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785阅读
  • 12回复

[转贴]朱军直面争议:“家父”风波让我更懂责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苗溪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05-16
本来不想提这事的,只和岁寒、子然在QQ上骂骂朱军,可今天看了这篇东东,觉得他还是没明白自己错在哪儿,还怪发稿人没看到他的手势,就转上来给大家瞅瞅,这实在不是“口误”,而是用法错误。他在同一节目中还说了句“很多革命先烈的仙逝”,也够可怕的。


朱军直面争议:“家父”风波让我更懂责任(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6日09:22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陷入“家父风波”已有一些时日了,他在前所未有的压力之下继续主持《艺术人生》节目,用沉默回应种种批评。昨天,本报记者和朱军作了深入交谈,他首次就“家父风波”敞开心扉:“‘家父风波’让我内心不能平静,作为公众人物,我必须承受批评之声,并就‘家父’一词的不妥向观众朋友表示歉意。经历这样的风波,也会让我变得更加成熟。”

  缘起: “家父风波”始于一句开场白

  今年4月19日,《艺术人生》播出采访《恰同学少年》剧组的节目。节目进行过半时,朱军请上了毛泽东的嫡孙、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来讲述爷爷的故事。两人谈话一开始,朱军就说:“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向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就是这个看似平常的开场白,引发了一场“家父风波”。在中国人的传统称谓中,“家父”是用于对自己父亲的谦词,称呼对方父亲时应该用“令尊”。节目播出后,有媒体对这个细节提出质疑,并在相关报道中称此为“严重口误”。一时间,朱军“家父风波”愈演愈烈。

  内情:说“家父”时有手势示意

  朱军告诉记者:“这期节目导向性特别强,因此我们所做的准备更加仔细。‘家父’这类用语是常识性的,我当时面对嘉宾说这句话的同时,有一个把手挥向对方的细微手势。电视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很多时候,主持人需要靠眼神、手势来配合语言表现某种语境。”朱军说:“正是手势的示意,当时嘉宾明白了我的意思,现场观众也明白了我的意思。最初写出此事相关报道的人忽略了手势这个细节,跟进报道的其他媒体也没能看一看录像带,更没有采访我这个当事人,就传播了这个消息。当然,导致这场风波还是因为我的用词不妥,我为此感到内疚,并通过南京日报向广大观众表示歉意。”

  感悟:善意的批评也是一笔财富

  朱军说:“我是在领导培养、同事关心和观众厚爱中,逐步成为一名被大家认可的主持人的。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认认真真做事,本本分分做人。我不避讳自己工作中曾经有过的失误,我在《时刻准备着》一书中,开篇就检讨曾在春节晚会中出现的失误,获得了大家的谅解,我心存感激。”“家父风波”让朱军受到了很多启发,也有很多感悟。朱军认为,一名主持人的一句话会引起那么大的关注,让他更加感受到了“责任”两字的分量。如果当时直接说“对您父亲的过世表示哀悼”,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风波了。朱军说:“对一名主持人来说,善意的批评也是一笔财富。这场风波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这场风波也会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只是衷心地希望批评者不要用‘毒舌’、‘肇事者’、‘有前科’一类的词语来说事儿,这些话既不文明,又伤害他人。我之所以一直没有出面回应那些言论,也是在冷静思考。我接受所有善意的批评,并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业务水平。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应多些理解和宽容,这样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短评:闻过即改天地宽

  朱军不再就“家父风波”保持沉默,终于坦诚地就这一过失向广大观众表示歉意。对于一个央视名嘴而言,走出这一步需要理智,更需要勇气。

  “家父风波”不是原则性失误,但作为《艺术人生》这样的名牌栏目来讲,受众面广,主持人再小的失误都会被放大。一个主持人长期在镜头前工作,难免会有失误,观众可以理解;但当事人如果回避失误,不能闻过即改,观众就不能原谅了。

  出于对南京日报的信任,朱军说出了心里话,闻过即改天地宽,也更能赢得观众的厚爱。一个真正成熟的主持人,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更要有宽广的胸怀和气度。从这个角度看,朱军能够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主持人绝非偶然。南京日报记者 梁平
~~追~~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05-16
引用第1楼marienbad2007-05-16 12:07发表的“”:
直接下来,该干嘛干嘛去就得了,还废这么些话干啥。 [表情]



您说的“该干嘛干嘛”是干嘛呢?
~~追~~
离线六等星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05-16
很久不看他的节目了,实在是受不了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05-16
引用第1楼marienbad2007-05-16 12:07发表的“”:
还有这记者是特请的托儿吧。 [表情]


人家朱先生有委屈总得有个出口儿吧。


再转一篇我就打住了:

赵丙臣:从朱军的家父门看国学的贫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5日16:28 中国网
  赵丙臣

  近日,央视名嘴朱军身陷“家父门”。他在《艺术人生》特别节目《恰同学少年》中,再次发生口误,把毛岸青称为“家父”。不过23日他却得到节目组力挺,称朱军是为了更好与观众沟通,用家父也是可以的。(《重庆商报》4月24日)

  虽然朱军贵为央视名嘴,虽然这样级别的公众人物发生如此口误大跌眼镜,虽然作为公共传媒的央视发生如此口误有失水准,但任何人发生口误恐怕都在所难免,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对中国顶级“文化人”操持的央视过于苛求,甚至没有必要对肉“嘴”凡胎的朱军扣以“没文化”的帽子。可是,如果非要说“令尊是不太熟悉时候用的,而为了拉近采访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更好地进行沟通,用家父也是可以的”,那我们可非要理论一番不可了。

  “家父”一称乃我国古典文化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本是再普通不过的文化常识。“家父”不是尊称,而是用以谦称自家的父亲,所以“家父”≠“咱爹”。谦称只能用于自己一方,而且还只能是自己同对方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才使用,是古时候普通人相处时互相以礼相待的见证。连亲兄弟之间谈论父亲都不适宜用“家父”,朱军为了与嘉宾拉近距离,就可以用“家父”吗?相反,用“令尊”敬称对方的父亲不仅不会拒人千里,在《艺术人生》那样的场合,以朱军那样的身份,一声对嘉宾父亲充满敬意的称呼,倒会拉近与嘉宾的距离。而乱用“家父”,不但令对方哭笑不得,而且落得贻笑大方。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两则故事:其一,从前有个人喜欢咬文嚼字,但又不明白其中含义。一日家中要来客人,苦于房间太小,于是给邻居写信了一封,上书:“家室太小,欲借令堂一用!”结果被邻居大嘴巴煽出。这则故事说明,不承认语言交际的继承性和公共性,势必闹出笑话。其二是笔者的亲历。某大学本科中文系出身的同事,突然接到台湾亲属的来信,因信封和信笺使用了一些表达谦敬的书面文言词,该同事竟一时不知如何回复。这则故事,暴露了大陆与本是一脉同祖的台湾在国学方面的差距。

  宽容朱军与从字眼上较真是两码事,有人以“吹毛求疵”或 “语言与时俱进论”来漠视错误,更是荒谬得“没文化”。朱军的口误露出了内地多年来国学教育薄弱的马脚;一些人的“吹毛求疵”“与时俱进论”更遮不住公众国学素养的贫瘠;《艺术人生》节目组身为国家级公共传媒,其文化影响力几乎独一无二,非但未尽节目审查责任,事后却无视公众的质疑,甚至乱找借口撑面子,这实在是漠视古典文化的公共性悲哀。由此想到近年反复反复的国学之争,在我们一次次遭遇“被邻居大嘴巴煽出”的尴尬后,不得不承认:复兴国学大有必要!
~~追~~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05-16
家父事件还真不能怪朱军,那么些编辑都是死人啊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05-16
引用第6楼穆阑2007-05-16 12:41发表的“”:
家父事件还真不能怪朱军,那么些编辑都是死人啊


你没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我原先也想,是不是哪个编辑想整朱军,故意叫他出丑啊,不过后来看了央视的辩解,就是那个“令尊是不太熟悉时候用的,而为了拉近采访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更好地进行沟通,用家父也是可以的”,才知道他们节目组全不认为有错啊。
~~追~~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05-16
苗溪没看懂我的话
怎么会为了整朱军把有严重失误的东西播出来呢,我就是说他们集体没文化
离线铿尔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7-05-18
越描越黑的屁话!
朱名嘴这种人 本来就挺烦他的,没事瞎折腾,老变着法不把嘉宾整哭了不算完,什么心理!
——什么叫“有前科”?这就是“前科”!
望断云天暮与朝,双星聚首叹今宵。情深每笑银河浅,心近毋愁白馆遥。一曲囚歌明志洁,千针文绣喻松骄。丹心矢志长相守,乌鹊何须更筑桥。
离线二月鹰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7-05-18
唉,做男人难,做个名男人更难!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7-05-18
这跟男人女人有虾米关联哪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二月鹰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7-05-18
呵,俺是看着朱哥哥给闹得焦头烂额可怜,有感而发!
离线苗溪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7-05-18
引用第15楼二月鹰2007-05-18 23:09发表的“”:
呵,俺是看着朱哥哥给闹得焦头烂额可怜,有感而发! [表情]


焦头烂额也是他自找的,不懂怕什么,回去查查书,第二天承认错误,什么事都没有了,认个错就那么难啊。
~~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