而出土器物的上方,就曾是李青林和彭灿碧的上下铺。这次维修挖出了一个长1米、宽半米、深70厘米的坑,里面共有16件铁器、一块条石出土。两根8厘米长、拇指粗的铁钉,4根5厘米长的小钉,1根15厘米长的铁条和3个门闩,是用来撬门和锁用的,因为它们都是锐器;而长18厘米的条石,则是准备越狱时用来砸脚镣的。
江姐扮演者之一、青年演员哈辉眼中闪着泪花;青年歌唱演员王莉,也是此次歌剧中江姐的扮演者之一,她在关押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女牢前留了一张影。她们将用心去感悟烈士的内心境界,把江姐这个人物刻画好、塑造好。

在白公馆,一面五星红旗引起了演员们的注目,解说员告诉大家,这是当时在狱中的罗广斌、刘国铺、丁地平、王朴等人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连夜用一床红色被面、几张黄草纸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那时,他们并不知道五星红旗上星星所摆的位置,于是他们根据想象,将一颗大星贴在被子中央,四颗小星贴在被子四角,象征全国人民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见此情景,参加狱中绣红旗的几位女演员仔细端详起这面已辨不清本色的、烈士用鲜血染红的革命旗帜。作为新一代江姐,她们说一定要把老江姐们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魂魄演绎好,让“红岩魂”永驻人间、让红梅赞唱响大江南北。

重温红色誓言 感悟忠诚信仰

《江姐》历次复排都不仅是简单的表演重复,而是在坚持、秉承原作精神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编创更新与艺术升级的过程。这次组织剧组成员到红岩体验生活,其目的也在于此。

在烈士陵园中的“11·27”烈士墓和烈士纪念碑前,带队的空政宣传部卫副部长和文工团杨月林团长,代表《江姐》剧组向死去的烈士敬献了花圈。

在一处墓碑上,有一段江竹筠烈士于1949年8月在狱中用竹扦子书写的最后一封家书,这封给照料儿子彭云的亲戚谭竹安的家书中,表达了江姐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孩子决不娇养,粗服淡饭足矣。”卫副部长带领大家齐声朗读,许多人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烈士陵园,随处可见烈士的红色誓言:朱世君烈士在狱中有一份写给哥哥的遗书:“哥哥,请你放心。他们要我交出同伙,我什么也没说。真金不怕火烧,巾帼不畏严刑。不管他们使用什么手段,永远也莫想在我身上有所得!最后,希望你要继续我们未完成的革命事业。”英雄陈用舒的黑牢诗篇,充满了对新中国的向往:“砍头何所俱/坐牢心不惊/革命凌云志/春风吹又生。”烈士文泽用散文语言表达了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呵,兄弟,你走着吧!勇敢的走着吧!呵,兄弟,记住我们的战斗信条,假如是必要,你就迎上仇敌的刺刀!但是,真理必定要来,这块土地要燃烧……”

演员们在这些浩气长存的烈士群雕、栩栩如生的烈士塑像、错落有致的烈士诗文碑林间,或凭吊,或缅怀,或寄托哀思,用自己的方式抒发着、宣泄着内心的人生情感。

追思难忘岁月 获取精神力量

采风第二天,是个星期日。

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馆长厉华与《江姐》剧组的演职人员坐在了一起,共同追思那段难忘的岁月。

一提起《江姐》,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那位身着藏蓝旗袍、鲜红毛衣、洁白围巾,身体虽略单薄却一身正气的女子形象;是《红梅赞》、《绣红旗》、《告别战友》、《春蚕到死丝不断》等经典唱段的优美旋律和深情歌词。

作为此次复排《江姐》的艺术总监和总导演,杨月林团长接过了话题:“我们现在所做的是一项依靠老艺术家帮助,并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攀登、精益求精的工作。”的确,经典歌剧《江姐》可谓是我国本土歌剧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是我国著名词曲作家阎肃和羊鸣老师的扛鼎之作,此次复排,二位老艺术家又亲自执笔,对剧本逐字推敲、逐句润色,精益求精,对每个唱段甚至是每个音符都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诠释,他们把现代观众的欣赏节奏与审美标准作为参照,将历经40余年岁月沉积的人生、艺术感悟再次投入其中,完成了在艺术上的自我突破和超越。

这次复排的执行导演冷永铭是在历次复排《江姐》中的女将,她为歌乐山烈士纪念馆的同志们介绍了这次复排的情况,她说,经过修改和调整,此次《江姐》比原作少了250余行,2640余个字,剧情更加紧凑,语言更加精炼,使观众对主题也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音乐方面,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适当融入了富有时代特色的音乐元素,使多个经典唱段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冷导演还准备积极尝试着对当代受众心理进行精准的捕捉和把握,力求将一部融民族特色、历史厚重感和现代韵味于一体的歌剧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次复排的演员阵容前所未有,扮演江姐的王莉、伊泓远和哈辉,都曾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摘金夺银;扮演特务头子沈养斋的孙伟国曾经在多部歌剧中饰主角;扮演蓝洪顺的梁召今曾在中央电视台的大奖赛中获金奖;扮演华为的刘和刚,是去年青歌赛上获100.13分优秀成绩的冠军;其他,如扮演甫志高的陈小涛,扮演孙明霞的严当当、曲丹,扮演小华的蒋卉等,也都曾在全国全军的比赛中多次获奖。另外,许多空军的优秀影视明星这次也在剧中当了配角,如林永健、刘亚津等,其丰富的舞台经验,使剧中的小人物都闪耀出令人过目不忘的表演亮点。

座谈会开得热烈异常,演员们把在歌乐山,在渣滓洞,在白公馆的所见所闻的红色人物群的事迹,牢牢记在了心间,永远珍藏在了记忆的深处。

采风归来,在返京的飞机上,江姐扮演者之一的伊泓远对笔者说:“如果说过去的那段时间排演《江姐》还在寻找感觉的话,那么此行我已经有了感受,我已经知道了江姐这个人物身上的分量了。”

是啊,江姐、华为、小萝卜头……这些名字时常提醒我们要不忘历史,不忘伟大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胜利,他们的伟大也许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很难感同身受了,但是,艺术通过自己的方式,让人们一次次重新认识他们,正如歌曲“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一般,已经永远烙在了人们的心里。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10-05
http://you.video.sina.com.cn/b/6138260-1253701151.html

王莉这段电影插曲的演唱倒不怎么像美声唱法。

另外百度了一下伊泓远、哈辉、严当当的照片,都是漂亮MM啊。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10-05
引用第0楼苗溪2007-10-05 00:16发表的“[整理] 第五版<江姐>”:
在白公馆,一面五星红旗引起了演员们的注目,解说员告诉大家,这是当时在狱中的罗广斌、刘国铺、丁地平、王朴等人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连夜用一床红色被面、几张黄草纸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
.......


MS自从“红岩档案解密”以后,制作红旗的人员名单里就再没了陈然,是每个记者都互相抄袭,还是已经三人成虎了?
~~追~~
离线成曦茹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10-05
怎么能够这样啊~唉,怎么能够少了陈然这么重要的红岩人物呢?这是节目制作的严重失误!!!
逝水流年,人生促促。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10-05
引用第5楼marienbad2007-10-05 09:02发表的“”:
咋个拷不下来的,我来。
http://q.blog.sina.com.cn/ahly/bbs/topic/tid=1378
    昨天是八一建军节,照例给自己也放半天假,正好到西边去办事,就去了
.......

谢啦!刚才试了一下连那个网页也上不去了。

引用第4楼marienbad2007-10-05 08:21发表的“”:

苗苗那么能唱,不会分不清唱法的区别吧,那不像美声还有啥能像美声。


像李奶奶<乡恋>中的气声,反正不像美声,俺印象中的美声是<卡门>那种,再怎么也得像<我爱你 中国>那样的。

引用第4楼marienbad2007-10-05 08:21发表的“”:

一个个那么漂亮,往街上一走都招来围观,怎么搞地下工作。把江姐演成大美女,感觉上不真实。 [表情]


舞台剧,赏心悦目么,又不是电视剧,更不是纪实剧、纪录片。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10-05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10-05
引用第8楼marienbad2007-10-05 10:13发表的“”:
苗苗没把歌儿听全吗,再往后边听听就像了。

听全了,后边音比较高,但是是王菲、韩红的味儿。

引用第8楼marienbad2007-10-05 10:13发表的“”:
风格就不一样了,原版是“悲壮”,这一版看报道到现在,是走“绚丽”的路子,又是大舞台,又是漂亮江姐,又是美声唱法的。老《江姐》朴实无华的路子不能丢,“赏心悦目”是《阿依达》,是《图兰朵》,不是《江姐》。


朴实无华可以在表演和演唱上找补嘛,美声唱法也应该能唱朴实的歌啊,长得漂亮又不是人家的错。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10-05
引用第10楼marienbad2007-10-05 10:27发表的“”:
打伞那张看上去满像江姐本人,要都往那个风格找齐我倒还能接受。

呵呵,我觉得那张脸型最像,发型最不好,头顶头发太蓬松了。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7-10-05
呵呵,算你狠。
~~追~~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7-10-05
王莉,得奖那次表现的很乖乖女。说了好几次----我妈妈说......

想不到这一下子就成江姐了。

空政好像一直就没有特强的女中音吧。孙维敏也是女高音吧。

我特别讨厌是现在演什么都要力戒高大全回归女人味儿什么的说法,成了新教条主义了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7-10-05
引用第14楼allegro2007-10-05 13:44发表的“”:
我特别讨厌是现在演什么都要力戒高大全回归女人味儿什么的说法,成了新教条主义了
.......


这个一定要握握手

刚才看“北京新闻”,碰巧看到几个演出片段,可惜看到的那一点点,不是没在唱就是在合唱“绣红旗”,没能听到王莉独唱,造型看起来和以前几版没什么两样,就是结尾处江姐站在长城的烽火台上,感觉有点怪。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7-10-06
http://blog.phoenixtv.com/index.php/action_spacelist_uid_967802_type_blog_starttime_1191283200_endtime_1191369600


【原创】是谁让“江姐”如此美丽
2007-10-02 14:06:49



文/韩浩月



  歌剧《江姐》进行了第五次复排,并作为国家大剧院启用后的首批经典剧目,在国庆期间进行了演出。对于中国歌剧,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还属于《江姐》、《白毛女》、《党的女儿》、《洪湖赤卫队》等一批红色经典曲目,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歌剧出现雅俗分流趋势之后,国内的演出市场大多为国外歌剧所垄断,严肃大歌剧还是中国歌剧的主流,红色经典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向更高境界,成为创作者要面临的一个考验。

  经典歌剧重排和经典电视剧重拍一样,任一处哪怕微小的改动和变化,都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于耳熟能详的唱词,多一字或少一字都有可能引起观众的不满。“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作为影响了几代人的大型歌剧《江姐》,它的第四次复排距今也有15年时间了,新版《江姐》在保持原剧精髓的前提下,对时代烙印偏重和口号味道偏浓的台词进行了删减,在观看新版《江姐》时,已经可以明显感到剧情变得紧凑起来。

  1964年,郑惠兰扮演了第一代江姐,公演一个月后,就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进行了专场演出,这是《江姐》最为辉煌的时期。此后,孙绍兰、杨维忠、金曼等历任“江姐”,也分别用自己的方式对江姐进行了诠释。到了第五次复排,江姐的人选启用了来自空政歌舞团的独唱演员王莉。在一些以江姐为题材的其他剧种中,江姐的形象往往会得到观众这样的评价:江姐好像没这么漂亮。歌剧“第五代江姐”正式演出后,可能这样的评价会更多些,因为王莉扮演的江姐,可能是所有以江姐为题材的包括电影、话剧、歌剧、京剧作品中最为漂亮的一个。

  对于一位献身于理想和信仰的英雄人物,有必要在外型上如此美化吗。《江姐》曾在剧中加入了一段三分钟的喜剧——国民党特务想抓华铟山游击队的江队长,结果却抓来一个昏庸老朽的国民党员蒋对章,这曾在当时引起巨大争议。扮演过20年江姐的金曼也曾为江姐这个角色赋予了理想之外的可爱和情感元素而遭质疑,但这些争议的结果是:对于贴近时代的、细致入微的改动,观众还是很快适应并乐于接受的。“第五任江姐”王莉是幸运的,这幸运不仅来自她通过了数次激烈的专业考核、专家评选和民主评议,成为江姐的扮演者,也源自她能够在一个更具包容性、审美多元化的时代,出演这么一个经典形象。

  王莉的入选和新版《江姐》对江姐形象的新定位“光彩照人”是分不开的,生活中的王莉青春活泼,而站到舞台上投入演出的王莉,表面的青春稚气被藏到了内心深处,她所呈现出来的江姐,是我们从《红岩》中读到的江姐,是历任“江姐”留下的表演财富的集合体,“青春版江姐”和相比较来说最为年轻的表演阵容,使得新版《江姐》更加充分地体现出了当时的革命激情,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革命者的坚贞气节,在王莉身上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高大全的形象塑造在新版《江姐》中已经蜕化到若隐若无的地步,而在场地、布景上的选择,也使得红色经典在适当商业背景的衬托下,多了剧情感染力和市场生命力。

  红色经典歌剧是经过时间检验留下来的文艺瑰宝,在过去的时代它曾点燃过无数观众心中的热情,对经典歌剧进行结构和音乐语言上的改进,消弭与新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老观众从中发现更为令人动心的细节,这是作为高雅艺术品种的严肃歌剧走向更高境界的必然做法。在国家大剧院华美庄严厚重的气氛中观看新版《江姐》,有很多体验是以前的观众所感受不到的。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7-10-06
总看见说“第五次复排的《江姐》比原作少了2640个字,语言更加精炼,剧情更加紧凑”,要是能看到剧本就好了。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7-10-06


哈,找到个剧照,可是怎么那么像周涛呢?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7-10-06
《江姐》 让红色经典成视听盛宴




空政文工团倾力打造第五代《江姐》

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郭凯 (07/10/03 02:11)


  大型民族歌剧《江姐》是当今中国的红色经典,借助着国家大剧院落成庆典的契机,空政文工团又成功地进行了第五次复排。今年国庆节期间,该剧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首都舞台。

  经典歌剧《江姐》可谓我国本土歌剧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第五代《江姐》主创人员瞄准时代进步和艺术发展的前沿,努力使之成为一部契合了现代人对崇高精神新的呼唤与渴求的新版《江姐》,一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崭新理念的新版《江姐》,一部凸显民族精神的新版《江姐》。

  与此同时,年轻、专业的阵容,让歌剧《江姐》更加生动。此次《江姐》的复排,扮演江姐的王莉、伊泓远和哈辉,都曾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取得过骄人的成绩;扮演特务头子沈养斋的男高音歌唱家孙伟国,曾经在多部歌剧中饰演主角;扮演蓝洪顺的梁召今,曾在央视大奖赛中获金奖;扮演华为的刘和刚,是去年全国青歌赛上的冠军;扮演甫志高的陈小涛、扮演双枪老太婆的郑莉都是国家一级演员;扮演警察局长的赵广武、田毅,扮演孙明霞的严当当、曲丹,扮演杨二嫂的刘文欣、毕玉凝,扮演小华的蒋卉、李美怡等,也都曾在全国全军的比赛中多次获奖。

  众所周知,国家大剧院拥有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设施,主创人员“量体裁衣”,充分利用国家大剧院的先进设备,最大限度挖掘剧院的舞台功能,调动一切艺术资源以及前沿艺术手段,对乐队、合唱、舞美、灯光、音响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安排与设计,为观众准备了一份能够深化、强化和拓展这部红色经典剧作主题的视听盛宴。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7-10-06


华为的扮演者刘和刚,我突然觉得他有些地方有点像李国华。




“华为”、“江姐”在表演对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http://sx.people.com.cn/GB/channel2/22/200707/31/26215.html
~~追~~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7-10-06
引用第15楼苗溪2007-10-05 14:56发表的“”:
这个一定要握握手 [表情]
造型看起来和以前几版没什么两样,就是结尾处江姐站在长城的烽火台上,感觉有点怪。


烽火台?我怎么记得说是红岩石呢?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7-10-06
受不了江姐穿这么紧身的旗袍。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苏日朗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7-10-06
引用第0楼苗溪2007-10-05 00:16发表的“[整理] 第五版<江姐>”:
罗广斌、刘国铺、丁地平、王朴等人

大晕。就算那个“鋕”字太不好找吧,打个“志”字也行啊,怎么还成了“刘国铺”了呢
引用第0楼苗溪2007-10-05 00:16发表的“[整理] 第五版<江姐>”:
另外,许多空军的优秀影视明星这次也在剧中当了配角,如林永健、刘亚津等,其丰富的舞台经验,使剧中的小人物都闪耀出令人过目不忘的表演亮点。

这位“破相”的“大姐”演啥呢?
引用第2楼苗溪2007-10-05 01:10发表的“”:
MS自从“红岩档案解密”以后,制作红旗的人员名单里就再没了陈然,是每个记者都互相抄袭,还是已经三人成虎了?

这个更晕,怎么能少了陈然呢?
金雀银雀飞起来~~~
离线yihong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7-10-06
引用第20楼苗溪2007-10-06 02:02发表的“”:


像"英雄儿女"中的王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