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男女合演之花,应在剧坛继续盛开
何贤芬
越剧诞生100周年了,它的前期是全由男子扮演的男班时期,以后它的主要演出形式是女子越剧,从1923年在嵊县施家岙村开办第一副女子科班算起,至今有83年历史。建国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指示下,在女子越剧繁荣发展的同时,实行了男女合演的改革发展,至今也已经历了50余年。女子越剧是越剧剧种特色与兴盛的主要标志,但男女合演的越剧,也曾有过几度兴旺,涌现过许多优秀剧目和著名的男女演员,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与称赞。50余年中,它经历了几起几落,目前尚存上海越剧院一团和浙江越剧团两个男女合演团,依然坚持着男女合演的演出与发展。
在热烈欢庆越剧诞生100周年之际,对男女合演的越剧,是否应该继续发展与扶持,竟成了某些领导、专家和一些人的争议点。
我是原浙江越剧二团第一代男演员之一,退休后一直关怀着男女合演事业的发展,经历失败之教训,也饱尝成功之喜悦,对越剧男女合演的优越性与它存在之价值,深有体会。我认为,越剧男女合演应该继续发展,应该大力扶持!
一、越剧男女合演擅长于反映现实生活
演戏,是人们生活的艺术反映。在我国的众多剧种中,因各自风格特点的不同,有的擅长演古装剧,以反映古代人的生活为主,但经努力也能很好地演出现化戏,反映今人的生活面貌。有的是既能演古装剧也能演现代剧。越剧是较年轻的剧种,表演上不受程式的约束,容易贴近生活。早期男班演出的《卖婆记》、《箍桶记》、《卖青炭》等剧,便是当时的现代戏,群众虽喜欢看,但有缺陷是男演女。到20世纪的40年代,女子越剧在上海进行改革的兴盛时期,编演了大批的时装戏,:如《家》、《秋海棠》、《黑暗天堂》、《礼拜六》、《天伦之乐》、《蒋老五殉情记》、《浪荡子》等等。不少戏引起轰动,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尤其是1946年雪声剧团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成了越剧史上改革发展的里程牌。但也有其缺陷是女演男。尽管有其不足,却说明越剧是有演现代戏传统的剧种。建国后,为歌颂新人新事,反映宏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由女子越剧演出现代戏,就越突出自身的局限和难度,那就是以女演男缺乏形象的真实性,缺乏男性的阳刚之气。因此,必须实行男女合演,男演男,女演女。浙江越剧二团,就是在这种社会需求下于1952年成立的全国第一个男女合演的越剧团。这个团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5年中,对越剧实行男女合演的改革等演现代戏作出极大的贡献,主要归结两个方面,一是在该团首批艺术人员的艰苦摸索实践下,基本解决了越剧舞台上男女对唱问题,扫除了男女合演的最大音乐障碍;二是演出了大量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现代戏,而且在戏曲化和生活化相结合的表演上,作出了很大的成绩。浙越二团的努力,证实了越剧男女合演演现代戏的优越性,因而获得了全国戏曲团体演现代戏八面红旗之一的称号。越剧界在这面红旗影响下,我省杭州市与嘉兴、宁波、温州、衢州等地县,先后相继建立了男女合演的越剧团、队。演出的大量剧目,反映了过去解放战争时期与现时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和建设的生活现实,生动地塑造了各种工农兵英雄形象,给观众以深刻的思想感染和良好的艺术欣赏。那时期好戏连台,如《五姑娘》、《风雪摆渡》,获浙江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优秀演出奖,为全国许多剧种、剧团移植、学演。北京戏剧专家赞称“风”剧可以和许多传统优秀小戏媲美。在杭城,曾出现学生排队买票争看《金沙江畔》;医务界轮看《春到草原》(歌颂医生李贡事迹);有观众连看17场《智擒座山雕》的景观。春节慰问解放军前,舟山部队点名要看浙越二团的《豹子湾战斗》、《李双双》、《血榜记》、《夺印》三个戏,演遍了肖山各农村,还是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需求。二团的导演、演员支援嘉兴越剧团加工排演《山花烂漫》,在华东区现代戏调演中获得广泛赞誉,在省内外演出了数百场。《雨前曲》在北京演出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和鼓励后,周大风作的《采茶舞曲》成了名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选为教材;王媛编的《采茶舞》,成为浙江歌舞团的优秀保留节目。浙越二团演出的《党员登记表》、《风雪摆渡》,曾由上海越剧院搬排到越南演出。
正当男女合演越剧与女子越剧步步走向新的繁荣之际,遇到了“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但是,坚持男女合演的浙江越剧团,上演的越剧《红灯记》、《龙江颂》、《红嫂》、《半篮花生》等现代戏,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却是无可否定的事实。
粉碎”四人帮”后,迎来了越剧的振兴。舞台上出现的优秀男女合演现代戏,为越剧的振兴开了路,上海越剧院的《忠魂曲》出现了毛泽东主席的形象,《鲁迅在广州》出现了鲁迅的形象,南京市越剧团的《报童之歌》和上海越剧院的《三月春潮》出现了周总理的形象,这在全国戏曲剧种和团体中,是属少见的。上海越剧院演出的《祥林嫂》大获成功,引起轰动。浙越二团演出的《强者之歌》,强烈地控诉和揭露了“四人帮”的罪行,在杭州反响热烈,媒体广为宣传评介。
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女子越剧的复兴和越剧小百花的崛起,越剧男女合演逐渐趋向低潮。但是,浙江省和上海越剧院的两个主要男女合演团,依然上演了不少优秀的现代戏,而且新一代的男女演员逐日成长,在唱腔上不少男演员已经胜过前一辈的演员。在新时期浙江省属男女合演的越剧团,上演了《闪光的爱》、《光荣的减产主任》、《明月何时圆》、《孔雀街新潮》、《商城真情曲》、《日落日出》第一批现代戏,在省现代戏调演和省戏剧节中获多项奖,其中《巧凤》获文华奖,《金凤与银燕》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十字路口》获省文化厅现代戏超百场奖励,《巧凤》获超500场奖励(演出640场)。另如嘉兴地区越剧团的《复婚记》、《花落花开》、长兴越剧团的《三千三》、临安越剧团的《玉山家事》,温州市越剧团的《千女闹海》、《农奴戟》,鄞县越剧团的《母子奇遇》、仙居越剧团的《风流姑娘》、嵊县越剧团的《四姑娘》、《波光粼粼》等。大多在省现代戏调演和戏剧节中获奖。
新近浙越演出的《红色浪漫》,获得各界的好评,男女演员的演唱,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这是十分不易和可喜的。上海越剧院男女合演团演出的《疯人院之恋》、《舞台姐妹》与《早春二月》、新版《家》、《玉卿嫂》等,社会反响都非常强烈,尤其是《家》演出后,专家们对男女合演作了充分的肯定。该院与余杭小百花越剧团联合演出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获浙江省第9届戏剧节新剧目大奖,与宁波鄞州越剧团联合演出的《藜斋戏梦》,获第9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入选剧目。
越剧男女合演具有演现代戏的优势,应该继续扶持发展。
二、越剧男女合演扩大了越剧表现题材
一般地说,女子越剧最擅于演两小为主的情爱戏、家庭伦理戏,其表现的内容,主要是青年男女的生活和命运,因而形成抒情优美、细腻动人的特色。流派唱腔的形成,自然是生旦的居多。这是女子越剧之长,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有其长必有其短,那就是富有阴柔之美,缺少阳刚之气。全由女子扮演的形式,在表现题材上,必然有它的局限性。越剧自从出现男女合演以后,由于以男演男,有了表现阳刚的条件,剧目选材上,就有了扩大的基础。
回顾越剧男女合演舞台上出现的多类古装剧目和它的观众效应,可以看出男女合演为越剧扩大题材的努力与成绩。
浙江省属男女合演团先后演出有《秦香莲》、《麒麟带》、《刍凤凌空》、《白沟河》、《打瓜招亲》、《赵氏孤儿》、《云中落绣鞋》、《花木兰》、《挡马》、《别窑》、《古墓香魂》、《离宫恨》、《谢瑶环》、《徐九斤升官记》、《剑影丹心》、《天国春秋》、《天之骄女》、《花烛泪》、《乾嘉巨案》、《柳玉娘》、《牡丹亭》等。嘉兴越剧团曾演出《碧血扬州》、《双阳与狄青》、《忠烈记》、《白季子》、《杨门女将》等。上海越剧院曾演出《十一郎》、《李慧娘》、《舍妻审妻》、《凄凉辽宫月》、《血染深宫》、《色官审案》、《汉文皇后》、《曹植与甄洛》、《千古怨情》、《赵氏孤儿》等。男女合演的其它剧目还有:根据莎士比亚名剧改编的《王子复仇记》、《第十二夜》,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茶花女》等,表现少数民族斗争生活的有《傲蕾·一兰》、《木棉红》、《金鹰》等。清装剧有《杨乃武与小白菜》、《九斤姑娘》等。
男女合演的越剧,演出这些剧目,本身也是扬长避短,在这同时,为越剧扩大了题材,丰富了剧目。不少戏,获得专家高度的评价。从观众效应看,《十一郎》、《云中落绣鞋》、《小刀会》、《五姑娘》等类戏的演出,很受群众欢迎。原因是既有女子越剧的柔情美,又有男性的阳刚美。
男女合演为越剧扩大了题材,丰富了表现力。
三、越剧男女合演开拓了越剧电视剧
1979年,刚恢复建制的浙江越剧二团,演出了现代小戏《桃子风波》,不久,由中央电视台录制成电视戏曲片播映,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电视戏曲片奖。这是开拓发展越剧电视剧的前奏。至80年代中期,在越剧男女合演开始走向低潮的时候,于1985年成立了浙江越剧院,在一些抱有远见的男女演员的建议下,院内在建立坚持男女合演舞台演出的浙江越剧三团的同时,设立了影视部,推行戏剧与影视联姻的尝试,以求通过银、屏幕扩大男女合演越剧的影响,满足广大戏剧影视观众的欣赏需求。这是全国戏曲团体最早成立的影视组织,浙越二团的著名演员张蓉桦、江涛,成为越剧团体最早的戏曲电视导演。相继拍摄了《九斤姑娘》、《胡图青天》、《未婚的父母》、《石钟缘》、《秀才过年》、《千家万户》、《光棍买新娘》、《胯下将军》等多部越剧电视剧,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并获奖。尤其是《九斤姑娘》,我有幸被选演九斤姑娘一角,受戏剧专家们的称赞,这部电视剧获得了中国电视“飞天奖”一等奖和中国戏曲电视剧一等奖,评委们一致通过列为榜首。在这期间,浙越演员改行的郭福英,也在浙江电视台执导拍摄了越剧电视剧《竹外桃花》、《别亦难》等。1990年,浙越三团和一团合并后的浙江越剧团也成立了影视部,由著名男演员梁永璋任导演。相继执导拍摄了《汉武之恋》、《大义夫人》、《一鸟九命》、《天之骄女》、《仇家姑娘》、《秋瑾》、《陈三两》、《朱元璋巧访记》、《贤母宝璧记》、《红楼梦》、《警世奇缘》、《拜月记》等,都在全国和省内获奖,其中《秋瑾》获中国戏曲电视一等奖、中国电视“飞天奖”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电视“牡丹奖”一等奖。后著名男演员张志明接班任导演,执导拍摄了《巧凤》、《血溅清风石》、《宫墙柳》、《范蠡救子》等,也在全国获奖,《范蠡救子》被“金鹰奖”评委评为“优秀戏曲电视剧”。由此,浙江的越剧电视剧,在全国影视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至本世纪,据我的统计,全国拍摄放映的越剧电视剧已有100多部,其中如上海越剧院的《汉文皇后》、《王子复仇记》、《辽宫花溅泪》、《两代怨梦》、《蝴蝶梦》、《新路》等,南京市越剧团的《哑女恨》、《侯门之女》、《南冠草》、《洞房文武错》等,浙江越剧团的《毛泽东与杨开慧》、《太平私盐案》等,已在全国播映的越剧电视剧,大部分是男女合演的。
越剧电视剧的放映,大大丰富了全国人民的文娱生活,在给予思想教益与艺术欣赏的同时,最广泛地宣传了越剧。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曾经发展了男女合演,因为今天尚有浙江越剧团和上海越剧院一团两个男女合演团,有一批以赵志刚、许杰、张承好、张伟忠、华渭强、李海明等为代表的优秀男演员,为拍摄电视剧提供演员阵容。因此,继续扶持发展男女合演,也是继续开拓戏曲影视事业的需要。
老一辈艺术家袁雪芬是非常支持越剧男女合演的发展的,她曾经极为中肯而又精辟地说:“男女合演与女演男两种艺术形式都是剧种本身的需要,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男女合演的出现,是扩大而不是缩小越剧的题材,是发展而不是损害了越剧的风格,是增强而不是削弱了越剧的表现力。”50余年的艺术实践,印证了她的话,她的话也是50余年艺术实践的总结。我期望越剧男女合演这朵戏曲之花,在剧坛继续盛开。
——摘自2007年第5期《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