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说得有道理,但是做起来太难了。
转篇文章:
日前,日本演员矢野浩二认为,中国影视作品中的日本人都是坏人,“角色好的好像没有。”尽管他的说法有些绝对,但是中国观众能够记住的中国影视剧里的日本人大概也都是坏人。
矢野浩二在中国拍摄了十几部抗战题材电视连续剧,由此成为“鬼子专业户”。扮演日本鬼子成就了他的明星理想,也因此承受中国人和日本人这两个民族的怒骂。中国人骂的是银幕里的,日本人骂的是银幕外的。
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对于日本的了解和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电影,尤其是抗战电影。即便在传媒手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影视剧仍然承担着传播日本形象的重要使命。影视形象最直接最醒目最深刻,许多人说看了电影才知道日本人罪恶、丑陋、变态、暴虐,而银幕上的日本人形象也的确如此。
老电影中,敌我双方人物脸谱化、概念化,人格魅力缺乏,形象夸张变形,情节单一直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指挥员由王心刚、郭振清、李默然等英俊人物扮演, 浓眉大眼, 膀大腰圆;日军头目由刘江、方化、葛存壮、陈述这些丑角扮演,面目狰狞,丑陋不堪;精神上,中方英勇机智,大义凛然,敌人愚蠢透顶,残忍暴虐。战斗中,中方一阵猛打,损失无几,敌人抱头鼠窜,屁滚尿流。
看似阳刚气十足的电视剧《亮剑》里,几十人试图营造出成百上千人惊天动地的血战,散兵线不拉开就一窝蜂地往前挤。李云龙貌似个性突出魅力无限,实则在真实的革命队伍中绝对没有生存环境,战死是最好的归宿。猛鞴W咂妫突嵘巳耍?
中国大陆的抗战影视无疑兼具武打片和枪战片的双重功效,直白简单地使观众得到了娱乐和教育作用,粗浅掌握了有关抗战的启蒙知识。不过,从那种曲意粉饰的文艺作品中得不到更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有谁看到战后日本的文艺作品也让中国人屁滚尿流抱头鼠窜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某些抗战影视与其说愚弄了敌人,不如说自欺欺人。打败了中国人刻画的那种敌人,这并不是历史,抗战无疑也会贬值。王震将军说:"我们的敌人并不愚蠢,甚至很聪明。任何仅仅把敌人看成是愚蠢的人,才是愚蠢的。”
通过矢野浩二的演绎,《小兵张嘎》中的斋滕、《烈火金刚》中的毛利大队长、《铁道游击队》中的冈村,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日本军人脸谱化的特点,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残忍、暴虐。矢野浩二所以热心扮演这些反面角色,是希望和平,不要战争。
日本侵华历史应该予以牢记,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进行演绎和记录,但是当中日两国已经进入和平友好的时代里,在艺术作品里过多地出现日本坏人的形象并不利于客观真实地了解日本,甚至也不利于了解抗日战争。作为个体,矢野浩二可以专职扮演日本鬼子,可是作为艺术门类的影视作品应该与时俱进,应该有更丰富的日本人的形象出现,比如热心帮助中国留学生的日本老人,忠于职守的日本企业员工,甘当贤内助的日本妇女,诸如此类。惟其如此,日本人的形象才真实、丰富和饱满。
[ 此贴被满陇桂雨在2009-04-08 02:0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