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们]原发布日为2008年2月9日看片花时已经说鸟,除了扮恶霸时偶尔还脱不掉李云龙的痕迹、以及结尾处就义时的那段数数比较过火之外,皮老板很可爱。演员到了一定资历与积累的程度,无论担纲什么角色都能熟极而流操控自如,《仁者》里的李同学正是如此,很熟练,很流畅,中规中矩。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去掉机会的因素后还奢谈什么突破不突破基本就是一句笑话了,好在李同学自己,看起来也很明白这个道理,既然如此,地下党能演到这程度,挺好的。
张光北。我至今记得他年轻时的《芙蓉镇》,但现在……唉就一个字。从《亮剑》时起就掩藏不住的程式化表演痕迹啊,张兄的问题~~我老觉得,表情过分夸张。李队长尽管算不上是剧中最老JIAN巨滑的那一只,但总还是嗅觉和手段都很灵敏的一号人物,假如最终不是受了太大打击,可能还不会垮塌得那么彻底滴。所以……一天到晚把眼睛瞪得象铜铃一般做甚,这是多么的单调和色厉内荏丫。另,他的台词听着很不自然,象是戏曲念白而不是影视剧语言,那叫一个别扭啊。
事实证明~~在下看戏的确已经看成精了……看片花那会儿就说过,我觉得王全有的角色才是真正的反一号,结果看下来还真是这样,嘎嘎,先赞自己一个。王大哥的炉火纯青是另一种风格,赵北欧的儒雅与阴狠,始终只在那个若似若无的微笑之中才有显露,事前没有被剧透的观众,还很可能一度产生赵北欧就是“猴头”的错觉,这个观赏的效果实在漂亮。
由力、张笑君、何政军等原《亮剑》的老人马,由于角色设置和戏分等等方面的因素出场不多,闪光点也有限,但基本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务。《亮剑》班底里值得一提的,是张桐和“邢副团长”陈旺林。
从和尚到书生,镜头前的张桐仍旧表情木讷,但是极酷,他的身手比《亮剑》时更为敏捷好看,戏也长进——那段无果的爱情故事,不管剧情是否真实、可从头到尾都流露着某种孩子般的纯真。不过王亚竹给我最深的印象还不是这些,而是面对萧鱼在茶楼内的审查问讯,被枪口顶着后脑却神色如常,静静地凝望着眼前难以预测的未来,静静地说,“我……预祝红军胜利,希望革命成功”。年轻而久经考验的共产党人,即便在遭遇战友的误解与怀疑时也依旧保持着非凡的勇气,坚定的决心,既无悔也无憾,真可以当得起一句,勇者无惧。
沈炎的形象颇有典型意义。兼有理想、热情与胆怯的小知识分子,他并未叛变,只是临阵脱逃,而且由于这脱逃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及后果,于是不得已寻求庇护而成了敌方手中的棋子,终日愧悔良心不安。既是为了说明自身的委屈也是为了重新回到革命阵营中去,他悄悄收留抚养烈士遗孤,在敌人的宴席上通过暗语示警,并想尽办法寻找组织,最后还是为了当初选择的信仰而献身。沈炎总是面无表情、如游魂般直僵僵地走在大街上的形象,以及遇事就张皇失措的神色,陈旺林的表现很传神,这一角色的经历折射出了那个时代里大批投身革命的“普通人”——不高大不完美,甚至有着种种缺点的、最平凡的人们的最真实的面孔。
黑子(张永刚)近年来好象成了演被共产党策反的国军将领的专业户了,

《仁者》里也一样。方为雄属于被别的几位重要人物“夹击”的角色,比较难演,不过我对故事开端部分的那段化装成乞丐进苏区的戏,感觉还不错,毕竟国民党也是有精英的(尽管最后还是被赤化了),这个是不能否认的事实。而事前“据说”是精心安排的方萧国共之恋,剧本根本就没写出彩来,因此上黑子和刘立淇从头到尾也没有出现什么象样的火花,几次互相试探和猜忌的戏码起不到层层铺垫的作用,纯属浪费——故而最后,当萧鱼临死、一直作正人君子状的方为雄突然莫名其妙地深情大爆发时,我极不厚道地笑喷。
顺便说,个人觉得刘立淇的萧鱼(凌飞)很失败。这么说当然要得罪人,但就事论事,小刘美女身上“三十年代女共党”的气质实在是比较薄弱。部分片段的表演看得出是用心下了工夫的,神态和目光也不错,不过~~~穿着紧身旗袍走路的仪态很外行。唱戏毕竟只是角色的外在掩护,但偏偏这剧给她做的造型和化装“风尘”过了,还随心所欲地时而少女妆时而村妇妆,真真是,毁人不倦。
于越的董雪君,角色很“纯”,演员也嫌稚嫩。妆太浓了点儿,别的……想不起来。
陈炜姐姐比较冤。党代表基本就是作为一符号式象征意义而存在,杜秀梅给人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只有开头以打土豪名义回家的那场,但夫妇俩的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她的台词居然傻成那样,没法听。汗,由此可见不管是不是洋插队过的,中国编剧绝大多数人都写不好共产党人的儿女情长。



还有一个一定要提。扮演皮剑桥的小同学很有特色。一,所有的台词都是背课文式的平铺直叙,一点情感色彩都不带;二,长相极象冯小刚的青年时代。这孩子是怎么进的剧组,根本没有任何悬念,一目了然……扑哧。
其余的略过~~~~~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