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初国良的抑郁版
1986年广西厂的电影《血战台儿庄》以写实的手法反映了1938年在李宗仁指挥下国民党各部队精诚团结,共同取得的台儿庄战役大捷的过程。关于《血战台儿庄》的影响自是不言而喻,这是大陆第一部描写国民党抗日正面战场的影片,在塑造一个时代人物群像这点上,可谓开创了先河,其高度至今尚无后继可及。群像之中各人性格鲜明,而且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能对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以及一些敏感人物进行正面描写,当时让很多人感到十分欣慰,这一场民族生存的战争原本就是超越党派的。影片端正的历史态度,从剧本创作到演员选用、道具服装设计等都得到一一体现。
导演杨光远的勇气与眼光更是值得一赞,想到他曾说过拿着红本本去参加评审,总让人一阵心酸。可惜后来的《铁血昆仑关》被禁10年才得以上画,但似乎杨导对国军的正面塑造之心不息,在《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仍有不少的表现。摄影蔡继渭纵横八一厂几十年,影片最后那组长镜头足以让观众见识他的水平。
影片中饰演将军的是总政话剧团的初国良,我是毫不掩饰对他演绎的将军的偏爱,表演可圈可点,对人物的诠释也最为精辟。(图:初国良饰演的张自忠将军)
初国良出场的时候,颇多人觉得此人一副倒霉相,不禁哀叹,他怎么可以演张自忠啊?如果说一出场无法跟柯俊雄的俊美相比,那甚至可以说,整个片子,初国良基本都是灰头土脸的,就根本没跟俊与美沾上半点关系。然但凡饰演将军,都不可能獐头鼠目,细细看下去,演员神态举止甚似,眉目间颇有神韵。想想其时将军还是背负“汉奸”的骂名重返军旅没多久,要说倒霉,似乎也说得过去。此处插一句暗赞,面见德公之时的军礼是我看到的众多饰演过军人的演员当中,包括军人出身的演员,最标准最有感觉的。
至于将军的塑造,基本是符合史实的。片中并没有往大处写,也不以塑造将军全貌为任务,牢牢抓住“隐忍压抑”为基调,这对于临沂战役时期的将军形象来说是相对足够了。背着“撤职查办”的处分,将军当时想的是如何以战绩洗刷冤屈,这个时候倘若让他意气风发或是儒雅细腻就显得不恰当了。踩准了步点,也就显得真实可信了。
形象的塑造在大方面不会有太大的偏差,细节处的把握更显演员的功力,个人比较欣赏以下几场的表演。例如“请赴临沂”一段,徐祖诒提出救援庞炳勋军团的问题,德公对将军暗使激将法。此段的表演是很精彩的,作为下属,不可能在两个长官说话之间马上插话,何况张庞两人之间还夹杂着一场生死恩怨。这里的处理是,不紧不慢端起茶杯,却又仔细倾听,听到关心的地方不由自主的停顿,流露出心情复杂的一面。直到德公说急调廖磊21兵团增援的时候,将军突然站起来请战。初国良那个眼神竟是十分清澈明亮,一片坦荡赤诚。在张迷心中,最挑剔的不是演员的外貌是否与将军近似,而是眼神。将军年近五旬之时仍能保持清亮如水的眼神,这点是最难演绎的。我不由低叹,以前不了解将军的故事看血战,倒也不觉得其中的精妙。如今看来,方知神韵所在。
德公说道“我知道,你跟老庞之间有点那个……”的时候,将军还闪过一丝难为情的神色,这个细节初国良把握得极有人情味。随后对德公、燕谋兄娓娓道来与庞大哥之间的恩怨,叙述这险遭不测的夺命之仇的时候十分平静简洁,且毫无累赘的词句。将军本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且打定主意救援之后,更不会用过多语言的描述过往的是非,此段让人感到十分可信。(图:为捐弃前嫌,请战救援临沂的场景)
后面一段向德公剖白的“不灭日寇自当拼死疆场”,其激动凄婉,颇有将军之风,当时看《李宗仁回忆录》的时候,其实很难想象德公所述的“那种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忠荩之忱,溢于言表”是何等的状况,但初国良的此句让我忽地感受到何为“言出至诚”。文字的描述总会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若一个人的表演能达到让读者的想象与之相符,这何尝不是一种圆满?
赶赴临沂的那段镜头不多,行军时候的那个回马的镜头,把跃马疆场义无反顾的气概表露出来,这段之经典,就不细说了,早已经是深入民心。随后的临沂战役,虽然篇幅不多,但紧凑流畅,特别突出了将军死战到底的决心。在下作战命令的时候,演员的肢体动作不是十分的刚强有力,甚至有点柔和,却突出了将军的坚韧,语调不高,但字字铿锵,配合“黄昏前,用所有的炮弹向日军阵地轰击”的转身,目光如炬,自有一番破釜沉舟的气势。
与庞炳勋相见一段则是经过改编的,将军在抵达临沂之后,就与徐祖诒一起进入临沂城与庞炳勋商讨作战,并非战后才相见的。不过此处的改编也是合情合理,将军与庞炳勋“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佳话,自然是可以大书一下。
这里对那两句“庞大哥”的台词极为欣赏,初国良的停顿处理也颇有特色,两句都包含了不同的感情,第一句惊喜交集,第二句诚挚苦涩。张庞二人经此一役再成莫逆,其中的辛酸苦辣千言万语也不能细述描写。
而台词方面,个人对细致的称谓极为佩服。选其中一段说明,在临沂战场上因为伤亡颇大,徐祖诒建议59军到峄县整补再战,但将军不同意,就有了下面一段的争论。
徐祖诒:张军长,我已经把这里的战况向李长官做了禀告,建议59军撤出战场,整补再战。
张自忠:徐参谋长,我59军撤出战场,谁来接替?难道不增援临沂了?
徐祖诒:正是为了增援临沂,你必须先撤出战场。
张自忠:徐参谋长,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不就前功尽弃了?
徐祖诒:张军长,李长官已经核准了我的报告。
张自忠:徐参座,我军伤亡是大,可日军的伤亡更为惨重吧?我59军在苦撑,坂垣师团不也在苦撑?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双方最后时刻的较量嘛。燕谋兄,请无论如何代我禀报李长官,批准我再打一天一夜,就是苦撑最后5分钟,我也誓将坂垣击溃!
徐祖诒:那好。
此段将军分别称呼徐祖诒为“徐参谋长”、“徐参座”、“燕谋兄”,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的称谓,变化极有意思。“徐参谋长”是出现在徐祖诒建议59军撤出战场整补再战的时候,两人是在讨论战局态势,徐祖诒当时对将军的称呼是“张军长”,将军相应地称呼他为“徐参谋长”,都是以军职相称,直到徐祖诒表明“李长官已经核准了我的报告”,情况才急转直下。将军不愿撤退,在徘徊了一阵之后,转身回到徐祖诒面前,这次使用“参座”这个敬称,颇有请求的意味。在陈述了理由之后,用“燕谋兄”这个称呼,更是动用了私交,急切中带有恳求。这场景里,人物的情绪变动随着称谓的变化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人过目难忘,充分显示了剧本台词的功力。(图:为临沂阻击战时力战不退的场景)
如果说对这个版本的将军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话,恐怕就只有将军问张克侠战况的那场,感觉上处理得不如其他的几场流畅,特别是放下电话的那几个镜头,给人的感觉是故作威严,而非天然流露出将军的霸气。
感觉上,这个版本的成功在于神似。除了剧本对人物的定位比较恰当以外,演员对角色的把握也是相对细致的,其隐忍压抑,让人感同身受。我始终认为,将军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英雄。但我们的片子往往都忽略了英雄人性的一面,喜欢把意识中的绝对崇高强加于一个人物之上,通过人物而强加给观众。这种塑造,对观众心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转眼间,《血战台儿庄》已经拍摄了整整20年,饰演徐祖诒的陈默、饰演德公的邵宏来、饰演白崇禧的陈继铭、杨光远导演等均已年过七旬,而饰演蒋公的赵恒多老先生更是已离开人世。那时年富力强的演员也耄耄老矣,更莫说各位将军本人了,“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或许便是如此的景况吧。这些年拍的军事片,大都被批判得一塌糊涂,唯独《血战台儿庄》却依旧是最受尊重的影片。满目青山空念远,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一部可以相媲美的影片催醒我们在世俗中日渐麻木的心灵?

[ 此贴被魔女小刺猬在2009-10-16 14:4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