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038阅读
  • 3回复

[转贴]回来吧,越剧现代戏——兼谈《回忆上海越剧舞台的现代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岁寒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08-25
转自上海越剧论坛
http://www.yueju.net/bbs/topic.asp?TOPIC_ID=5446&FORUM_ID=1&CAT_ID=1

回来吧,越剧现代戏


        兼谈《回忆上海越剧舞台的现代戏》


张 垣



  2006年称得上是越剧年,咱们的《戏文》推出了一篇篇纪念越剧百年的美文佳作,开了我们的眼界。尤令人感慨的是,《戏文》特设的“百年越剧”专栏,不仅历历如数家珍一般地话越剧经典,而且也不忘属越剧弱项的现代戏。2006年第6期刊载的《回忆上海越剧舞台的现代戏》一文,就是一篇独具个性的妙文。

  我爱读这位不偏颇有主见的的资深越迷黄圣基的纪越文章,举双手赞成他在文后的大声疾呼:“企盼越剧艺术家能摆正继承与发展关系,上演更多反映当代时代精神的现代好戏。”窃以为,没有现代戏的剧种,是不完整的剧种,是缺憾的剧种,即使擅长才子佳人戏的越剧,想当初,“的笃班”艺人唱的就是从现实生活中撷来的家长里短故事;“花衫鼻祖”施银花于30年代末与结拜的十姐妹联袂推出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雷雨》,不久又上演据上海社会新闻编写的《黄慧如与陆根荣》,她分饰女主角繁漪、黄慧如深受观众欢迎;“越剧皇后”姚水娟于40年代主演据真事创作的《蒋老五》,据秦瘦欧同名小说改编的《秋海棠》,与李艳芳合作的时装戏《如此家庭》,反映甚佳,《蒋老五》连演63场创当时越剧票房最高纪录;“越剧皇帝”尹桂芳也推出了《浪荡子》、《回头想》、《秋海棠》等戏,抨击时弊,轰动上海滩,至今仍在传唱;傅全香在1947年10月筱丹桂被迫自杀后不久便担纲《筱丹桂自杀纪》控诉吃人的社会。至于袁雪芬担纲的《祥林嫂》,更是树起新越剧的里程碑。由此可见,越剧演现代戏是由来已久的,也是深受观众欢迎的,而决不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特殊背景上的权宜之计。

  黄圣基在大作《回忆上海越剧舞台的现代戏》中,例举了那么多的名家竞相献演的现代戏剧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越剧艺术家们顺应时代,努力反映出主旋律的精神,也体现了她们的多才多艺的艺术特色。我这个苏北乡镇越迷,虽没能如黄圣基先生那样于大上海领略越剧艺术家现代戏的风采,但也从文字资料上搜集到不少越剧现代戏资料,现就黄先生疏漏的也是影响较大的上海越剧现代戏作点补充。

  《回忆》中提及的越剧艺术家,除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吴小搂、金采风、张云霞、毕春芳、吕瑞英、丁赛君、陆锦花等外,还漏掉了赫赫有名的第一个“祥林嫂”袁雪芬。这位在越剧现代戏园地的拓荒者,除主演《祥林嫂》两进银幕外,在50年代初,主演了反映工人生活的现代戏《柳金妹翻身》,以上海的“二·六轰炸”为背景,表现了反对童养媳制度的主题,袁雪芬扮演女主角柳金妹,这是她解放后第一次演现代戏,也是她第一次塑造工人形象,这出戏进工厂、下农村,到基层妇代会演出时,反映十分强烈,许多观众身临戏境,感慨地说:“看到柳金妹跌倒时,恨不得跑上台去把她扶起来。”(见上海文艺出版社《袁雪芬的艺术道路》)1959年10月,袁雪芬推出了《秋瑾》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献演于“人民大舞台”,在演出说明书上,袁雪芬以充满感情的语言写了一篇《越剧新生的十年》,她回顾了解放前的苦难,挣扎和抗争,历数了解放后越剧在内容、形式、格调、观众反响、演员地位等各方面的变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越剧,她像一个被欺侮被损害的女孩子,一变常年的悲愤和哭泣开始笑逐颜开,直起腰,走进了新的天地,在迈向光明的前程。她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秋瑾》的创演事业中。一段“东渡”,借鉴了绍剧等兄弟剧种,把一个为了救中国,远渡重洋赴日留学的鉴湖女侠的坚强刚烈的情怀表演得淋漓尽致。60年代,袁雪芬在援越抗美的背景下主演了《火椰树》,这是一出表现60年代越南南方人民抗美故事的现代戏。她扮演的竹嫂是一位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女英雄,虽然戏没保留,但“怒挥砍刀刻火椰”“此身愿化一团火”两段唱却保留了下来,体现了袁雪芬纵横借鉴徽调等艺术,丰富越剧唱腔,塑造现代人物的执着追求精神。她还主演现代小戏《接旗》中的方大娘,在教育后代时有一段深沉朴实的唱段:“你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革命信心须坚定,理想要远大,脚跟要站稳。理想不是向云飘,幸福不会平空造。千年古树从小育,盼望秋收须春耕。新社会职业不再分贵贱,平凡劳动莫看轻。要学一行爱一行,全心全意为人民。在农村要当好农民,在工厂要当好工人,在部队要当好战士,一切都要为革命。”细腻的袁派艺术,娓娓唱来,打动人心,即使放到当今社会聆听,也不过时呀!也许黄先生当时没有涉及这些现代戏,故没提及,特地补充。

  另外,曾以一曲《婚姻曲》享誉梨园歌坛的戚雅仙,虽然擅演古代的悲剧女性,但为了紧跟时代的节拍,她也推出了不少现代戏,除与毕春芳分别推出《席卷残云》、《丰收之后》、《红花曲》、《山乡风云》、《中华儿女》、《柜台内外》、《教育新篇》、《沙家浜》,其中反响最强烈的据王玉梅主演的同名话剧改编的《丰收之后》的赵五婶,因为戚雅仙曾演红过古装戏《赵五娘》,观众争相观看这个古代赵五娘是如何演现代赵五婶的,竟掀起了一股热潮哩!不知是黄先生没有看过,还是疏忽,特裨补缺漏。

  黄先生文中提及的傅全香的现代戏只讲了《江姐》,其实她还在现代小戏《两块六》、《女会计》中挑梁,特别是《女会计》中的一段“这会计箱是我的百宝箱”的唱腔,可与她的古装戏中《杜十娘》中“百宝箱”媲美。而张云霞的现代戏只提及据关肃霜的同名京剧移植的《黛诺》,其实她还主演了战争题材的《战斗的青春》,上山下乡知青题材的《红姑娘》,是据到安徽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张韧事迹改编的,又据同名电影改编的少数民族题材戏《阿诗玛》;吴小搂的现代戏,只提及她反串老旦的《争儿记》而忘却了她在解放初为抗美援朝义演时所主演的现代小戏《父子争先》,她借鉴京剧高拨子所塑造的东北老汉的音乐形象,很受好评。

  另外,唱“抖抖腔”的著名老生徐天红,60年代主演据电影《风暴》改编的《红色风暴》,她扮演的大律师施洋颇有气质;筱月英据同名京剧移植的《红嫂》,一曲“熬鸡汤”也倾倒上海的越迷;由尹派男小生沈嘉麟与张月芳、李璐合作的据文学泰斗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家》,也受到观众青睐。

  《回忆》一文中提及的《夺印》,是由张桂凤的男弟子张国华主演的,作者说此剧从评剧移植的,我认为应是从扬剧移植的,评剧的《夺印》也是从扬剧移植过来的。张派师徒当时竟演现代戏,张桂凤除领衔《十年树木》中的护林员绰号“看山虎”的老爷爷外,还在《江姐》中扮双枪老太婆,很有魅力。徐玉兰与王文娟联袂的《亮眼哥》,是从胡小孩的甬剧剧本移植过来,徐玉兰还女人身份的《平凡的岗位》,从大西南贵州花灯剧批发而来并非上海的创作剧目、顺便作个纠正。

  即使在一花独放的年代,上海越剧界推出了由张国华担纲的《新风歌》,由金采风同名京剧移植的《龙江颂》,由徐瑞发主演的据同名京剧移植的《磐石湾》,徐玉兰反串老旦演甄阿婆。文革一结束,上海越剧老姐妹怀着第二次解放的激情,很快推出了《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那些在文革中靠边的老演员几乎同时在此剧亮相,轰动一时;接着是王文娟担纲的反映杨开慧事迹的《忠魂曲》连演连满数百场,由张国华饰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是梨园界的第一个毛泽东形象;而刘觉与金采风联袂的《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则第一次将周恩来、鲁迅形象推上了戏曲舞台,反响强烈,前者还晋京参加全国性的向国庆30周年的献礼会演获奖;吕瑞英与许杰等青年男演员合作的反映改革开放题材的《天鹅之歌》,拍成连环画发行;傅全香在《绣花女》中甘当绿叶演配角;戚雅仙将话剧《救救她》移植为《教师日记》;吴小楼在《浪里行》中又一次反串老旦;张云霞则主演了华侨题材的《相思曲》……可以说,老一辈的艺术家在现代戏园地的实践是积极的而且是一贯的行动。

  然而在戏曲处于滑坡的年代,也有人提出过越剧定位于才子佳人戏的论调,面对这莫衷一是的说法,上海的越剧界并没乱阵脚,除了以擅长的才子佳人戏外,现代戏的探索从没停步,越剧王子赵志刚90年代初推出的反映医德的《疯人院之恋》,非典时期紧锣密鼓创排的《被隔离的春天》,晋京夺梅花奖的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家》,与浙江越剧界合作的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藜斋残梦》,前者演进江浙沪京的大学校园,吸引了一贯冷漠戏曲的莘莘学子,后者参加了于2006年10月在绍兴举办的中国越剧节,喜摘银奖;由钱惠丽、单仰萍联袂的由剧作家薛允璜据同名电影改编的《舞台姐妹》,从上海演进京都,钱单双双凭此剧喜摘全国梅花奖,此剧还唱进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空中剧院,影响扩大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由许杰、方亚芬、张永梅合作的,也由薛允璜据同名电影改编的《早春二月》,不仅演进京城,而且拍成八集越剧电视连续剧播放,深受新老戏迷的钟爱;由方亚芬与青年男演员齐春雷合作的据台湾作家白先勇同名作品改编的《玉卿嫂》,从沪上崛起,唱响于中国越剧节,跻身于金榜行列。由此可见,上海的越剧现代戏不只是特殊年代的主物,而是有一贯传统的延伸。

  与上海相比,浙江的越剧现代戏应该说是更有优势,从唱“落地唱书”的现代段子,到浙东四明山革命基地越剧团的革命戏;从解放初的《风雪摆渡》、《王秀鸾》到搬进银幕的《斗诗亭》;从顾锡东创作的由嘉兴越剧团推出的《山花烂漫》,到文革中唯一走上银幕的越剧小戏《半篮花生》;从《强者之歌》、《刑场上的婚礼》到中国越剧节上喜获金奖的《红色浪漫》,浙江的越剧现代戏在各个时期独领风骚,有口皆碑,特别是浙江还拥有一面因演现代戏而与上海沪剧院、中国评剧院、河南豫剧院三团,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山东省吕剧院、江苏省淮剧团,山西省临猗眉户剧团并称为八面现代戏红旗的浙越二团,这是令梨园同行们艳羡的金牌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也许受越剧擅演才子佳人戏也应定位才子佳人戏的影响吧,浙江人自倒“红旗”在七面现代戏红旗仍迎风招展,高高飘扬的势头下,竟以1985年解散二团,让第一代为现代戏立过汗马功劳且已成熟的男演员过早下台离岗,从而使浙江的越剧现代戏再也没有当初红旗团的锋芒和锐气,我认为在越剧跨越第一个百年的首年,也应让浙江越剧界推出一篇《回忆浙江越剧现代戏》的文章,千万莫顾此失彼,厚古薄今哪,因为我们祖国的文艺方针是“百花齐放”,是“传统剧、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因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昂扬的主旋律,需要与时代同步的新戏,已经在浙江沦落为“孤家寡人”的男女合演团浙江越剧团的张伟忠、华渭强们,是你们用武之地的时候了,现在不振臂一呼,更待何时!

  当然我并不反对柔婉的女子越剧,我喜欢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柔美风格。我也喜欢《刑场上的婚礼》中惊天地泣鬼神的“忠魂曲”,“强者之歌”,回来吧,越剧现代戏!回来吧,浙越二团红旗!

 
                        ——摘自2007年第4期《戏文》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冬青1218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08-25
谢岁寒,收藏了,回去好好学习!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11-01
越剧男女合演之花,应在剧坛继续盛开
越剧男女合演之花,应在剧坛继续盛开


何贤芬





  越剧诞生100周年了,它的前期是全由男子扮演的男班时期,以后它的主要演出形式是女子越剧,从1923年在嵊县施家岙村开办第一副女子科班算起,至今有83年历史。建国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指示下,在女子越剧繁荣发展的同时,实行了男女合演的改革发展,至今也已经历了50余年。女子越剧是越剧剧种特色与兴盛的主要标志,但男女合演的越剧,也曾有过几度兴旺,涌现过许多优秀剧目和著名的男女演员,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与称赞。50余年中,它经历了几起几落,目前尚存上海越剧院一团和浙江越剧团两个男女合演团,依然坚持着男女合演的演出与发展。


  在热烈欢庆越剧诞生100周年之际,对男女合演的越剧,是否应该继续发展与扶持,竟成了某些领导、专家和一些人的争议点。


  我是原浙江越剧二团第一代男演员之一,退休后一直关怀着男女合演事业的发展,经历失败之教训,也饱尝成功之喜悦,对越剧男女合演的优越性与它存在之价值,深有体会。我认为,越剧男女合演应该继续发展,应该大力扶持!



一、越剧男女合演擅长于反映现实生活



  演戏,是人们生活的艺术反映。在我国的众多剧种中,因各自风格特点的不同,有的擅长演古装剧,以反映古代人的生活为主,但经努力也能很好地演出现化戏,反映今人的生活面貌。有的是既能演古装剧也能演现代剧。越剧是较年轻的剧种,表演上不受程式的约束,容易贴近生活。早期男班演出的《卖婆记》、《箍桶记》、《卖青炭》等剧,便是当时的现代戏,群众虽喜欢看,但有缺陷是男演女。到20世纪的40年代,女子越剧在上海进行改革的兴盛时期,编演了大批的时装戏,:如《家》、《秋海棠》、《黑暗天堂》、《礼拜六》、《天伦之乐》、《蒋老五殉情记》、《浪荡子》等等。不少戏引起轰动,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尤其是1946年雪声剧团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成了越剧史上改革发展的里程牌。但也有其缺陷是女演男。尽管有其不足,却说明越剧是有演现代戏传统的剧种。建国后,为歌颂新人新事,反映宏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由女子越剧演出现代戏,就越突出自身的局限和难度,那就是以女演男缺乏形象的真实性,缺乏男性的阳刚之气。因此,必须实行男女合演,男演男,女演女。浙江越剧二团,就是在这种社会需求下于1952年成立的全国第一个男女合演的越剧团。这个团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5年中,对越剧实行男女合演的改革等演现代戏作出极大的贡献,主要归结两个方面,一是在该团首批艺术人员的艰苦摸索实践下,基本解决了越剧舞台上男女对唱问题,扫除了男女合演的最大音乐障碍;二是演出了大量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现代戏,而且在戏曲化和生活化相结合的表演上,作出了很大的成绩。浙越二团的努力,证实了越剧男女合演演现代戏的优越性,因而获得了全国戏曲团体演现代戏八面红旗之一的称号。越剧界在这面红旗影响下,我省杭州市与嘉兴、宁波、温州、衢州等地县,先后相继建立了男女合演的越剧团、队。演出的大量剧目,反映了过去解放战争时期与现时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和建设的生活现实,生动地塑造了各种工农兵英雄形象,给观众以深刻的思想感染和良好的艺术欣赏。那时期好戏连台,如《五姑娘》、《风雪摆渡》,获浙江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优秀演出奖,为全国许多剧种、剧团移植、学演。北京戏剧专家赞称“风”剧可以和许多传统优秀小戏媲美。在杭城,曾出现学生排队买票争看《金沙江畔》;医务界轮看《春到草原》(歌颂医生李贡事迹);有观众连看17场《智擒座山雕》的景观。春节慰问解放军前,舟山部队点名要看浙越二团的《豹子湾战斗》、《李双双》、《血榜记》、《夺印》三个戏,演遍了肖山各农村,还是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需求。二团的导演、演员支援嘉兴越剧团加工排演《山花烂漫》,在华东区现代戏调演中获得广泛赞誉,在省内外演出了数百场。《雨前曲》在北京演出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和鼓励后,周大风作的《采茶舞曲》成了名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选为教材;王媛编的《采茶舞》,成为浙江歌舞团的优秀保留节目。浙越二团演出的《党员登记表》、《风雪摆渡》,曾由上海越剧院搬排到越南演出。


  正当男女合演越剧与女子越剧步步走向新的繁荣之际,遇到了“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但是,坚持男女合演的浙江越剧团,上演的越剧《红灯记》、《龙江颂》、《红嫂》、《半篮花生》等现代戏,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却是无可否定的事实。


  粉碎”四人帮”后,迎来了越剧的振兴。舞台上出现的优秀男女合演现代戏,为越剧的振兴开了路,上海越剧院的《忠魂曲》出现了毛泽东主席的形象,《鲁迅在广州》出现了鲁迅的形象,南京市越剧团的《报童之歌》和上海越剧院的《三月春潮》出现了周总理的形象,这在全国戏曲剧种和团体中,是属少见的。上海越剧院演出的《祥林嫂》大获成功,引起轰动。浙越二团演出的《强者之歌》,强烈地控诉和揭露了“四人帮”的罪行,在杭州反响热烈,媒体广为宣传评介。


  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女子越剧的复兴和越剧小百花的崛起,越剧男女合演逐渐趋向低潮。但是,浙江省和上海越剧院的两个主要男女合演团,依然上演了不少优秀的现代戏,而且新一代的男女演员逐日成长,在唱腔上不少男演员已经胜过前一辈的演员。在新时期浙江省属男女合演的越剧团,上演了《闪光的爱》、《光荣的减产主任》、《明月何时圆》、《孔雀街新潮》、《商城真情曲》、《日落日出》第一批现代戏,在省现代戏调演和省戏剧节中获多项奖,其中《巧凤》获文华奖,《金凤与银燕》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十字路口》获省文化厅现代戏超百场奖励,《巧凤》获超500场奖励(演出640场)。另如嘉兴地区越剧团的《复婚记》、《花落花开》、长兴越剧团的《三千三》、临安越剧团的《玉山家事》,温州市越剧团的《千女闹海》、《农奴戟》,鄞县越剧团的《母子奇遇》、仙居越剧团的《风流姑娘》、嵊县越剧团的《四姑娘》、《波光粼粼》等。大多在省现代戏调演和戏剧节中获奖。新近浙越演出的《红色浪漫》,获得各界的好评,男女演员的演唱,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这是十分不易和可喜的。上海越剧院男女合演团演出的《疯人院之恋》、《舞台姐妹》与《早春二月》、新版《家》、《玉卿嫂》等,社会反响都非常强烈,尤其是《家》演出后,专家们对男女合演作了充分的肯定。该院与余杭小百花越剧团联合演出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获浙江省第9届戏剧节新剧目大奖,与宁波鄞州越剧团联合演出的《藜斋戏梦》,获第9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入选剧目。


  越剧男女合演具有演现代戏的优势,应该继续扶持发展。




二、越剧男女合演扩大了越剧表现题材



  一般地说,女子越剧最擅于演两小为主的情爱戏、家庭伦理戏,其表现的内容,主要是青年男女的生活和命运,因而形成抒情优美、细腻动人的特色。流派唱腔的形成,自然是生旦的居多。这是女子越剧之长,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有其长必有其短,那就是富有阴柔之美,缺少阳刚之气。全由女子扮演的形式,在表现题材上,必然有它的局限性。越剧自从出现男女合演以后,由于以男演男,有了表现阳刚的条件,剧目选材上,就有了扩大的基础。


  回顾越剧男女合演舞台上出现的多类古装剧目和它的观众效应,可以看出男女合演为越剧扩大题材的努力与成绩。


  浙江省属男女合演团先后演出有《秦香莲》、《麒麟带》、《刍凤凌空》、《白沟河》、《打瓜招亲》、《赵氏孤儿》、《云中落绣鞋》、《花木兰》、《挡马》、《别窑》、《古墓香魂》、《离宫恨》、《谢瑶环》、《徐九斤升官记》、《剑影丹心》、《天国春秋》、《天之骄女》、《花烛泪》、《乾嘉巨案》、《柳玉娘》、《牡丹亭》等。嘉兴越剧团曾演出《碧血扬州》、《双阳与狄青》、《忠烈记》、《白季子》、《杨门女将》等。上海越剧院曾演出《十一郎》、《李慧娘》、《舍妻审妻》、《凄凉辽宫月》、《血染深宫》、《色官审案》、《汉文皇后》、《曹植与甄洛》、《千古怨情》、《赵氏孤儿》等。男女合演的其它剧目还有:根据莎士比亚名剧改编的《王子复仇记》、《第十二夜》,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茶花女》等,表现少数民族斗争生活的有《傲蕾·一兰》、《木棉红》、《金鹰》等。清装剧有《杨乃武与小白菜》、《九斤姑娘》等。


  男女合演的越剧,演出这些剧目,本身也是扬长避短,在这同时,为越剧扩大了题材,丰富了剧目。不少戏,获得专家高度的评价。从观众效应看,《十一郎》、《云中落绣鞋》、《小刀会》、《五姑娘》等类戏的演出,很受群众欢迎。原因是既有女子越剧的柔情美,又有男性的阳刚美。


  男女合演为越剧扩大了题材,丰富了表现力。



三、越剧男女合演开拓了越剧电视剧



  1979年,刚恢复建制的浙江越剧二团,演出了现代小戏《桃子风波》,不久,由中央电视台录制成电视戏曲片播映,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电视戏曲片奖。这是开拓发展越剧电视剧的前奏。至80年代中期,在越剧男女合演开始走向低潮的时候,于1985年成立了浙江越剧院,在一些抱有远见的男女演员的建议下,院内在建立坚持男女合演舞台演出的浙江越剧三团的同时,设立了影视部,推行戏剧与影视联姻的尝试,以求通过银、屏幕扩大男女合演越剧的影响,满足广大戏剧影视观众的欣赏需求。这是全国戏曲团体最早成立的影视组织,浙越二团的著名演员张蓉桦、江涛,成为越剧团体最早的戏曲电视导演。相继拍摄了《九斤姑娘》、《胡图青天》、《未婚的父母》、《石钟缘》、《秀才过年》、《千家万户》、《光棍买新娘》、《胯下将军》等多部越剧电视剧,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并获奖。尤其是《九斤姑娘》,我有幸被选演九斤姑娘一角,受戏剧专家们的称赞,这部电视剧获得了中国电视“飞天奖”一等奖和中国戏曲电视剧一等奖,评委们一致通过列为榜首。在这期间,浙越演员改行的郭福英,也在浙江电视台执导拍摄了越剧电视剧《竹外桃花》、《别亦难》等。1990年,浙越三团和一团合并后的浙江越剧团也成立了影视部,由著名男演员梁永璋任导演。相继执导拍摄了《汉武之恋》、《大义夫人》、《一鸟九命》、《天之骄女》、《仇家姑娘》、《秋瑾》、《陈三两》、《朱元璋巧访记》、《贤母宝璧记》、《红楼梦》、《警世奇缘》、《拜月记》等,都在全国和省内获奖,其中《秋瑾》获中国戏曲电视一等奖、中国电视“飞天奖”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电视“牡丹奖”一等奖。后著名男演员张志明接班任导演,执导拍摄了《巧凤》、《血溅清风石》、《宫墙柳》、《范蠡救子》等,也在全国获奖,《范蠡救子》被“金鹰奖”评委评为“优秀戏曲电视剧”。由此,浙江的越剧电视剧,在全国影视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至本世纪,据我的统计,全国拍摄放映的越剧电视剧已有100多部,其中如上海越剧院的《汉文皇后》、《王子复仇记》、《辽宫花溅泪》、《两代怨梦》、《蝴蝶梦》、《新路》等,南京市越剧团的《哑女恨》、《侯门之女》、《南冠草》、《洞房文武错》等,浙江越剧团的《毛泽东与杨开慧》、《太平私盐案》等,已在全国播映的越剧电视剧,大部分是男女合演的。


  越剧电视剧的放映,大大丰富了全国人民的文娱生活,在给予思想教益与艺术欣赏的同时,最广泛地宣传了越剧。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曾经发展了男女合演,因为今天尚有浙江越剧团和上海越剧院一团两个男女合演团,有一批以赵志刚、许杰、张承好、张伟忠、华渭强、李海明等为代表的优秀男演员,为拍摄电视剧提供演员阵容。因此,继续扶持发展男女合演,也是继续开拓戏曲影视事业的需要。


  老一辈艺术家袁雪芬是非常支持越剧男女合演的发展的,她曾经极为中肯而又精辟地说:“男女合演与女演男两种艺术形式都是剧种本身的需要,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男女合演的出现,是扩大而不是缩小越剧的题材,是发展而不是损害了越剧的风格,是增强而不是削弱了越剧的表现力。”50余年的艺术实践,印证了她的话,她的话也是50余年艺术实践的总结。我期望越剧男女合演这朵戏曲之花,在剧坛继续盛开。




                               ——摘自2007年第5期《戏文》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11-01
上文作者简介:




何贤芬 男,一级演员。浙江金华人,1935年2月出生。1950年金华中学初中毕业后,加入金华地委文工团任舞蹈歌唱演员。1952年转入浙江省文工团歌剧队(即1953年改名的浙江越剧团),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越剧男小生。自此一直在浙江越剧二团、浙江省越改剧组、浙江越剧团从事越剧男女合演改革事业。对戏曲反映现代生活与越剧建立男腔实现男女同台演唱作出贡献。他和同批演员虽为半路出家,但经努力学习越剧传统,并得团内昆剧名师沈传锟、姚传芗、京剧老师鲁桂春、郭兵等的培训,又热忱向团外绍剧六龄童、昆剧周传瑛等表演艺术家及京剧界优秀武生求教,从而打下扎实的功底,掌握较为丰富的表演手段,成为文武皆备、能今能古的文武小生。他扮相英俊、戏路宽广、嗓音宽亮,擅长唱新作的男腔,并根据不同人物性格选唱徐、范、尹诸流派唱腔。演现代戏努力从生活出发刻画人物,并恰当化用传统表演手法,使之既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又有戏曲特色。演古装戏侧重文武生角色。先后演出90余个今古剧目、任主角50余个,塑造了众多现代与古人艺术形象,曾数获优秀演出奖。代表作现代戏有《风雪摆渡》中的三小子、《雨前曲》中的蔡新华(以上两剧灌有唱片,1958年赴京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春到草原》中的李虹、《豹子湾战斗》中的丁勇连长、《南方怒火》中的山斧、《五月潮》中的海松山、《智擒座山雕》中的杨子荣、《代代红》中的志成、《战斗的青春》中的李铁、《龙江颂》中的李志田、《强者之歌》中的薛寒冰、《光荣的减产主任》中的兴隆队长等;古装戏有《秦香莲》中的韩琦、《赵氏孤儿》中的前驸马、后孤儿、《雏凤凌空》中的焦赞、《白沟河》中的杨七郎、《云中落绣鞋》中的石义、《挡马》中的焦光普(1960年在杭州与张蓉桦演出,受毛泽东主席接见)等。创编现代戏表演新程式《枪舞》等多套。经自学达大专文化,创作、改编、移植大小剧目《春到草原》、《南海长城》等21个。编写《高歌太阳万万年》、《怀念周总理》等演唱节目百余篇,在《焦裕禄》、《白银岛传奇》等剧中任导演。为《中国戏曲志·浙江卷》、《中国越剧》两著作撰稿人之一。发表专业论文多篇。1965年被推选为浙江省青年代表赴京出席全国共青团、青联会代表大会。1988年始任浙江越剧团业务副团长,为开拓男女合演作出新贡献。为中国剧协会员、浙江省剧协理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退休后任《中国越剧大考》执行副主编。入编《世界名人录》等。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