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979阅读
  • 8回复

[转贴]章詒和  由陳凱歌電影《梅蘭芳 》說梅蘭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岁寒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8
由陳凱歌電影《梅蘭芳 》說梅蘭芳

http://www.cat898.com/Infolook.asp?bclass=1&id=74038
戲子生涯 君子人格

梅蘭芳(1894-1961)本名瀾,又名鶴鳴,小名裙子,群子,號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梅蘭芳,江蘇泰州人。祖父巧玲,父竹芬皆名伶,世居北京。光緒24年(1897)喪父,從伯父梅雨田。1902年8歲,居姐夫朱小芬(藹雲)家中,開始與朱幼芬、表兄王蕙芳一起在雲和堂學正工青衣,師從吳菱仙。1904年10歲在廣和樓初次登臺,17歲(1910)與名武生王毓樓之妹王明華結婚。

梅蘭芳大紅在民國十年(1921年)左右。1922年自組班社(承華社)由是進入了巔時期。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投票選名旦,梅蘭芳成為「四大名旦」之首。

關於梅蘭芳的身世、習藝以及堂子的話題

關於梅蘭芳的出身,有很多說法。如果你不懂中國戲曲歷史和晚清社會狀況,那有可能對此產生誤解。

晚清時期,中上層階層消費者如商人,文人,官僚等的娛樂項目主要是戲園子和堂子。堂子,從嘉慶、道光、同治,光緒持續了近一個世紀。堂子,打初叫「下處」,即伶人集體宿舍。嘉慶八年《日下看花記》等筆記中,就有了伶人以「堂名」作為住處標識的記載。所以,堂子,私坊,下處,各種說法都是指伶人的住處。伶人自己都叫堂號。

逛堂子叫打茶圍,從事打茶圍行業的伶人叫相公。相公從事的是「以歌侑酒」「以曲伺人」的服務。所以他們又叫歌郎。「打茶圍」是歌舞表演的配套服務,伶人演完戲,也在這服務,額外掙一份錢。臺上看戲,臺下看人,男人們就樂此不疲了。由於歌郎是陪酒,陪聊,陪笑,也就善歌,善酒,善談。他們特別能體味男人的心理,迎合男人愛好,多有女性化傾向。歌郎必須習藝,有色,有藝,還有一副好性情,包括談吐,走路,笑容,眼神等等。既學會應付顧客不同的需求,還要不忘保護自己,這一套本事真可謂嚴酷。由於堂子業必須要有好歌郎,所以,很多是由名伶兼營。越到後來,堂子業主就越重視歌郎舞臺演藝的提高。這樣,「堂子」作為科班的職能,就開始上升。梅巧玲就是堂子業主,開了「景龢堂」。所以北京的堂子除了是娛樂業之外,它還是培養名伶的重要渠道,這個職能和科班相同。從道、咸、同、光四代215個名伶,堂子出身的有139個,佔百分之六、七十。所以當時出身堂子的名伶,非但不以這種出身為恥,相反,能出身在名堂卻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明星學校。對於自己的弟子,有的在自己的堂子培養,有的送到別的堂子。如梅蘭芳的伯父是把梅蘭芳送到梅的姐夫朱小芬的「雲和堂」。
梅蘭芳從小在「雲和堂」著名坊學藝。人稱「梅郎」,侑酒為業,也是被看好的歌郎,他的成名與自幼在堂子學藝和更為全面的調、訓練直接相關。梅蘭芳福人,運氣上佳。本事學好,恰逢「堂子」衰落,這使他避免了走上「紅歌郎」的道路而進入演藝界。而那時又正是打造京劇藝術的重要階段。梅蘭芳走紅後,由梅社印行的《梅蘭芳》經過用心的篩選,把梅蘭芳與「堂子」「歌郎」生涯全部刪去。他們(包括趙叔雍,馮耿光)是想把他捧成藝術界的「偉人」。如果我們對藝術史和晚清民國史稍有知識,便決然不會把「堂子」等同於「妓院」之類。

真實的述絲毫不會玷污梅蘭芳的藝術聲望和成就。半個世紀以來,大陸所有關於梅蘭芳的身世的文章,都回避的「堂子」,包括《梅蘭芳的舞臺生活四十年》,梅家人主編的《一代宗師梅蘭芳》以及《中國戲曲志,北京卷》。因為這時的梅蘭芳成為一面旗幟。

關於梅黨

梅蘭芳身邊有個智囊團,個個聰明,他們能進出梅蘭芳的書房「綴玉軒」。這些人被稱之為「梅黨」。「梅黨」成天給梅蘭芳的劇目出主意,對他演出說長道短。請問:能給梅蘭芳出主意、挑毛病的人,是甚麼人?自然是在那個時代有充分文化養和審美經驗的人,是大銀行家、大實業家、大名士。「梅黨」的主將有馮六爺(耿光)、李釋戡、吳震修、齊如山、趙叔雍(《申報》主筆,後做陳公博的秘書長)、許姬傳(祖父進士,本人在直隸銀行和財政廳任科長等職)以及葉恭綽等。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的大頭頭,幾乎都是「梅黨」。他們給梅蘭芳出謀劃策,編戲改戲,是文人與藝人的親密合作。梅蘭芳是個大大的「福人」,身邊彙聚了那麼多的高士、大家。這些人把自己的學養、智慧、以及對京劇獨到的眼光都無條件地傳送給梅蘭芳,成就他為藝術大師。《霸王別姬》是梅的經典劇目,久演不衰。這個戲就傾注了吳震修的大量心血。他是留日的,學的是經濟,長期在中國銀行任要職,做過中行南京總行總經理。原來這個戲叫《楚漢爭》由齊如山執筆,初稿出來。吳震修聽說梅蘭芳和楊小樓合作唱這個戲,便把稿子拿過來看看。這一看,就看出了問題。張口就說:「戲太長,要兩天才能演完,不好。」齊如山聽了,不大高興。說:「我為了這個戲,費了不少日子,已經完工,你不早說,現在要大拆大改,我沒那麼大本事!」說罷,把本子扔給吳震修。從來沒寫過戲的吳說:「給我兩天功夫,後天交卷。」所有人都為吳震修擔心。但梅蘭芳拍板了!決定請吳震修試試。結果,全劇從20場減為12場,隨演出,越磨越精。12場再減為8場。成為梅派代表劇目。我們問「梅黨」是幹啥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策劃、包裝、籌資,討論劇本。現在沒有這樣的人了,現在演員們也沒有梅蘭芳這樣的雅量。

梅黨的頭號人物是馮耿光,人稱馮六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的軍事卻精通經濟,歸國後擔任中國銀行的董事長。他不僅是終身梅黨,而且是梅的經濟支柱。一切梅蘭芳無法應付的難題,大多由他出面擺平。特別是經濟問題。梅蘭芳14歲與之交往。兩人熟得不能再熟。馮六爺在家叫他「子」,意思是梅蘭芳除了戲,甚麼都不懂,到不能再,有人在場,則稱「畹華」。毫不過分地講,梅蘭芳一輩子每逢大事,都有他的參與。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梅蘭芳的婚姻。他的第一個妻子叫王明華。那是包辦婚姻。第二次與福芝芳結合是馮耿光竭力促成。福芝芳從前在天橋唱戲,母親是旗人,擅武功,鬧義和拳的時候,她能手持大刀,上房頂。丈夫病亡後,她一心培養女兒,果然,在天橋唱出些名氣,被稱為「天橋梅蘭芳」。馮六爺看了,覺得很不錯,這個不錯包括認為她能「生」,便忙撮合。梅蘭芳聽說天橋有個梅蘭芳。好奇,也就跟去了,看了覺得果真不錯。這樣,馮就進一步提親。1921年冬,他們結為夫妻。福芝芳是正式的另一房夫人。雖是撮合,但婚後,夫妻感情很不錯,果然也能生,生了好幾個,男孩女孩都有。要知道,梨園行講究的是一代一代的藝術傳承,骨血是重要紐帶。福芝芳厲害,但也大氣。我在書中有介紹,比如,對馬連良夫人陳慧璉文革中,接到家中一住就是六年。讓出自己梅家墓地安葬馬連良夫婦。對楊寶忠也是如此,一周三天在自己家就餐。

關於梅孟愛情悲劇

梅蘭芳三次婚姻,都是明媒正娶。梅蘭芳從來不是菊壇徐志摩,決無甚麼浪漫情懷。要知道,名伶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能守身如玉,男女之事自己要把握得住。這個行業,男女接觸機會很多,臺上表演各種情感,臺下也容易生出感情來。由慕而愛,由愛而迷,由迷而膽大妄為,最後身敗名裂,有人為此送命。事例太多太多。一墮深淵,便不可自拔。梅蘭芳是懂得的,他一生都是慎之又慎,始終堅守自持。典型的事例是與孟小冬的關係。1925年梅蘭芳31歲,那時孟小冬17歲。他們在馮耿光的家中相識,排練《四郎探母.坐宮》。兩人的表演配合得嚴絲合縫,在座的一群梅黨,聽下來真有「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1926年,王克敏(留日生,中法實業銀行總裁,北洋政府財政總長)五十壽,唱堂會。由梅蘭芳與孟小冬演《游龍戲鳳》,梅蘭芳演一個天真爛漫的村姑,孟小冬扮風流倜儻的正德皇帝。台上演活了,台下看了。齊如山、馮耿光等人覺得他倆真是「天生一對,地設一雙」,何妨湊成絕配姻緣,也是人間佳話。當然他們是願意的。梅喜歡孟的年輕、美貌,才氣。這事對孟正是求之不得。媒人齊如山,李釋戡。新居就在馮家,梅蘭芳也是先帶孟小冬探望了住在醫院的王明華,王見了,取下戒指給孟帶上,表示認可。當年娶福芝芳也是事先徵得王明華同意的。這娶孟的事,卻瞞了福芝芳。大家都知道福的脾氣。孟小冬也算正室(即所謂兩頭大),不是偏房。因為梅蘭芳兼祧兩房,可以有兩個妻子。而絕育的王氏久病在床,算不得真正意義的夫人。

1927年正月24日婚禮在東四九條35號馮公館辦的。嫁梅蘭芳的女人當然就不能唱戲。福芝芳是城南游藝園的青衣頭牌,嫁了就歇了。孟也必須如此,婚後,雖然梅蘭芳給她買余叔岩的唱片,手搖留聲機,那能跟唱戲一樣嗎?雖然,也在補文化課,為她添置書桌,筆墨紙硯,大小字帖,還請了一位老師,但樂趣終歸有限。應該說結合的當年,就有了裂痕,9月,發生了大學生李志剛血案。李志剛是孟小冬的粉絲,想殺掉梅蘭芳。他到馮家去要找梅蘭芳,沒見到梅蘭芳,槍殺了梅蘭芳的一個朋友。梅蘭芳天生膽小,嚇壞了。梅蘭芳捨不得與孟分手,但壓力,聲譽,家庭,藝術,做人等種種嚴肅因素是必須考慮不得不作出抉擇。他採取了對孟小冬逐漸淡化的態度。有時半個月、一個月去看看孟小冬。梅蘭芳深知他的家必須在無量大人胡同,那有老人,有孩子,再說福芝芳也是好妻子。對此,孟小冬做出了報復,私自離開「金屋」,風風火火到天津演了十來天的戲。這讓梅蘭芳領了孟小冬的厲害。


分手時間是1931年7月。分手也是梅黨多次商議抉擇的結果。馮耿光決定留福捨孟理由是孟心高氣傲,是人服侍;福芝芳隨和大方,是服侍人。一錘定音。這時他們再不提從前說的「珠聯璧合,梨園佳話」。

分手後,是各自藝術的豐收。1932年梅家舉家南遷。梅蘭芳開始了新的藝術階段,演出了《抗金兵》,排演《生死恨》等劇目。孟小冬則重登舞臺(1933),那時余叔岩因病已很少演戲,她先拜了鮑吉祥,專攻余派,這一唱,了不得,大受余派戲迷歡迎。1938年在泰豐樓余叔岩正式收孟為徒。其實,1934年就給余磕過頭,余就給她說過戲。也只有和梅蘭芳分手,余叔岩才能如此,要不然蘭弟之妻怎麼成為師徒?孟小冬這才登上了「梨園冬皇」的寶座。

對這段婚姻,梅蘭芳是怎麼說的?1934年正月,梅蘭芳去漢口演出,名票南鐵生接待,下榻揚子江飯店,見梅老闆滿面倦怠,以為是遠路風塵之故。梅蘭芳告訴他:「這次來漢口兩期演出的包銀是三萬大洋。原也算不得甚麼,想把它送給孟小冬,做最後的了斷。只有處理完了這些事,今後對大家都好,我也好靜下心來研習。和她(指孟)生活在一起,總是顧慮重重,就算這回是白唱。」

孟小冬進門就封箱輟戲,苦悶也隨之而來。她並無生養,脾氣也日漸乖張。梅蘭芳說:「有一次外出吃飯,孟小冬先說要去東來順,中途嫌不好,又改說去豐澤園,依舊不樂意。來回折騰好幾回,最後還是回家就餐。」梅,福,孟三人生活上如此磕磕碰碰,誰的精神都抑鬱。是孟小冬提出的分手,但更是梅蘭芳生出了斷之心。梅孟彼此都現實得很,其內心如何?我們誰也不知。1956年,梅蘭芳率團到日本演出,在香港過境曾探望過寡居的孟小冬,是由馬少波陪他去的。這是人之常情。

梅蘭芳骨子是民國人物。因為梅蘭芳基本上生活在民國,他的成家立業在民國,他藝術巔在民國,他的行為方式和人格定型都完成在民國。不瞭解民國社會很難準確把握梅蘭芳。

梅先生的藝術和為人都極其高雅。他的藝術,從不驚天動地,從不山呼海嘯,上下合度,剛柔相濟,恰到好處。學起來不難,於平淡處見精深。平淡處卻是集之大成。他的高雅也在日常生活,一副好脾氣。誰也沒見過梅老闆發脾氣,永遠是謙恭禮讓,溫文爾雅。而在「溫良恭儉讓」背後的煩惱與痛苦,有誰知道?

梅蘭芳不是英雄,不是偉人,他是藝人。把他抬得再高,他還是個藝人。一輩子吃戲飯,即使後來他有了工資,工資是毛澤東的數倍,但分文未取,他卻堅持用唱戲掙來的銀子養活一家人。1961年,梅蘭芳不幸去世,京城萬人空巷為他送行。這不是因為他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中國京劇院院長,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送他、看他就是因為他是藝人。但梅蘭芳又不是一般的藝人,他的藝術超群,人品超群。用句不太雅的話來概括,即「戲子生涯,君子人格。」就說他的民族氣節與潔身自好,現在的高官未必能做到。所有光燦燦的金錢和響噹噹的頭銜,都未能動搖他做人的根本,一生都在堅守藝人的本色。

梅蘭芳是公眾人物,是全社會的文化財富,是中華民族之瑰寶,子女沒有權利壟斷解釋權,現在要寫梅蘭芳似乎只要子女通過了,就行了。何其荒唐!

幾年來陳凱歌的電影一路下滑,打梅蘭芳這張王牌,談不到弘揚傳統文化,更多的是在拯救自己。

2008,12,3
章詒和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满陇桂雨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12-08
看来俺这位亲戚对这版电影很不满意啊!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12-08
我刚粘了准备贴,看见岁寒在先了,呵呵。
在别的论坛下面有个跟贴,也是zt啦,标题是:

没有下半生《梅兰芳》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引用第1楼满陇桂雨于2008-12-08 16:07发表的  :
看来俺这位亲戚对这版电影很不满意啊!


我觉得章阿姨好像没有针对电影说什么啊。


我喜欢章阿姨文章中所谓“民国人物”的观点。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12-08
Re:[转贴]翁思再:《梅兰芳》是不是“梅兰芳”?
作者:翁思再 来源:文汇报


    经过舆论的千呼万唤,电影《梅兰芳》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已经退出流行的京剧艺术,借此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该片热议热映带来的最大附加值。

    为了保护和弘扬国粹,多年来媒体在宣传方面花了很大的工夫,却难尽如人意,而电影《梅兰芳》的先期舆论,竟能使得京剧和梅兰芳这个老话题时尚化了。回顾起来,此番有几个要素是相关作品所不具备的。首先是被视作“隐私”的“梅孟之恋”不再忌讳,也使得孟小冬这个传奇人物得以“解禁”;其次是以往对陈凯歌作品的争议,此番助长了《梅兰芳》能否成功的悬念。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该片热议既是制作方谋划出来的,也是传媒界趁势“借东风”的结果,在这样的“双赢”里,确有值得总结的经验。

借时尚包装,向观众展现京剧艺术的美好,是《梅兰芳》的文化价值之一

    在时尚的包装下,向观众展现京剧中最美好最本质的唱腔艺术,这是电影《梅兰芳》的文化价值之一。

    影片里有几段“戏中戏”,是剧情演绎的需要,同时又具备声腔艺术的价值。其中最成功的是梅葆玖的幕后配唱配音,包括《樊江关》、《女起解》、《黛玉葬花》、《游龙戏凤》以及昆腔《游园惊梦》、时装戏《一缕麻》等,无论在梅派风格的把握、韵味的呈现,还是在声乐上的表达方面,它们都达到很高的境界。73岁的梅葆玖代表当代男旦的最高声乐水平,他的歌唱,在老梅的基础上吸取张君秋和西洋美声的经验,具有新的艺术信息和技术含量,因此他的嗓音,比乃父晚年更为圆润和富有耐久力。影片《梅兰芳》不失时机地把梅葆玖声腔艺术记录下来,让它凭借电影的翅膀传播得更远,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除梅葆玖外,王珮瑜和张克配唱的老生段子,韵味也很醇正。从该片对京剧唱腔的呈现来看,陈凯歌导演无疑是有鉴赏力的。

    不过除了唱腔外,“戏中戏”在表演方面就显得生硬了。除了扮演少年梅兰芳的余少群外,黎明、章子怡和王学圻,由于不是戏曲出身,学京剧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他们的手眼身法步基本“不是里头的事儿”。其中章子怡的差距更大,好像她有一处由于表演同配音不协调,还引起了场内哄笑。自从有了电视以后,老百姓看京剧变得很容易,可是屏幕上鱼龙混杂,以至于一些本来应该淘汰的东西,也裹着“传统文化”的包装,让观众被动地接受,这实际上为京剧作了反宣传。虽然《梅兰芳》是电影而不是京剧本身,但是还是要对平时不看京剧的观众提醒一下,不要误会“这就是京剧”、“这就是孟小冬”。

人物基本面:“是梅兰芳”  人物关系演绎:“这不是梅兰芳”

    凡以真人命名的文艺作品,就需符合人物的真实。这种真实是大关节目上的真实。何谓大关节目?它指的是人物性格的基本方面,其人生的主要业绩和思想倾向,相关历史事实和时间节点,主要的人物关系以及时代背景等。大关节目必须真实,而细节可以想象,情节可以虚构,而且这种虚构也可视为一种真实——编导所设计出来的行为和动作,或许事实上主人公不是这样做的,却完全可能这么做。

    电影《梅兰芳》对众所周知的一些大事的处理,应该说是基本符合人物和历史的真实,诸如梅兰芳蓄须明志富有民族气节爱国情怀,坚持艺术革新创立梅派,国际巡演提高中国文化的地位,威武不屈为“戏子”赢得尊严。又如,“梅党”的紧密护围使他常想冲出“樊篱”,去赢得思想和行为的自由空间;他又想大胆去爱,去过一种压力较轻的凡人生活。《梅兰芳》对于这些人物基本面的正确表现,使得我们相信:这是梅兰芳。

    然而在另外一些方面,我又觉得“这不是梅兰芳”。

    影片的第一段描述青年梅兰芳同老辈名角“十三燕”斗法。“十三燕”这个名字,想必是从闻名遐迩的“老十三旦”艺名中化出来的,看其影片中的事迹,原型应该是谭鑫培。老谭和小梅之间确实有过误会,也曾打过对台。既然作者把谭鑫培的名字改成“十三燕”了,那么完全可以虚构,这些我不反对。我反对的是把梅兰芳和他的艺术对立面,处理成创新和守旧的截然对立和两极分化。梅兰芳绝对的新,对方绝对的旧,而且是新的绝对战胜旧的。影片中,梅兰芳不顾情面坚持以新戏打对台,竟把坚持演经典戏的十三燕,斗得一败涂地,溘然死去。其实,梅兰芳在艺术上的新旧观不是将两者对立,而是创新中有继承,继承时求创新。梅派艺术是新和旧的和谐统一体,他所倡导的“中和之质”、“移步不换形”,最能说明其新旧观。生活中的梅兰芳怎么可能如此去同别人斗法呢?对于自己时装戏的教训,有他自己文章为证,而影片却表现梅兰芳演时装戏而大胜,十三燕演《定军山》而打败,可是恰恰谭派《定军山》流传百年迄今仍是经典,而梅兰芳的时装戏如今安在焉?


孟小冬与梅兰芳

    关于“梅孟之恋”,我所掌握的真实情况是:1926年在京辅佐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张宗昌,荒淫无耻,染指于孟小冬,情急之中孟小冬求助于当时在梨园掌纲的杨小楼、余叔岩和梅兰芳。杨余诸贤出于同情和爱才,说动对孟小冬本来就有好感的梅兰芳,使他断然采取“非常措施”,遂有梅孟历时四年的事实夫妻。孟小冬事后撰文说,他同兰芳的婚姻,是“有人撮合的”。在整个事件中可见梅兰芳非但有情,而且有义。这些就是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基本事实。可是影片却处理成孟小冬大胆传情,梅兰芳欲行又止,最后被原型是齐如山的剧中人邱如白设局陷害,使他俩尚未结合就被迫分离——这里,经过影片提炼加工和艺术化的处理,反而不如生活本身来得精彩而深刻。

    梅兰芳的性格,是外柔内刚,柔中蓄刚。他的蓄须明志,这是男旦参与的抗战的特有方式。事实上在整个拒演事件中,梅兰芳与日本人直接接触不多,主要是同汪伪官员褚明谊以及三六九画报的一个亲日的主编,先后进行周旋。这两个汉奸都是票友,而且本来同梅兰芳相熟,因此梅兰芳的斗争方法,主要是软缠硬磨,说一些与唱戏相关的事儿词儿反唇相讥。这些都是“梅兰芳式”的。而影片的处理是日本军阀亲自上阵,凶神恶煞,拔刀相向;最后梅兰芳自打伤寒针,蓄了胡子,走向高处,慷慨陈词,轰然倒下,大有“英雄就义”之态——这就反而一般化了。

黎明:一身正气准确捕捉梅氏风范  章子怡:虽然“阳光”却失于“老嘎”

    关于人物塑造,令我感到意外的是黎明的表演。梅兰芳的那一份木讷,那一份“蔫儿”劲,反应迟钝却又诚恳而有主见,这些他都拿捏得很好。我所接触过的梅家子女,个个温文尔雅,人人谦谦君子。你听他们说话,虽是正宗的北京味,却有一种苏州人的那种柔软度,又糯又甜。黎明就让我有这种感觉,他准确捕捉到了这种梅家特点。好的男旦演员,应该是“台上不像男,台下不像女”,黎明演得一身正气,他使观众相信,梅兰芳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当然如果他在眉宇和举手投足之间,再出一点京剧艺人生活中的神采或者说是惯性动作,那么人物形象就会更加传神。

    章子怡在影片中无疑会吸引更多的眼球。不过演员本身的亲和力,同角色是否塑造成功,未必成正比。章子怡演的孟小冬,非常“阳光”,对梅兰芳主动传情,大胆充当“第三者”,大概编导认为这样更能适应观众赢得票房吧?然而这就不是孟小冬了。当时孟小冬只有十七八岁,比梅兰芳小14岁,况且她入行不久,是个进入京城才一年的“外来户”,因此她不可能在梨园世家面前如此“老嘎”。作者杜撰出一个虚假的孟小冬让章子怡演,真是难为她了。

    影片所有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那个名叫田中隆一的青年军官,他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京剧,上门坚请偶像梅兰芳出演,是为了艺术,而不是利用梅兰芳的威信麻痹群众。梅兰芳不肯为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者演出,田中却说:“只要京剧在,中国不会亡”,并举出清被中华文化所化的历史事实。这种认识出于一位日本军官,非常典型!最后他游说梅兰芳未果,又遭到上司的惩罚,里外不是人,只好饮弹身亡。这个角色戏份很少,却意义深刻而令人回味无穷,堪称本片最佳“小人物”。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12-08
我看了
基本上现在家属说梅是什么梅就是什么了,连大夫人都给抹了。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12-08
Re:Re:[转贴]翁思再:《梅兰芳》是不是“梅兰芳”?
引用第3楼岁寒于2008-12-08 16:38发表的 Re:[转贴]翁思再:《梅兰芳》是不是“梅兰芳”? :
影片的第一段描述青年梅兰芳同老辈名角“十三燕”斗法。“十三燕”这个名字,想必是从闻名遐迩的“老十三旦”艺名中化出来的,看其影片中的事迹,原型应该是谭鑫培。老谭和小梅之间确实有过误会,也曾打过对台。既然作者把谭鑫培的名字改成“十三燕”了,那么完全可以虚构,这些我不反对。我反对的是把梅兰芳和他的艺术对立面,处理成创新和守旧的截然对立和两极分化。梅兰芳绝对的新,对方绝对的旧,而且是新的绝对战胜旧的。影片中,梅兰芳不顾情面坚持以新戏打对台,竟把坚持演经典戏的十三燕,斗得一败涂地,溘然死去。其实,梅兰芳在艺术上的新旧观不是将两者对立,而是创新中有继承,继承时求创新。梅派艺术是新和旧的和谐统一体,他所倡导的“中和之质”、“移步不换形”,最能说明其新旧观。生活中的梅兰芳怎么可能如此去同别人斗法呢?对于自己时装戏的教训,有他自己文章为证,而影片却表现梅兰芳演时装戏而大胜,十三燕演《定军山》而打败,可是恰恰谭派《定军山》流传百年迄今仍是经典,而梅兰芳的时装戏如今安在焉?
.......


翁思再这段写得太好了,令我对他刮目相看也。
离线满陇桂雨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12-09
Re:Re:[转贴]章詒和  由陳凱歌電影《梅蘭芳 》說梅蘭芳
引用第4楼marienbad于2008-12-08 20:47发表的 Re:[转贴]章詒和  由陳凱歌電影《梅蘭芳 》說梅蘭芳 :
桂雨和章诒和是亲戚?没想到原来桂雨也是红岩志士亲属,失敬失敬。怎么以前没看桂雨说起过?请问桂雨和李荫枫怎么论?能多在《红岩往事》那里多提供一些李荫枫和小民革的资料吗?


是属于八竿子打得着的那种。本来不是,因为某段婚姻,成为了牵扯在一起的亲戚。我家要说有血缘关系的另有其人,跟革命也沾得到边,但不是烈属,呵呵!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12-09
有些事情,亲历者都在,往往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历史。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12-09
亲历者都在尚且反映不出,亲历者不在就更是任由后人演义了。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