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9435阅读
  • 14回复

何雪松与周特生——《把牢底坐穿》的词曲作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若水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8-05-09
在渣滓洞看守所的难友中曾流行一首著名的歌曲《把牢底坐穿》: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这是个动乱的日子,
  黑夜硬被人叫着白天。
  在人们的头上,狂舞的人享福了。
  在深沉的夜里,他们飞旋于红灯绿酒之间,
  呼天的人是有罪的,
  据说天不应该被人呼唤。
    而他的位置,是在他们的脚底下面。
  牢狱,果真是为善良的人们而设的么?
  为什么大众的幸福被少数人抢夺霸占!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
  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
  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今天,我们坐牢了,
  坐牢又有什么希罕?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在很长时间内其词作者都被认为是何敬平烈士,有的文章或书籍中曲作者也注明为何敬平。

  日前在与当年渣滓洞集中营的幸存者周特生老人的交谈中才得知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另一位烈士何雪松,而曲作者正是周特生老人。

  以下是周老对此事的回忆:

  我是1947年5月31日被捕的,在渣滓洞与何雪松关系非常好,他是在我们到渣滓洞后不久和胡春浦、李子伯、肖钟鼎他们一起从白公馆转过来的。他是楼下五室的室长,总是非常热心地为难友们办事,我们交往很多,天天见面。他写了《把牢底坐穿》后交给我让我谱曲,我并不是学音乐出身,不懂章法,只好赶鸭子上架,全凭有感而发。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一边打拍子,一边哼唱,把床弄得摇晃起来,睡在我下铺的兰国农被晃得睡不着,爬起来问我在搞什么名堂,我小声告诉他何雪松写了一份歌词让我谱曲,这件事兰国农几十年后还记的十分清楚。

  这首歌在狱中流传很广,难友们大都会唱,有一次难友们唱这首歌,被到渣滓洞来检查的徐远举听到,他大为恼怒,要管理人员严查词曲作者,搞得天翻地覆,还派了特务来卧底,最后也没查出来,只好不了了之。

  重庆解放时,许多老同志离开了四川,在整理烈士遗诗时发生争论,罗广斌、杨益言咬定为词曲都是何敬平所作,兰国农与他们争执不下,写信给我,让我出来说明,我没有同意,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从作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尊死者为大,烈士都为国牺牲了,我心里很难过,哪里还想去争这个。从作词来说:何雪松我非常熟悉,他写过不少诗,慰问江竹筠的灵魂颂也是他写的,我把《把牢底坐穿》谱好曲后交给他,他对我说不仅曲写得好,我改了他原作中的个别词也改得很好,所以我可以确定地说这词是他写的,但何敬平我不认识,我也不能肯定这两个名字是不是同一个人。

  文革以后,何雪松的女儿为此事四处奔走,找到肖钟鼎和仲秋元,他们告诉她这事我最清楚,她来找我,我把当时的情况都对她讲了。仲老又专门对我说这个事情还是要实事求是,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杨益言有一次到北京开会,见到了仲老,仲老对他说这个事不要再拖下去了,要澄清事实。杨益言特地到我家来,向我道歉,说解放初你离开四川太早,没有找到人,有些从渣滓洞出来的同志坚持说是何敬平所作,所以有失误。他后来在成都和重庆的报纸上都发表了文章,对此事作了说明,到这时作曲的事已经完全澄清。但词作者还是有两种意见,因为两位姓何的烈士都是诗人,据说是有当时也在楼下五室的同志还是坚持说词是何敬平写的,所以虽然肖钟鼎他们作了很大的努力,有关方面还是没有同意改词作者。

  经过了近六十年的漫长岁月,周老谈起狱中好友何雪松还是有些激动,何雪松在大屠杀时用自己的胸膛抵住牢房的风门口,为难友们挡枪弹,牺牲得英勇壮烈,人如其诗,一腔豪气。
[ 此贴被若水在2008-05-10 20:46重新编辑 ]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5-09
我比较建议若水把本文发到天涯,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故事。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5-09
唐老回忆何雪松的一篇文章,也贴在这里。

《灵魂颂》的作者何雪松

唐弘仁

  1948年10月,我因营养不良,突然昏倒,把三颗门牙折断了。难友们把我抬到床上,将近一小时才苏醒过来。在狱中,大家同甘苦,共患难,一人发生意外,其他人马上支援。许多同志把自己家里好不容易送来的药品、营养品马上送来。其中有半瓶奶粉,是何雪松同志送的,从此我认识了他,后来每当“放风”,我们总交谈两句,互通消息。

  1949年1月18日,是彭咏梧同志牺牲一周年。此时,又适逢江竹筠同志第三次受刑昏倒。雪松同志利用“放风”时间通知我,要我转告二室难友给江姐写慰问信。二天后他说,写的信已全数转到江姐手中。解放后在全国流传的诗篇《灵魂颂》,就是何雪松同志这次写来送给江竹筠烈士的。

  同年3月初,和谈空气转浓,估计可能有人出狱。雪松同志交给我几个地址,希望我和其他人出狱时,尽量与他们家属取得联系。几个地址包括刘德惠、成善谋、古承铄和他自己的家属。此外他又交给我五首新诗,其中三首是写狱中斗争生活,以及向往革命远景。另外两首写给他爱人莫凌志的,诗中充满激励亲人勇猛坚强的战斗豪情。我事先把这些诗密缝在一件大衣里,不料出狱第二天,我看见报社一位工友衣单难耐,便把这件衣服脱下给他,而他第三天便去川北,几首诗就这样散失了,交给我的四个地址,出狱后我虽然都去联系过,但因为各家各户都有特务监视。后来特务又来上清寺特园捕人,我也只好转移,以致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后来雪松同志的家属子女,一直颠沛流离,生活艰苦。十年动乱中“四人帮”一伙给何雪松和他家属横加许多罪名,更使他们横遭迫害。每想起这些,我便有说不出的悲愤和难过。

  雪松同志,办事认真,对人热情。他是个军人,但爱好文学。他写的诗,反映他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也反映他本人刚强不屈的性格。他牺牲时所以表现得十分勇敢,决非偶然。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5-09
穆阑,你说发天涯的哪个板块合适啊?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穆阑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5-09
闲闲书话吧,我还是比较喜欢闲闲书话。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5-10
《把牢底坐穿》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5-10
相关文章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5-11
刚在56.COM上找到这支歌,杨鸿基老师演唱的<红岩魂>主题歌,浑厚的男中音.荡气回肠.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5-11
何雪松 :(1918-1949)四川高县人,又名永柏、柏林。笔名蜀英出生在书香门第家庭。其父是闻名川南的书画家。1932年,从高县罗场小学毕业后,考入县城叙南中学。善于独立思考、性格刚毅、仗义执言、勇于同邪恶作斗争。1934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同学中秘密传播革命思想和传阅进步书籍,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中学毕业后,弃文习武。1936年春,考入川康绥靖主任公署陆军教导总队,分配在第三大队。193年秋,随第三大队全体学员调到省办的全川中等以上学校寒假战时训练团受训。积极宣传坚持抗战,反对乞和投降,与国民党三青团特务学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战训团结束后,到武汉,在国民党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下属的电影工作队。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到桂林,与当地的抗日宣传队并肩战斗。1940年,他领导的电影队,被调到浙江金华的第三区工作。1941年7月,到桂林,在临桂县立中学任国文教师,利用讲坛积极宣传新文艺思想,介绍高尔基、鲁迅以及当代进步文学家、诗人和他们的作品。组织学生办墙报,搞歌咏比赛,排演话剧等文艺活动。因支持学生运动,被学校解聘。1946年,历经坎坷到重庆,在海棠溪孙家坡第五军官总队任上校教官,兼《五总》月刊总编辑,常向进步作家、专家、学者约稿。同年7月,退役后到成都,与李荫枫、李子伯等取得联系,准备发动地方组织,举行武装起义,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四川。后到南充等地进行活动。1947年10月9日,因事泄在重庆被捕。与李子伯、肖中鼎、李荫枫等被押往重庆白公馆监狱。他严词拒绝“自首便可获释”的条件。4月,被转囚渣滓洞楼下五室。他为人正派,刚直不阿,办事果断,被推为室长。1948年11月,与其他难友一起,秘密发起并组织了“铁窗诗社”,利用放风的短暂时间,与各室爱好诗歌的难友联系。他写有《灵魂颂》、《海燕》、《迎接胜利》、《你等待着我吧》等诗,把对祖国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对革命胜利的喜悦、对敌人残暴的仇恨均倾注在诗章里。1949年10月24日,与李子伯、肖中鼎被国民党行辕军法处提审,企图以“共匪”罪名枪杀。在审讯中,他们否认“武装暴乱”之事,坚持自己是爱国知识分子。法官无罪可判,只得送回渣滓洞关押。11月27日深夜,国民党特务对渣滓洞的革命者实行大屠杀。他用身体挡住倾泻而来的枪弹,掩护难友破窗突围,英勇就义。1950年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中共重庆市委根据其生前的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5-16
《英烈颂》(第二集)一书在介绍何敬平烈士时,还是把这首《把牢底坐穿》安排在何敬平身上,该书1984年出版,想必周特生先生当年看到过这本书,但周老曾强调的他以为何雪松就是何敬平一说实在站不住脚,毕竟书中有照片,何雪松与何敬平两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05-16
引用第9楼红旗飘飘2008-05-16 19:12发表的“”:
《英烈颂》(第二集)一书在介绍何敬平烈士时,还是把这首《把牢底坐穿》安排在何敬平身上,该书1984年出版,想必周特生先生当年看到过这本书,但周老曾强调的他以为何雪松就是何敬平一说实在站不住脚,毕竟书中有照片,何雪松与何敬平两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恕我直言,“站不住脚”用在此处很不合适,无论是逻辑上还是修辞上。周老解放前夕就离开四川,《英烈颂》在重庆出版,并未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重大影响,周老本人又供职于文艺界而不是党史界,不知阁下的“想必”依据何在。

评论老前辈时还是客气和客观一些为好。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红旗飘飘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05-16
引用第10楼岁寒2008-05-16 19:24发表的“”:
恕我直言,“站不住脚”用在此处很不合适,无论是逻辑上还是修辞上。周老解放前夕就离开四川,《英烈颂》在重庆出版,并未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重大影响,周老本人又供职于文艺界而不是党史界,不知阁下的“想必”依据何在。
评论老前辈时还是客气和客观一些为好。


介绍及推荐《把牢底坐穿》一诗及作者的书籍或文章我想不会仅此一本,作为周老后来即使不在党史界供职,但对于一个北方小城都能看到许多有关红岩英烈的书籍,何况曾身受囹圄,生活在南京的周老呢,应该更比我们钟情和关注收集或阅读有关史料文章。当时《红岩》作者罗广斌肯定地定性为作者就是何敬平,所以即使有知道真相的生还者也只好沉默了,我想直至80年代中期仍将作者误为何敬平的主要原因之一。“站不住脚”一词从我内心讲并没有有意冒犯或对周老不敬,引起你的反感,我非常遗憾和抱歉。
红旗漫卷西风烈.
浩气长存志青云
离线岁寒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8-05-16
请你仔细看下若水的文章,看看周老猜测二何是同一个人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周老是否像你说的那样“强调”过他这个猜测。

另,历史见证人就一定会着意去收集相关史料么?
“按预定计划,岁寒只能把大家送到这里,她还要连夜赶回她的岁寒书屋去。大家跟她握手话别后下车,目送着她独自一人驾车返回……”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8-05-16
引用第9楼红旗飘飘2008-05-16 19:12发表的“”:
《英烈颂》(第二集)一书在介绍何敬平烈士时,还是把这首《把牢底坐穿》安排在何敬平身上,该书1984年出版,想必周特生先生当年看到过这本书,但周老曾强调的他以为何雪松就是何敬平一说实在站不住脚,毕竟书中有照片,何雪松与何敬平两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周老说他不能肯定何雪松和何敬平是不是同一个人,是在解放初期,蓝国农写信给他让他出面说明的时候,这一点我写的访谈和向延生的文章中都表达得比较清楚吧。文革后周老就已经在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澄清事实了,这本书是1984年才出版的,周老这时候早已知道两位何烈士并非同一人了。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离线若水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01-12
引用第14楼平平淡淡于2009-01-12 00:38发表的  :
唐老是什么时间转押到渣滓洞的呢?怎么回忆给江竹筠送《灵魂颂》的时间,与其它文献所说的1948年6月不一致呢?还是说《灵魂颂》分别在48年6月和49年1月,两次送给过江竹筠?


唐老是和“六一”被捕的那批人一起在1947年12月移押渣滓洞的,《灵魂颂》是否曾先后两次送给江姐不大清楚,但唐老在此文中说:“1949年1月18日,是彭咏梧同志牺牲一周年。此时,又适逢江竹筠同志第三次受刑昏倒。”显然是记忆有误,把发生在不同时间的两件事混在一起了。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