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1310阅读
  • 48回复

银幕上的张自忠将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3-02
— 本帖被 岁寒 设置为精华(2009-03-02) —
先贴一张正主儿的照片,将军在1939年到重庆觐见蒋介石时候所拍的照片,关于这次觐见,除了陈继淹的一段文字,再无资料。 



倘若说临沂是将军的临沂,但银幕上的将军,却又不完全是将军的全部。历史就是如此恼人,把英雄的传奇推到大家面前,让人心生仰慕,但并不许后人复原。或许,他们都是上天恩赐给一个民族的礼物,因为珍贵,所以不会有“再次”。
关于将军影视作品(不包括串场)有4部,最早的是1974年台湾拍的电影《英烈千秋》,由柯俊雄饰演,扮相最为俊美;影响最大的是广西厂1986年拍的电影《血战台儿庄》,由初国良饰演,最为传神;相对最完整的是襄樊电视台1991年拍的电视剧《张自忠将军》(纪念张将军诞辰100周年),由孔祥玉饰演,形象最为正气;最纪实的是长春厂1995年拍的电影《七七事变》(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由郑邦玉饰演,感觉最为儒雅。
在回顾这四部片子之前,事先声明,我不是任何演员的影迷,仅仅是一个张望的观众。今日所有文字只为表达个人的感受,所有的言词仅为口舌之快,不作别论。
[ 此贴被魔女小刺猬在2009-10-16 14:2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3-02
1974年,台湾“中影公司”总经理梅长龄主持拍摄张自忠将军的抗战电影《英烈千秋》。影片的拍摄有相当的历史环境因素,源于当时台湾在一连串的政治冲击下,民众产生的危机感与仇日情绪,当局有意利用影响力广泛的电影媒介来振奋民心士气。
《英烈千秋》描述的是张自忠将军自1933年长城抗战到1940年殉国这段时间内的重要故事,选取了长城抗战、七七事变、枣宜会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着重描写了七七事变。其时张自忠奉命留在北平与日军周旋,民众却认为他已经投敌,张自忠含冤莫辩,化装逃离北平。后蒋介石任命他为第33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春,日军向张自忠部防区进犯,血战数月,张部伤亡过半。张自忠决定入虎穴以挽危局,选敢死队五百人渡过汉水,突袭日军指挥所,不幸被围,激战三日,五百人无一生还,张自忠最后自杀殉国。
影片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太多了,首先将军殉国一段选用了已经被南瓜店战斗的幸存者以及相关资料否定的说法,这点的改编其实可以算是失败;其次夹杂着党争意识,抹黑式的表现手法使得影片在今天看来颇有可笑之处。(图:柯俊雄饰演的张自忠将军)
不可否认的是,这部“政策片”却刚柔并济,刻画人物细腻,情节编排也颇具匠心,如工笔作画,点面皆有,层次分明。剧本紧抓住几个重点情节深入发挥,也设计得比较煽情,一部分台词写得也属上乘。特别是雨巷中与妻女相见不相认的一段,张自忠没有一句台词,但妻女之间“是他吗?”、“不是他吗?”两句精练的对白与彼此擦肩而过的设计,足以感人肺腑。只是由于影片忽略了次要的东西,有些地方缺乏铺垫而显得交代不清。例如缺少了临沂战役的铺陈直接描述枣宜会战,对表现将军本人的性格来说缺乏了一个展开的过程,对将军抗日的功绩也减少了应有的展现。
制作方面虽然就气派等而言,现在是看不上眼了,但在当时有限的预算内能拍出相对壮观的战争场面和丰富的内容,已经是超出了期望值。影片公映时不但票房轰动,更被各方赞誉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出色的战争片”。
片中里面饰演张自忠将军的柯俊雄,扮相之俊美实在超乎想象,一改之前流里流气的形象,显得稳重儒雅。出场之时,湛蓝的天空映衬下,骑马而来英气勃勃,加上合体的军装,这种少年英俊的天然优势是无法掩盖的。
但是,这年少的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毕竟柯俊雄那时才29岁,而他演的将军却是年过不惑。前面喜峰口抗战的时候这种差距还不怎么显现,最多就是跟陈莎莉演的李夫人站在一起感觉很不协调。但后面七七事变,特别是枣宜会战那段,柯俊雄的表演就显得有点吃力,曾经听说,以老演小比较容易是因为年轻的心态大家都经历过,但以小演老却难,那是因为只能靠想象揣摩。柯俊雄在把握中年人的心态,特别是将军忍辱负重的心理有点偏差,也没有体现到将军在战场上刚猛的一面。柯俊雄的表演尚能演绎将军的部分风范,但军人之姿较为欠缺。
此片后来荣誉也颇多,除了金马奖以外,还把亚洲影展的最佳编剧、导演、男主角、剪辑奖都收入囊中,也算是台湾拍的“政策片”一个极为成功的个案。

[ 此贴被魔女小刺猬在2009-10-16 14:30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3-02
(二)孔祥玉的总理版
电视连续剧《张自忠将军》是1991年襄樊电视台为了纪念将军诞辰100周年,殉国51年所拍摄,1992年通过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根据该电视剧改编,以剧照串连成的故事画册。
影片大致的内容也是讲述了张自忠将军自长城抗战到枣宜会战的故事,涉及到长城抗战、七七事变、临沂战役以及鄂北抗战等历史事件。这是一个小成本制作的电视剧,战争场面以及情节等显得较为粗糙。
迄今为止看过这个版本的人恐怕不多,画册是唯一可看到由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孔祥玉饰演的将军形象的途径。窥一斑可见全豹,大致对这片子的印象就是,总理的感觉比将军的感觉要强烈多了。我把画册里的一些剧照扫描下来给朋友们看,大家第一反应都是问,这是讲周恩来的片子吧?我无可奈何地告诉他们“这是张自忠”,然而回头发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扔给我不可思议的表情。
孔祥玉在《南昌起义》中成功饰演了周恩来,其后几乎成了演总理的特型演员。本来特型演员去挑战其他角色已经很有难度,非常容易被圈囿在伟人的感觉中,就像刘劲演其他片子,怎么看都觉得别扭一样。(图:孔祥玉饰演的张自忠将军,为喜峰口抗战前的场景)
当然,也不能因为这样而禁锢特型演员开拓戏路,但就这影片来说,首先选角是非常失败的,以一个特型演员去演另一个同时期的历史人物,这完全误导了观众的感觉。正如朋友们看到剧照一样,孔祥玉一出场,不看片名,谁知道他演周恩来还是演张自忠?看了片名,还以为他一人分饰两角。更离奇的是,不知道造型师怎么想的,将军穿西服的造型活脱脱一个总理样,即便是熟知历史的人看了也神经衰弱,莫说其他了,演员在外形上首先影响了观众对此剧的观看效果。
从对将军的塑造来看,孔祥玉的扮相端庄正气,但过于稳重老成,他不知不觉流露出来的是总理的气质,而非将军的气质。临沂大捷之后的将军是神采飞扬的,他在武汉觐见蒋介石的照片中甚至带一个孩子气的顽皮笑容。在他短短的抗战生活中,生活虽困苦,内心却是充满了快乐。用总理式的持重来表现,显然是没抓住人物的特质。
剧情设计也是让人惊讶莫名,可以理解1991年的时候拍这种片子的确存在很多人物塑造的敏感问题,这个姑且勿论,单是从同样煽情的情节比较,便可以一见高下。影片中“七七事变”的情节,也跟《英烈千秋》一般,通过家人对将军的误解,来达到煽情的目的,不过相对来说手法就比较生硬。《英烈千秋》中的相见不相认,效果是无声胜有声。问题是,这边女儿跑去问自己老爸是不是汉奸那段,实在弄巧成拙。如果说《英烈千秋》的改编是为了剧情需要,那么这影片的改编实在是不符合史实外加太不靠谱。
影片所塑造的将军,是宣传所需要的将军,简单来说就是符合一个党派的审美观念,究竟跟历史上那个人是否符合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从片子的风格到情节、人物的塑造,都带有浓重的党派特色。但事实上,将军是属于民族的,而不是属于任何一个政党的。这样的英雄,也决不是一个政党可以“培养”出来的。他跟大多数坚决抗战的西北军一样,游离于当时的政党之外,所做的一切都是源于中国人最直接的道德理想观念。将军的价值在于,他是在“为国为民”的理念下成仁。这恐怕也是大多数人尊崇将军的主要原因吧,自己的民族有如此纯粹的英雄,难道不是值得骄傲的么?
这里扯远了,文艺与政治本不应该扯在一起来谈,不过这个版本的将军塑造,是我十分不满意的,完全掩盖了将军的个人魅力,竭力刻画的崇高美,反倒在影片中变得很不可信。

[ 此贴被魔女小刺猬在2009-10-16 14:3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3-02
(三)郑邦玉的先生版
长春厂199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拍摄的《七七事变》,详细描述了“七七事变”的过程。导演李前宽,算是主旋律影片的御用导演,插一句外话,李导夫妻档的成名作恰是跟29军有着十分关联,《佩剑将军》的主角张克侠在七七事变期间,正是29军的副参谋长。
《七七事变》这影片虽然还是小家子气了一点,战斗场面比较单调,没能把抗战那纵深的气势展现出来,但以日本国内的蠢蠢欲动的扩张欲望作为背景,在整体上丰富了内容,也为角色的复杂性提供了众多的可变可能。最重要的是,一改长影厂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那把历史当儿戏,时常捕风捉影的陋习,把考据做得极度细致,从军长宋哲元到下面的小兵,都有确切可查的事迹,连在卢沟桥上第一个以身殉国的排长名字身份也明白无误地出现在影片中,其考据精神实在令我赞叹不已。换在今天,能做到如此认真的片子实在少之又少。
影片中的张自忠将军属于配角一类,由现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郑邦玉少将饰演。说起郑邦玉,恐怕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还保留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形容祁瑞宣是大雅之人,郑邦玉就是那种感觉。不过最近几年鲜能看到他的作品,上一回看到他已经是1999年,在空政拍摄的《壮志凌云》里,他客串了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
郑邦玉的儒气,是饰演将军的四人之中最突出的,我常常在想,将军穿长衫在天津市长任内的那张照片所透露出的儒雅,或许由郑邦玉来演绎是最合适不过了。可惜,郑邦玉饰演的将军却是七七事变中的将军,突出的还是军人本色。(图:郑邦玉饰演的张自忠将军)
片子的考据没出现大的问题,但问题就出现在剧本过分圈囿于历史,使得人物并不十分突出,连群像的塑造也没有达到希望的目标。明公是主要,佟麟阁赵登禹也是主要,甚至何基沣的戏分也不少。这样主次不分明,每个人都成了重要人物,那就不知道谁是谁了。将军的戏分却是很少,除了几次串场,最主要的就是7月28日的秘密会议,然后是代明公留守北平,被误为“汉奸”。
郑邦玉演将军的时候年纪偏大了,但那股风度还是掩盖不住的,所谓文质彬彬,看起来还是非常舒服。但是那时的将军却是满腔忠义之气,儒雅不是当时极力表现的气质。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张扒皮”绰号的影响,郑邦玉想往军人的粗犷方面演,可给人感觉就不是那种味道。特别后来强令部下离去时候的一句“我扒了你的皮”,表演痕迹很重。
但其中一段也是令人十分赞赏的:王冷斋前来看望身陷险境的将军,却发现他在练书法,条幅上书“张自忠之墓”,转身把辱骂他的报纸撕成碎片。此处一言不发,平静地把报纸撕碎,把将军的愤懑处理得极到位,很有自己的风格,在温文尔雅中流露刚烈,竟是颇动人心。
其实郑邦玉这个版本的将军演绎出来的结果不尽人意,不在演员本身,他的表演功力是有目共睹的,剧本对将军的定位本来就比较模糊,在不恰当的地方过火了,也就是说编导对这个人物当时的复杂性没有吃透,剧本限制了演员的发挥。老实说,前后不足20分钟的戏,既无铺垫,也无后续,要让一个角色立体起来,实在也是难为演员。我虽然不太满意这个版本,但也不敢有过多腹诽之处。
顺带一提的是,《七七事变》里面好演员可真不少,北京人艺的吴桂苓饰演明公,国话的李法曾饰演佟麟阁,如今空政的当家小生吴京安饰演赵登禹,“年大将军”杜志国饰演何基沣,在《历史的天空》里当了一把叛徒的伊犁话剧团演员郑玉饰演吉星文。现在重看,却是有几分看热闹的味道了。

[ 此贴被魔女小刺猬在2009-10-16 14:3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3-02
(四)初国良的抑郁版
1986年广西厂的电影《血战台儿庄》以写实的手法反映了1938年在李宗仁指挥下国民党各部队精诚团结,共同取得的台儿庄战役大捷的过程。关于《血战台儿庄》的影响自是不言而喻,这是大陆第一部描写国民党抗日正面战场的影片,在塑造一个时代人物群像这点上,可谓开创了先河,其高度至今尚无后继可及。群像之中各人性格鲜明,而且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能对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以及一些敏感人物进行正面描写,当时让很多人感到十分欣慰,这一场民族生存的战争原本就是超越党派的。影片端正的历史态度,从剧本创作到演员选用、道具服装设计等都得到一一体现。
导演杨光远的勇气与眼光更是值得一赞,想到他曾说过拿着红本本去参加评审,总让人一阵心酸。可惜后来的《铁血昆仑关》被禁10年才得以上画,但似乎杨导对国军的正面塑造之心不息,在《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仍有不少的表现。摄影蔡继渭纵横八一厂几十年,影片最后那组长镜头足以让观众见识他的水平。
影片中饰演将军的是总政话剧团的初国良,我是毫不掩饰对他演绎的将军的偏爱,表演可圈可点,对人物的诠释也最为精辟。(图:初国良饰演的张自忠将军)
初国良出场的时候,颇多人觉得此人一副倒霉相,不禁哀叹,他怎么可以演张自忠啊?如果说一出场无法跟柯俊雄的俊美相比,那甚至可以说,整个片子,初国良基本都是灰头土脸的,就根本没跟俊与美沾上半点关系。然但凡饰演将军,都不可能獐头鼠目,细细看下去,演员神态举止甚似,眉目间颇有神韵。想想其时将军还是背负“汉奸”的骂名重返军旅没多久,要说倒霉,似乎也说得过去。此处插一句暗赞,面见德公之时的军礼是我看到的众多饰演过军人的演员当中,包括军人出身的演员,最标准最有感觉的。
至于将军的塑造,基本是符合史实的。片中并没有往大处写,也不以塑造将军全貌为任务,牢牢抓住“隐忍压抑”为基调,这对于临沂战役时期的将军形象来说是相对足够了。背着“撤职查办”的处分,将军当时想的是如何以战绩洗刷冤屈,这个时候倘若让他意气风发或是儒雅细腻就显得不恰当了。踩准了步点,也就显得真实可信了。
形象的塑造在大方面不会有太大的偏差,细节处的把握更显演员的功力,个人比较欣赏以下几场的表演。例如“请赴临沂”一段,徐祖诒提出救援庞炳勋军团的问题,德公对将军暗使激将法。此段的表演是很精彩的,作为下属,不可能在两个长官说话之间马上插话,何况张庞两人之间还夹杂着一场生死恩怨。这里的处理是,不紧不慢端起茶杯,却又仔细倾听,听到关心的地方不由自主的停顿,流露出心情复杂的一面。直到德公说急调廖磊21兵团增援的时候,将军突然站起来请战。初国良那个眼神竟是十分清澈明亮,一片坦荡赤诚。在张迷心中,最挑剔的不是演员的外貌是否与将军近似,而是眼神。将军年近五旬之时仍能保持清亮如水的眼神,这点是最难演绎的。我不由低叹,以前不了解将军的故事看血战,倒也不觉得其中的精妙。如今看来,方知神韵所在。
德公说道“我知道,你跟老庞之间有点那个……”的时候,将军还闪过一丝难为情的神色,这个细节初国良把握得极有人情味。随后对德公、燕谋兄娓娓道来与庞大哥之间的恩怨,叙述这险遭不测的夺命之仇的时候十分平静简洁,且毫无累赘的词句。将军本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且打定主意救援之后,更不会用过多语言的描述过往的是非,此段让人感到十分可信。(图:为捐弃前嫌,请战救援临沂的场景)
后面一段向德公剖白的“不灭日寇自当拼死疆场”,其激动凄婉,颇有将军之风,当时看《李宗仁回忆录》的时候,其实很难想象德公所述的“那种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忠荩之忱,溢于言表”是何等的状况,但初国良的此句让我忽地感受到何为“言出至诚”。文字的描述总会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若一个人的表演能达到让读者的想象与之相符,这何尝不是一种圆满?
赶赴临沂的那段镜头不多,行军时候的那个回马的镜头,把跃马疆场义无反顾的气概表露出来,这段之经典,就不细说了,早已经是深入民心。随后的临沂战役,虽然篇幅不多,但紧凑流畅,特别突出了将军死战到底的决心。在下作战命令的时候,演员的肢体动作不是十分的刚强有力,甚至有点柔和,却突出了将军的坚韧,语调不高,但字字铿锵,配合“黄昏前,用所有的炮弹向日军阵地轰击”的转身,目光如炬,自有一番破釜沉舟的气势。
与庞炳勋相见一段则是经过改编的,将军在抵达临沂之后,就与徐祖诒一起进入临沂城与庞炳勋商讨作战,并非战后才相见的。不过此处的改编也是合情合理,将军与庞炳勋“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佳话,自然是可以大书一下。
这里对那两句“庞大哥”的台词极为欣赏,初国良的停顿处理也颇有特色,两句都包含了不同的感情,第一句惊喜交集,第二句诚挚苦涩。张庞二人经此一役再成莫逆,其中的辛酸苦辣千言万语也不能细述描写。
而台词方面,个人对细致的称谓极为佩服。选其中一段说明,在临沂战场上因为伤亡颇大,徐祖诒建议59军到峄县整补再战,但将军不同意,就有了下面一段的争论。

徐祖诒:张军长,我已经把这里的战况向李长官做了禀告,建议59军撤出战场,整补再战。
张自忠:徐参谋长,我59军撤出战场,谁来接替?难道不增援临沂了?
徐祖诒:正是为了增援临沂,你必须先撤出战场。
张自忠:徐参谋长,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不就前功尽弃了?
徐祖诒:张军长,李长官已经核准了我的报告。
张自忠:徐参座,我军伤亡是大,可日军的伤亡更为惨重吧?我59军在苦撑,坂垣师团不也在苦撑?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双方最后时刻的较量嘛。燕谋兄,请无论如何代我禀报李长官,批准我再打一天一夜,就是苦撑最后5分钟,我也誓将坂垣击溃!
徐祖诒:那好。

此段将军分别称呼徐祖诒为“徐参谋长”、“徐参座”、“燕谋兄”,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的称谓,变化极有意思。“徐参谋长”是出现在徐祖诒建议59军撤出战场整补再战的时候,两人是在讨论战局态势,徐祖诒当时对将军的称呼是“张军长”,将军相应地称呼他为“徐参谋长”,都是以军职相称,直到徐祖诒表明“李长官已经核准了我的报告”,情况才急转直下。将军不愿撤退,在徘徊了一阵之后,转身回到徐祖诒面前,这次使用“参座”这个敬称,颇有请求的意味。在陈述了理由之后,用“燕谋兄”这个称呼,更是动用了私交,急切中带有恳求。这场景里,人物的情绪变动随着称谓的变化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人过目难忘,充分显示了剧本台词的功力。(图:为临沂阻击战时力战不退的场景)
如果说对这个版本的将军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话,恐怕就只有将军问张克侠战况的那场,感觉上处理得不如其他的几场流畅,特别是放下电话的那几个镜头,给人的感觉是故作威严,而非天然流露出将军的霸气。
感觉上,这个版本的成功在于神似。除了剧本对人物的定位比较恰当以外,演员对角色的把握也是相对细致的,其隐忍压抑,让人感同身受。我始终认为,将军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英雄。但我们的片子往往都忽略了英雄人性的一面,喜欢把意识中的绝对崇高强加于一个人物之上,通过人物而强加给观众。这种塑造,对观众心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转眼间,《血战台儿庄》已经拍摄了整整20年,饰演徐祖诒的陈默、饰演德公的邵宏来、饰演白崇禧的陈继铭、杨光远导演等均已年过七旬,而饰演蒋公的赵恒多老先生更是已离开人世。那时年富力强的演员也耄耄老矣,更莫说各位将军本人了,“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或许便是如此的景况吧。这些年拍的军事片,大都被批判得一塌糊涂,唯独《血战台儿庄》却依旧是最受尊重的影片。满目青山空念远,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一部可以相媲美的影片催醒我们在世俗中日渐麻木的心灵?

[ 此贴被魔女小刺猬在2009-10-16 14:41重新编辑 ]
离线wxrx33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3-02
最早看的是柯版张自忠,对柯版张自忠情有独钟。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3-02
可以跟帖了吧?我特别怕把人家完整的帖子喀嚓了。
我对张自忠将军的了解始于张自忠路。小时候坐公车时候知道的。
魔女说的这几个片子,我都米有看过。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3-02
呵呵,我还是喜欢大叔的,步子踩得很准,小柯太俊美了,而且没有临沂战役,555,这是最大的遗憾。
离线老时光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3-02
我要说的是:当然小柯29是有点年轻了,可演夫人的莎莉阿姨时年也29啊,为什么站一起还是感觉死活是姐弟恋姐弟恋呢?
真的是需要小柯去用磨砂纸解决皮肤吗?当初丁善玺用他也是力排众议啊,其实他一贯形象不是流里流气,是文艺片男主角,小谈情小说爱,是二秦之前更早的版本,虽然俊美但有些过柔过阴,所以才觉得很不好用……我觉得他后来的电影也没演得比这部更好的了。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3-02
郑邦玉演过张自忠啊,哈哈顶一下!
离线wxrx33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3-02
虽然也喜欢郑院长,但是他的张自忠,确实不怎么让人记忆深刻~
话说这部《七七事变》,重播率极高,每年都能见上一面的。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3-02
 
引用第8楼老时光于2009-03-02 17:59发表的  :
我要说的是:当然小柯29是有点年轻了,可演夫人的莎莉阿姨时年也29啊,为什么站一起还是感觉死活是姐弟恋姐弟恋呢?
真的是需要小柯去用磨砂纸解决皮肤吗?当初丁善玺用他也是力排众议啊,其实他一贯形象不是流里流气,是文艺片男主角,小谈情小说爱,是二秦之前更早的版本,虽然俊美但有些过柔过阴,所以才觉得很不好用……我觉得他后来的电影也没演得比这部更好的了。


介个……我不反对他们姐弟恋,本身夫人也是比将军大的,名副其实姐弟恋。李夫人是国史馆唯一立传的将军夫人,40年8月殉夫。发一张夫人的照片,逃走……

[ 此贴被魔女小刺猬在2009-10-16 14:43重新编辑 ]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03-02
话说,这张我还是第一次见这么大尺寸的。。。。夫妇俩的样貌神韵颇有点象啊。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03-02
话说夫妇二人不仅容貌相似,个性也十分相似,沉默刚烈,两人更是包办婚姻,将军从戎几十年,夫人一直追随左右,这种旧时婚姻中的包容相处,是很让人感叹的。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03-02
请教下魔女小刺猬,你收集到过什么当年老舍的《张自忠》的演出之类的情况的材料吗?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9-03-02
我有个剧本以及他自己写的一篇关于这剧本的文,还有书影。老舍为此还写过一篇纪念将军的文章,现场演出的情况,我没来得及找,刚好有一套抗战文艺的书,你要需要的话,可发给你。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9-03-02
哦,这些我也有,不用发了。如果有什么演出的资料记得给我,谢谢啊!
离线满陇桂雨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9-03-03
记得俺家哪个亲戚和张自忠有点关系的,俺得好好刨刨去。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9-03-03
穆站客气了,我得回去找找才行,某张殉国之后的资料我不多,汗……不知穆站对评剧可有兴趣,祝康先生的《张自忠》一书里面,倒是记录了在武汉演的评剧《台儿庄》的演出情况及一小段剧情,这与田汉的《德安大捷》一样使用了真人真姓。

话说,这德安大捷我找了很久都没找到,虽然张粉很雷人,连带我不待见小张,但这场战役还是值得一看的。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9-03-03
引用第17楼满陇桂雨于2009-03-03 02:52发表的  :
记得俺家哪个亲戚和张自忠有点关系的,俺得好好刨刨去。


坐等JJ的八卦,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