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女儿比童年
1978年,我正在南大园乡北刘格庄小学上学,当时最羡慕同校就读的大姐了,因为她们教室里有水泥台面的课桌,架在齐胸高的单层砖垛上,而我们低年级的学生每天搬着的小板凳上学,坐在小板凳上听讲、做作业,膝盖上放着书包,垫着书包写字。冬天,刮起风来,教室的窗户框上蒙遮的双层塑料布哗哗作响,丝毫感觉不到教室前煤炉的温热,我们搓着冻皴的小手,使劲攥住铅笔,在昏暗的教室里,时不时听到橡皮或铅笔从同学手上滑落到地上的声音。
那时开学要交2元钱学费,就是这点钱,回回难住我,每次我都是班里最后一个交纳的,有时是大人借来的,有时是一毛两毛拼凑起来的。开学,对家境好的同学来说不是什么,对我们困难生来说,就是尴尬难堪。
记得上小学四年级的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口袋里装着好不容易攒到的两毛五分钱,背着书包徒步走到了裕华路上的老新华书店,因为之前,我跟着爸爸曾到这里给老家上美院的三舅买过画画的大册子,当时我央求爸爸给我买本书看,哪怕小人书也成,爸爸面露窘色,抚了抚我的头顶,叹了一声说:“下次再买吧!”我幼小的心灵知道没有下次的,每月凭爸爸那点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人呢。
现在回想起来,从北刘格庄小学走到新华书店要有一段路程的,但是我一点也不觉的累。到了书店,我踮着脚尖,眼睛被柜台里陈列的五颜六色的图书看晕了,《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哪一本我都想买,可是才问了一本书的价格,我的心就咯噔了一下,流连在新华书店的柜台前不忍离去,还好,这几毛钱最后还是派上了用场,终于买了一本薄薄的《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图书,高兴得什么似的,这是我有生以来自己买的第一本课外书,现在回想起来就像发生在昨天一般。
如今,我的家里已经拥有上千册图书了,两个大书柜塞得满满的,女儿的书架上也尽是书。她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开始读《简爱》、《飘》、《呼啸山庄》、《小妇人》等名著了,这在当时我是连想也不敢想,听都未听过的书籍呀。女儿的学校采用多媒体教学,冬有暖气,夏有电扇,时不时看个VCD教学片,中午学校有“小饭桌”,饭菜可口,就跟在家里吃一样。她拿着购书卡去图书大厦,可着劲买书,丝毫想不到爸爸在她这般大小时,踟蹰在书店里的手足无措。说来也巧,文友李颜忠的妻子杨东静老师目前就在我的母校北刘格庄任教,她说那里早已盖起了两层教学楼,窗明几净,今非昔比了。的确,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在进步,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延续了多年的学杂费如今在义务教育中也全部免除了,从女儿身上,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祖国蒸蒸日上的未来。
[ 此贴被红旗飘飘在2008-10-31 10:0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