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438阅读
  • 10回复

触摸真实的历史zt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满陇桂雨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4-07
在红色经典的抗日电影中,鬼子是千篇一律的卡通形象:满脸横肉,敞露着胸毛,两眼眯成一条缝,仁丹胡子,额头上流着油汗,络腮胡子刮得铁青,眼睛瞪得像铜铃,鹰视狼顾,讲一口怪腔怪调令人反感的汉语,一拳砸破一大块玻璃,把正在附庸风雅的琴猛地摔成碎片。他们一定都喜怒无常,笑是狰狞的笑,凄厉的笑,皮笑肉不笑,骨子里不怀好意的笑,总之要笑得你心里发毛、发怵。这些都还是鬼子军官,如果是鬼子兵,则形同白痴厉鬼,除了杀人放火抢花姑娘翻得到处鸡飞狗跳抽一个大耳光什么都不会。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恐怕是老电影《地雷战》中的鬼子形象:那个骑着毛驴头戴白毛巾扮成小媳妇模样的小鬼子。

这些脸谱化的鬼子伴着我们长大,当我们回忆抗战的这段历史时,我们的记忆往往会和影视重合,历史中的鬼子就是影片中的鬼子:粗鲁粗暴、丑陋凶恶。

  当矢野浩二饰演的鬼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令人眼前一亮,因为我们的记忆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英俊帅气的日本鬼子,而这个鬼子的扮演者恰恰又是一个日本人。很多网友在评论矢野浩二扮演的鬼子时说:“这小子演得挺有当年小日本的那股劲儿,和咱们中国扮的不同。中国人演不出原汁原味的日军的那股劲儿。”

  “原汁原味”不仅是对鬼子外形和身份的评价,在重新拍摄的抗战影片当中,包括新拍的《记忆的证明》,剧中的鬼子开始变得聪明、狡猾、复杂,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了“人”的特质。在《记忆的证明》中,日本军官冈田在开始就承诺俘虏,战争结束放他们回去,当上级下命令要杀俘虏的时候,他也表现出了犹疑和矛盾,仅仅是这一点,我们看到的鬼子虽然坏,但具有了一个普通人的复杂性。

  实际上,日本人演日本鬼子,矢野浩二并不是第一人。在姜文拍摄的《鬼子来了》中,其中的鬼子“花屋小三郎”也是由日本人出演。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鬼子,不见了鬼子习见的丑态,也不见了鬼子的贪生怕死,花屋小三郎从头到脚,都充满着一种暴戾的气质。作了村民的俘虏后,他没有一副求饶的软骨头相,而是凶焰十足,视死如归。这个鬼子当时无论是从气质还是从承载的内涵上,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震撼感。但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姜文后来解释说:“正是为了改变中国抗日电影对日军形象及心理塑造粗糙的弱点,我采用日本演员演一个真实的日本人,因为只有真实具有压倒性的说服力量。”

和他持相同意见的还有《历史的天空》原小说的作者徐贵祥,他说:“写战争文学尤其是抗日战争文学,不能不了解作战双方。过去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日本鬼子形象,往往是一撇仁丹胡子一把指挥刀外加几句‘八格牙鲁’之类。我们对自己的敌人太不了解了,所以写出来的敌人似是而非,不清楚日本人的本质是什么,不清楚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日本就能打开我们的国门、长驱直入,并且一打就是很多年。”

  其实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现在拍摄战争题材的编剧导演的重视,他们在重拍这些经典的时候,开始抛弃以往导演的做法,鬼子不再卡通,而英雄也不再高大全,这些导演和编剧都试图在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让观众去了解和触摸真实的历史。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4-07
唉,把相貌美化一些就真实历史啦?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9-04-07
唉,JJ,相貌美化一些,就成了粉丝容易接受的历史。。。。。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9-04-07
话说我也没觉得矢野这个日本人演的日本人就真的有多么真实……
离线满陇桂雨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4-07
真实的鬼子没人敢演吧?倒不是说相貌,说实在的,我觉得还是咱中国人好看。但是你们承认吗?当时的日本鬼子军事素质还是很高的,而且不傻。抗日战争不完全是军事上的胜利。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4-07
咳。这根本就不是我们承认不承认的问题嘛……客观事实而已。抗日战争是“惨胜”,这在刚刚胜利的时候就是公开说法,所谓的“惨”字不仅仅是说中国一方损失巨大。同样,49年建国后文艺作品里塑造失当的也不只有二战时期的日本军人,多了去了。
离线满陇桂雨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4-08
茉莉说得有道理,但是做起来太难了。

转篇文章:

日前,日本演员矢野浩二认为,中国影视作品中的日本人都是坏人,“角色好的好像没有。”尽管他的说法有些绝对,但是中国观众能够记住的中国影视剧里的日本人大概也都是坏人。

  矢野浩二在中国拍摄了十几部抗战题材电视连续剧,由此成为“鬼子专业户”。扮演日本鬼子成就了他的明星理想,也因此承受中国人和日本人这两个民族的怒骂。中国人骂的是银幕里的,日本人骂的是银幕外的。

  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对于日本的了解和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电影,尤其是抗战电影。即便在传媒手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影视剧仍然承担着传播日本形象的重要使命。影视形象最直接最醒目最深刻,许多人说看了电影才知道日本人罪恶、丑陋、变态、暴虐,而银幕上的日本人形象也的确如此。

  老电影中,敌我双方人物脸谱化、概念化,人格魅力缺乏,形象夸张变形,情节单一直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指挥员由王心刚、郭振清、李默然等英俊人物扮演, 浓眉大眼, 膀大腰圆;日军头目由刘江、方化、葛存壮、陈述这些丑角扮演,面目狰狞,丑陋不堪;精神上,中方英勇机智,大义凛然,敌人愚蠢透顶,残忍暴虐。战斗中,中方一阵猛打,损失无几,敌人抱头鼠窜,屁滚尿流。

  看似阳刚气十足的电视剧《亮剑》里,几十人试图营造出成百上千人惊天动地的血战,散兵线不拉开就一窝蜂地往前挤。李云龙貌似个性突出魅力无限,实则在真实的革命队伍中绝对没有生存环境,战死是最好的归宿。猛鞴W咂妫突嵘巳耍?
  中国大陆的抗战影视无疑兼具武打片和枪战片的双重功效,直白简单地使观众得到了娱乐和教育作用,粗浅掌握了有关抗战的启蒙知识。不过,从那种曲意粉饰的文艺作品中得不到更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有谁看到战后日本的文艺作品也让中国人屁滚尿流抱头鼠窜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某些抗战影视与其说愚弄了敌人,不如说自欺欺人。打败了中国人刻画的那种敌人,这并不是历史,抗战无疑也会贬值。王震将军说:"我们的敌人并不愚蠢,甚至很聪明。任何仅仅把敌人看成是愚蠢的人,才是愚蠢的。”

  通过矢野浩二的演绎,《小兵张嘎》中的斋滕、《烈火金刚》中的毛利大队长、《铁道游击队》中的冈村,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日本军人脸谱化的特点,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残忍、暴虐。矢野浩二所以热心扮演这些反面角色,是希望和平,不要战争。

  日本侵华历史应该予以牢记,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进行演绎和记录,但是当中日两国已经进入和平友好的时代里,在艺术作品里过多地出现日本坏人的形象并不利于客观真实地了解日本,甚至也不利于了解抗日战争。作为个体,矢野浩二可以专职扮演日本鬼子,可是作为艺术门类的影视作品应该与时俱进,应该有更丰富的日本人的形象出现,比如热心帮助中国留学生的日本老人,忠于职守的日本企业员工,甘当贤内助的日本妇女,诸如此类。惟其如此,日本人的形象才真实、丰富和饱满。
[ 此贴被满陇桂雨在2009-04-08 02:00重新编辑 ]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4-08
引用第5楼江南茉莉于2009-04-07 16:06发表的  :
咳。这根本就不是我们承认不承认的问题嘛……客观事实而已。抗日战争是“惨胜”,这在刚刚胜利的时候就是公开说法,所谓的“惨”字不仅仅是说中国一方损失巨大。同样,49年建国后文艺作品里塑造失当的也不只有二战时期的日本军人,多了去了。


对zg来说可不是惨胜哦。
离线江南茉莉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4-08
这是那时大后方的说法。所以……我并没站在zg这边,哈哈。
离线满陇桂雨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4-09
问题是,这个妖魔还不能矫正,人家不爱看呢,就爱看那妖魔的。
离线allegro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4-09
我还是那句话,真实的历史,需要间隔一段时间或许才有机会论。
历史是不是真实,不是靠掐架掐出来的。现在很多史料还封存呢,教科书上的历史能保证真实?我怀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